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婷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主要呈现于学生作品上,作品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对各种技能的掌握情况。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作品的完成度、作品使用的技术,但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应用。笔者制定和应用了面向思维结构的作品评价量表,在实践中通过给学生明确的对应思维结构层次的评价促进他们思维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希望通过该项研究,改变大家对信息技术只侧重于对学生“技术”教育的认识,让更多人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性。
一、理论研究
(一)SOLO分类理论
SOLO分类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Biggs(比格斯)及其团队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多门学科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共同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所需的认识程度和对问题的理解层次,把思维划分为五个结构水平:前结构(完全不理解任务)、单点结构(只关注任务的某一方面,且理解是表面的)、多点结构(处理任务的多个方面,但没有深入掌握内在逻辑)、关联结构(能够很好地整合任务的多个方面,掌握内在联系)、拓展抽象结构(能超越任务本身理解和概括,并在新的领域中应用)。从前结构到多点结构是“量的增加”,而从关联结构到拓展抽象结构是“质的变化”,更多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该理论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评价研究中,有较为成熟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辅助课程目标的设置、开放性试题的评价等。另外,其在各个学科中的适用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并开展相关研究。
(二)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有9种智能,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组合形成个人的智能结构。因此,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也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区别。有些人的语言智能特别强,但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较弱;有些人的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高于常人;有些人的语言智能及数理逻辑智能都不强,但其运动智能和音乐智能尤其突出;有些人各种智能发展较均衡,但都不突出。研究发现,其中6种智能最常作用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这是由多媒体作品的特点决定的。笔者认为,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技术各类作品的特点,可以制定出一套多元化的作品评价量规,在不同量规的基础上,各类作品使用其对应的评价指标,每个指标对应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就可以制定出个性化的评价量表。通过细化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及反馈,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
二、实践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作品主要包括几类:WPS文字作品(电子小报)、WPS演示作品(主题PPT)、画图作品、Scratch编程作品。本文以“Scratch编程作品”为例,通过制定评价量表、运用量表开展课堂实验,再对评价结果进行SPSS数据分析,得到有关该评价量表在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发展和完善方面有效性的论证。
(一)评价量表的制定
笔者研究了各类信息技术竞赛中对“Scratch创意编程作品”的多种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然后结合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重要评价元素按照多元智能的特性进行分类归纳。在与学科工作室团队老师进行多次讨论后,充分听取大家的建议,最终确定了以下三项评价指标:角色与背景设计、程序和功能设计、主题/趣味及价值性。角色与背景设计主要侧重空间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对学生的“艺术”性要求较高;程序和功能设计主要侧重数理逻辑智能,对学生的“技术”性要求较高;主题/趣味及价值性则综合考量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存在智能。
在评价标准的“指标权重”设定上,结合SOLO分类法采用主观赋值的方式:从前结构水平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分别设置1~5分,把评价标准按照SOLO分类法各个结构层次的特性来细化划分。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达到该层次结构需要花费的思维容量和复杂度,其中关联结构的突出特征是能处理好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注重整体的协调性,而拓展抽象水平以创意、亮点和独创性为特征,注重学生的迁移性应用。如“角色和背景设计”,从前结构水平到抽象扩展结构水平评价描述依次是:角色与背景元素不齐全;单角色和单背景的运用(无特效);多角色或多造型或多背景或特效的运用;多角色或背景的运用,且有艺术上的统一性;角色与背景设计独特,有原创性和独特意义。“程序和功能设计”指标描述:无任何一条完整的脚本设计线索;对单角色或背景有较完整的功能脚本设计;对多角色和背景有相对完整的功能脚本设计;程序运行顺畅,角色之间互动友好;运用到脚本迁移,程序的功能设计完善。“主题/趣味及价值性”指标描述:主题不明确或不相关;主题相关,内容积极健康,无音效;主题相关,内容积极健康,音效或其他特效使用略有不适;主题契合,音乐或其他特效使用合理,幽默有趣;主题契合,内容有延伸性或推广性,幽默有趣。
(二)评价量表的应用
“Scratch编程”的教学采用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评价量表应用的课堂实验选取第3至6课的内容。为方便安排实验课程、监督实验对象的学习过程,笔者选取信息少年宫四年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四年级下半学期开展课堂实验。
1.实验过程和方法
信息少年宫四年级学生共30名,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将30名学生分为整体水平差不多的两组,A组为实验组(15人),B组为对照组(15人),“前测”评价数据分析后,对成绩悬殊者进行适当调整。笔者选取周一、周四下午第三、第四节课的少年宫活动时间对两组学生平行施教,共设计了四个主题的案例,每个案例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之后,学生可以把作品拷贝回家,在家中继续制作,第二课时给学生20分钟继续完善作品,然后评价。
第一个案例为“火柴人跳舞”,在第二课时使用评价量表对两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前测”评价,对A组进行详细反馈(微信群),B组不反馈;在第二、三个案例的施教过程中,A组学生在第二课时继续使用该评价量表进行作品评价和详细反馈,B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方式(生评和师评)进行作品评价,不再涉及评价量表;第四个案例为“花朵缤纷”,在第二课时的作品评价环节,使用评价量表对两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后测”评价。
2.实验结果分析
笔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评价数据”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从两组前后测的结果来看,A组和B组学生经过四次主题作品创作之后,思维方面都有明显提升。A组三個指标的前-后sig(双侧)值都小于0.01(P=0.000<0.01),A组前-后测样本结果差异为“极显著”,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A组学生在后测中反映出来的思维水平进步极其明显。B组三个指标的前-后sig(双侧)值(p=0.055>0.05,P=0.104>0.05,P=0.054>0.05)显示差异为“不显著”,B组学生在“后测”中反映出来思维方面的进步较小。
两组“前测”三个评价指标的 (均值)和S(标准差)相差无几且P>0.05,表明差异不显著,说明“前测”时A组和B组学生的思维结构在各个指标上情况基本一致;“后测”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距明显,其中“程序与功能设计”(P=0.001<0.01)差异“极显著”,“角色与背景设计”和“主题、趣味与价值观”(0.01
三、结语
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基于SOLO分类法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的作品评价量表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真实有效的。思维作为不可触摸的东西也是有办法去衡量的,但需要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来研究其评价方法、评价规则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案。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给广大一线教师以启发,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且要更多关注学生思维方面的发展,向着“以思维促知识发展”的方向前进。
【基金课题:宜兴市学科微课题2019年度课题“面向思维结构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生作品评价研究”(课题编号:YW-j/2019/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