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南鹏
《千顷澄碧的时代》是一部自带话题的电影,它关注贫困问题和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贫困是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主要带有外部性的问题。贫困的公共性本质,主要在于贫困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它是南部问题,但北部也有问题;它是东方的问题,同时西方贫困人口也不少。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是人类发展进步进程中需要真诚面对和努力消除的现象。贫困的外部性特征,主要在于即使对于一个处于贫困中的人,没有人可以直接指责他本人,因为导致贫困不是贫困本身,也不是处于贫困的人自己所致。那么,讨论贫困问题,只能基于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当代人如何面对贫困、解决贫困?当代中国人又给出什么样的答案?这是《千顷澄碧的时代》这部电影试图回答的。电影用艺术方式表现出这个时代中国人对于贫困问题的态度,以及他们给出的答案。从这个视角看,这部电影显然是有信仰的、有气度的、有抱负的、有情怀的。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式的脱贫,是“一个不能少”,这才是中国气魄、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千顷澄碧的时代》选择以兰考为背景,讲述这个大场景下,以证券会挂职干部卢靖生、县委副书记范中州、乡干部韩素云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带领当地群众奋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故事。讲好这个故事,是一次冒险,是一次自我挑战,是一次共产党人自信的展示。以宁敬武为导演、唐科为监制、周昀为制片人等一班人,创作出这部不到2个小时的《千顷澄碧的时代》,最大容量地探讨问题、给出答案,让人深深领悟到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热血和思考感悟。
影片选择兰考为背景,是有深意的。其一,兰考处在黄河边,是中国大地上2千多个县区之一,或者说是代表。郡县治,天下安。县区在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中,是一个关键层级。另外,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内核。其二,兰考贫困过去是出了名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基本面貌。其三,兰考出过一位敢于直面和挑战贫困的共产党人,名字叫焦裕禄。他任兰考县委书记,前后18个月,为了带领老百姓摆脱贫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片热土。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一切为了人民”,是焦裕禄精神集中体现,也是焦裕禄之所以得到组织表彰和人民传颂的根本原因。其四,30多年前,西方学者考察兰考后,提出“灿烂的政治之花”为何结不出“丰硕的经济之果”的兰考之问?这几个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需要中国人自己理清、回答。随着脱贫攻坚故事的深入,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得以陆续展开。
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老书记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到黄河岸边,最后一次听听黄河。生死事大,黄河一如生死。这份情结,只有中国人能够体味。黄河九曲十八弯,由于上游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在中下游堆积,历史上的黄河过不了几年就要改道、发大水。黄河从来不是温顺的,而是桀骜不驯的,它一发怒,所到之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被摧毁,一群人一群人被湮没。一边依恋黄河,接受黄河水的浸润,一边治理黄河,保证黄河不泛滥,这是中国人和黄河缔结下的自然情缘,或者说是命运。在某种意义上,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一部中国史。治理黄河,不可能靠一个人、一家人,或者一个村子、一个地区的人,也不是昨天做了,今天不用做,明天别管了,而是需要动员国家力量,一年一年接续着干。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象和文化取向的密码所在,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选择的重要参照所在。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这部电影所要表述的深刻内涵。影片告诉我们,兰考的脱贫攻坚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哪一个小群体的事,而是所有兰考人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奋斗。这说的正是中国脱贫攻坚给世界各国的经验。贫困对于我们,不是和解,而是一场全民战争。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是党、政府、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社会各种力量,一同参与,一同完成的。这是中国方案给出的第一条内容,也是《千顷澄碧的时代》想要告诉观众的答案。
《千顷澄碧的时代》主题曲是习近平总书记1990年在福州时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片名取自习近平总书记词中的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对于一部影片来说,主题曲往往就是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的词,是颂扬焦裕禄,颂扬他身上集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底色就是人民。人民是共產党的天,人民是共产党的地,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支持拥护的原因所在。影片从老书记,到县委书记、乡党委书记、第一书记,缓缓道来,都没有忘记他们的身份。他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践行者,都是一个一个活着的焦裕禄。或许,他们个性不同,行事风格迥异,但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心是一致的、不可更改的。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脱贫攻坚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没有党的领导,脱贫攻坚目标不可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也难以得到落实。为加强对脱贫攻坚的具体领导,各级党组织累计派出第一书记就有54万多人,目前在村的第一书记还有24万人。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的幸福指数。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的最高准则。为了这个准则,共产党人是可以豁出命来的,焦裕禄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千顷澄碧的时代》所讲述的第一书记卢靖生面对个人的前程与爱情时的选择,韩素云在同父亲生死别离之际的哀恸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承继和书写。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词中所抒发的“人民情怀”的诗意写照。
《千顷澄碧的时代》镜头紧紧地跟随着群众,描绘了看似刁蛮的养羊大户霞姐、身残志衰转变后“像个男人”的徐二奎等一批普通老百姓的动人形象。他们个性鲜明,有爱有恨,是让银幕鲜活起来的重要因素。影片通过他们,回答了一个更加深刻的道理,人民的美好生活,要靠人民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脱贫攻坚的领导者,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替代人民自己去创造他们的美好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党只是领导和组织人民去创造而不是替代他们创造。真正的历史动力,从来都在于人民。影片是对人民的礼赞。影片说出事实,或许在一些小的利益上,群众会争、会抢,会不满、会牢骚,但在大的困难和危难面前,人民是非分明、简单可敬、选择正确。电影通过在风雪中抢救菌种、卢靖生的女朋友从国外回到卢身边等故事,从点点滴滴讲述了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念,令人感动和期待。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张伟大的历史答卷,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千顷澄碧的时代》自觉担负时代使命,以一副时代画卷、壮美史诗的方式,忠实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热血和成就,它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重的,即是政治的、历史的,也是经济的、文化的,即涉及到思想问题,也关系人的信仰信念,它不仅能够促使每个中国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将鼓舞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更加奋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