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路探微

2021-04-18 15:57陈婷婷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劳动教育

陈婷婷

摘要:劳动教育是高职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这种耦合关系为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则是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文章在此基础上认为,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生为本、协同融合、职业化、差异化的五大原则,进而提出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维度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3-0020-05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出台。这两份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纳入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劳动育人得到空前重视,劳动育人亦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形式,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劳动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劳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哲學、政治经济学、教育学三个维度发展了自己的劳动观,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把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变为财富,“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动物是单纯地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人则可以让自然界服务自己,“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区别的还是劳动”[2]。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属性。因为劳动,使得类人猿在腿部力量和手部器官使用上逐渐发达。由于生长相关律,人体某一器官的发展进化会促进其他身体器官的发展进化。在类人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因为劳动促进腿部和手部器官的进化进而促进了类人猿听觉、视觉、触觉特别是大脑的发展,最后进化为人的身体构造,创造了人的自然属性。二是劳动创造了人的社会属性。劳动的发展促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多,特别是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体狩猎、集体劳作显得愈加重要和有效。为了更好地劳动和交流,出现了语言,语言是完全的人的重要标志。随着交往和联系的增多,家庭关系、宗族关系、社会关系逐渐构成庞大的人际网格,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性显现出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总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需求满足的前提,人的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在劳动过程中得到满足。

(二)劳动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劳动视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价值量越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二者成正比关系。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一种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需要家庭、社会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投入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方能造就。这种特殊的“商品”也需要拿到社会这个“大市场”进行交换,而交换的筹码则是“劳动”。通过劳动获取生存、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通过劳动提高自身能力以提高自己的交换价值,获取更丰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知识、技能、劳力等无形资源向精神资产的转换,在劳动中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总之,劳动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途径。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将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将个人的人生梦、职业梦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积极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去,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劳动是必经之路,劳动在个人和社会之间起着纽带作用。

(三)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单个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现实的、实践的、具体的人,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通过劳动成为现实的、实践的、具体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人的能力的最充分的实现、人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个体素质的极大提升[4]。个体能力的极大提升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输入,而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在劳动中提高劳动本领,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二、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

(一)高职生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多样、信息化的地球村。中国既处于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要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学生接触的内容要多、要快、要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正在侵袭着学生的思想,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不付出就要有回报、少付出就要多回报,逃避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不会劳动。可见,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和错位。在访谈中,某学生认为毕业后如果靠自己勤奋劳动,生活实在是太苦、太累,缺乏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以大三某位参加实习的学生为例,该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实习,想在宿舍玩游戏,不想劳动,懒惰思想严重;某大二女生周末和假期在家很少做家务,认为做家务是父母的事情,父母若不在家,饮食则以外卖为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据有关调查发现,超过80%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参与劳动活动较抵触,40%以上的学生在参加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逃避现象[5]。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价值全部主观评价的抽象,偏差的劳动价值观影响着高职生的成长和就业,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够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与课程体系、制度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目前,两者的融入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统一规划、顶层设计不够。宣传部门管宣传,教务部门管教务,学生部门管活动,党办院办管制度,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顶层设计。二是对劳动教育的思想导向性把握不够。为开展劳动教育,各高职院校往往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而大量的文体活动却有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娱乐性偏多而启迪性不够,劳动教育的导向不突出,思想引领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劳动育人特色挖掘不够。每个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劳动理念、劳动精神。对这些独特的劳动育人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本校特色、职业特色不明显,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职业文化融合不够。四是对校园文化育人载体的多样性运用不够。校园文化本身是个复合概念,它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维度。在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时,高职院校往往重视显性的、易操作的,如环境布局、宣传标语等物质文化而轻视精神文化,重视学生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等行为文化而轻视制度文化,将劳动教育多维度、多载体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

三、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成逻辑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而劳动教育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层次,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耦合关系为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生成逻辑。

(一)校園文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环境的组成部分,贯穿高职生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入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离校的那一天,校园文化犹如空气一般始终环绕在高职生的周围。校园文化是以师生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6]。校园文化具有开放包容性、传承创新性、互动渗透性和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加强互动,通过包围式、渗透式的校园文化对高职生开展劳动教育,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较高的劳动技能水平。

(二)劳动教育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层次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高职院校会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和活动形式。这些宣传和活动在“量”上可进一步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宽校园文化的宽度;劳动教育宣传正确价值观和劳动精神、职业精神,这些内容反之又会注入到校园文化里,为校园文化增添新的鲜活元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7]。这些劳动教育蕴含的正向价值理念,也会随着外在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内化为学生本人乃至全校师生共同的的价值追求。当这些正向价值理念内化为全校师生共同认可践行的文化认同时,劳动教育则与校园文化完成“质”的融合,从而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层次。

四、 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劳动教育的时代内容以及文化育人的规律,把握政治方向、尊重发展规律、坚持原则方法,在丰富多样的具体方法路径之下遵循共性共通之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原则

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不分等级。美好生活的创造必须依赖于辛勤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始终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始终,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新时期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原则,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价值观。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所谓“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就需要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成长发展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校园文化建设规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尊重学生个性,服务学生成长,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劳动”转变为“我要劳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协同融合”的原则

所谓“协同融合”原则,就是将劳动教育中各要素、各系统有效配合、协同,多种力量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互相配合、协调统一局面,从而达到最佳育人效果。劳动教育的“协同融合”:一是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协同融合,五育并举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劳动教育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间协同融合,实现把劳动教育融入各教育环节,全面渗透;三是校园文化与劳动课程教学、劳动评价体系协同融合,校园文化的四个维度之间协同融合,高职院校内部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相互协同融合。

(四)坚持“职业化”的原则

“职业化”原则是指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特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卓越的工匠精神、崇高的职业荣誉感,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融入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并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行业规范融入劳动教育中,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职业特性。

(五)坚持“差异化”的原则

“差异化”原则是指独特性,是指劳动教育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上要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融入路径。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利用当地特有资源,注重结合学科、专业以及学院发展历史,充分挖掘凝练劳动精神,积极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开发拓展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新路径。

五、新时期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构成校园文化的四个维度。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有形文化,是外壳;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无形文化,是内核[8]。劳动教育需要全面深入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四个维度,从而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一)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存在于校园环境当中,能够为全体师生直接感知和触及的客观实物[9]。马克思提出,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人既可以影响和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以一种渗透的方式无形地影响着人。要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无疑离不开物质环境的熏陶。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这些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呈现形态,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景观设计、环境布局等,体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职业精神。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在宿舍生活区张贴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宣传标语,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和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在教学区域注重体现劳模精神、职业精神的坏境布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校园场所,利用校园的宣传栏、展板、显示屏对劳动精神进行宣传,宣传标语、道路名字设置以及景观布局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营造浓厚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二)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通过他们的行为体现出来的特有文化品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含校风、学风、教风等。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充分挖掘办学历史中涌现出的优秀毕业校友和劳动精神,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和理念,并通过院校的校歌、校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注意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教师中树立起教书育人、作风严谨、淡泊名利的教风,在职工中树立起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相互协作的作风,在学生中树立起勤学苦练、扎实求学、感恩报国的学风,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和敬业奉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诚实守信、踏实肯干、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成员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以及各种学术、文化、娱乐活动,是学校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体现出的、最直接的文化形态[10]。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劳动教育为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和实习实训中去,精心设计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活动方案,使劳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可借助重要的劳动节日契机,开展主题鲜明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举办“劳动人民的双手”“劳动人民的笑容”等大型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开展“今天我成了您”岗位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做一天的宿舍管理员、教室清洁工、餐厅帮厨、志愿服务者、农民伯伯等,通过岗位体验劳动精神;开展“走近劳模”活动,通过加强宣传、邀请讲座、视频学习、外出参观、交流心得等形式,营造一个走近劳模、学习劳模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技能大比武”,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比武活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劳动中提高专业技能,在比武中追求卓越。

(四)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法令、行政、道德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与学校价值观念、管理理念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是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的保证[1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保障。校园制度文化以其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包含高职的教学制度、学生管理评价制度等,推动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在教学层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均需要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将劳动育人的开展与实施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与督导、教学质量评价与绩效考核之间的闭环式良性互动。在学生管理评价层面,需要把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考评中,制定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全面客观记录学生的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习实训劳动等,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基本劳动素养,又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基本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的记实评价,形成制度规范。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制度文化,无论是融入教学制度,还是学生管理制度,都不是简单出台一项规定,而是要将纸上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到全体师生的行为取向上,进而融入到全体师生的价值理念中,形成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8,5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李习文,于小雷,付文博.论以劳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41.

[5]霍江华,韦元秀.浅析劳动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的路径与效果——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32):76.

[6][8][11]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和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9-70.

[7]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7):59.

[9-10]黎海珍.论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26.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