生动课堂,让学生在角色变革中内化三种能力

2021-04-18 23:58刘珉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山内化组员

刘珉洁

生动课堂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以学生实践学习为主的课堂,是让学生由自学引发大脑转动,由互学引发思维震动,由展学引发表达冲动的鲜活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了如今学生习惯互联网环境、愿意主动尝试、渴望个性发展的特点。[1]培养并深化了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角意识。

因此,生动课堂对于注重感悟力、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培养的语文诗歌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转变。在《山居秋暝》诗歌赏读课堂中,“带读—品读—赏读”这三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构建起互学搭台,展学唱戏的生动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自动”“联动”和“互动”中一步步体验来自主动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学生三种核心学习能力的真正内化。

一、在自动中深化角色意识,内化表达力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给我们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很好的启示。作为教师的我们,想要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通过角色变革培养学生的主角意识,为他们搭建平台,引领学生走向一种全新的组织学习形式——以上台展学,变“受”为“授”去达成学习目标,提升表达力。

在生动课堂《山居秋暝》课例中,在诗歌带读环节,由1号主持人上台带领同学们进行三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韵律。

每一读都是主持人先范读,再让全班同学齐读,并且在范读前提示同学们进行批注,比如他提示:“这首诗中的‘秋、流、舟、留,都押iu韵,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字的时候要读缓一点。同样看逗号前面的字:‘后、照、女、歇,念这些字的时候,在古诗中要读急一点。请大家做好批注!所以读古诗的时候要急中有缓,缓中有急,就读出韵律感了,也读出了悠远、清新的意境。”这样把读交给了学生,品也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以读促品,以读悟品。

此外,通过赛读的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且形成了“组员赛读—票选优秀—同学评价—主持人总结—全班再读”的诵读流程,使得老师把读后的评价也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都处在“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中,既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主角意识,又全方位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在联动中收获价值认同,内化合作力

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在《交往学习论》一文中指出:“交往学习是推动个体自我意识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为在交往学习中,对话和互动有助于达成共识、实现视界融合,让对话双方逐渐接受彼此。”[2]因此,我们想要真正确立起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化的学习形式,并根据组员水平合理分工,实现“包产到户”,一人一职责,一人一观点。让团队里每一名学生的观点都能被听见,智慧都能被看见,潜能都能被挖掘,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交锋中获得价值认同感,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到团队学习当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被教师变成简单的分组讨论,讨论时间很仓促,部分同学没有表达观点的机会。这种浅尝辄止的合作学习不但起不到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的姿态而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

我们来比较一下,在生动课堂的运行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放到了课前,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讨论和交流。在《山居秋暝》诗歌赏读课前,笔者根据学习目标给各小组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

1.说说诗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了作者向往的生活(表达什么)?

2.说说诗歌中的字词有哪些佳妙之处(用什么技巧表达)?

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有一定的难度,参与展学的小组是这样进行合作探究的:首先,组长按照“我赏析的是_______________联,我找到的字(词)是_______________,这个字(词)让我感受(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模式来带头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每个组员借鉴这种模式发表观点,其他组员再进行补充或质疑。

比如:

组员A:“我赏析的是颔联,我找到的字(词)是‘照和‘流,这两个字让我感受到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泉水流过石头,发出清脆的流水声。我觉得这里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动衬静。”

组员B:“我补充,我认为颈联的‘喧和‘动也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在幽静的山林里,突然出现了少女的喧闹声和渔船的声音,反衬出山林中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后组长将每个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整合。这样,每一个组员都有了发表想法的机会,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存在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反而更能激发鼓舞对话双方讨论、争论的研学热情,使学生更积极、投入地与组员进行“联动”,回应对方、说服对方,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观点和看法,收获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最终实现思维的共振,发散出新的思路,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共同精彩。

三、在互动中强化发展动力,内化思辨力

美国学者迈克尔·霍恩与希瑟斯·特克在《混合式学习》中指出:“自主性、对自身进步的归属感以及指引学习的后续能力,都是使学习得以如愿以偿发生并进行的重要因素。”[3]生动课堂更多地顾及到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感,以激发、增强学生表达的冲动、思维的活力为出发点,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强化自身发展动力,内化思辨力。

在生动课堂《山居秋暝》的课内展学阶段,进入品读环节,开展互问互答时,有同学提出了一个极具创造性的问题:“王维既然能看见‘浣女‘渔舟,说明山林中有人的活动,但是诗中却写‘空山新雨后。那他身处‘竹喧‘莲动的山林,还能算‘空山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马上就引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同学们的讨论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认为诗人采用的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此处用浣女的喧笑、渔舟的摇荡和莲叶的晃动来反衬空山的幽静,从而更突出“空山”的“空”。持这种观点的学生采用的是对比论证法。

2.认为诗人所处的山谷松林茂密,清泉潺潺,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所以说山林中只是人迹罕至,而非完全无人活动,这点可以从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看出来。持这种观点的学生采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3.有一部分学生运用了因果论证法。他们认为诗人因为遭遇贬官、下狱等仕途的挫折之后,选择看空名利,不问政事,去大自然中追求内心的空灵与清净,所以并非是“山空”而是“心空”。

其实,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不在于王维所在的山林是否真的屬于“空山”,而在于教师善于运用“互动”去撬动他们思维的大门,通过生生之间大胆的质疑、追问、辩论等形式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构建创造性学习的课堂氛围。

所以说生动课堂的大胆尝试与开展,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本身,而且使学习充满灵性与挑战。在整个生动课堂运行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再是一个“承包者”,而是学生思维的“导航人”,引领他们在学习的旅途中深化角色意识、收获价值认同、强化发展动力,进而最终到达拥有合作力、表达力和思辨力的成功彼岸。

参考文献:

[1]李伟.翻转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角色转变——以《鸿门宴》课案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2):60-64.

[2]陈佑清.交往学习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2):22-26.

[3]张正耀.让学习发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第一版:3.

猜你喜欢
空山内化组员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空山
空山断章(二章)
空山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小小组长不好当
远方(组诗)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