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玲,王宝爱,黄惠芬,苟荣,王娟,周邓蓉
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海口 570216
失眠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国外研究报道,约有78%的中风患者易出现失眠[1],而国内报道显示,约有95%的脑中风后患者会出现失眠[2]。失眠的出现既不利于中风恢复,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西药治疗失眠存在耐药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根据临床实践并结合大量文献研究显示,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笔者发现中药竹罐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有显著疗效,现综述如下。
中风是由风、痰、虚、火、瘀等所致,而失眠属“不寐”之范畴,《黄帝内经》中可见“目不睽”“不得卧”“不得眠”等病名。《医学入门》云:“动于肝,多眩晕头风,耳轮瘙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灵枢·寒热病》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巢元方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也,或令人目不瞑者,何气使然……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外邪侵犯,可导致卫气运行不能入于阴分而致不得眠。朱丹溪在《丹台玉案》中提道:“大法中风诸症,总属风痰,不论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景岳全书》引徐东皋语:“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血证论》所言:“肝藏魂,入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根据“五脏相关”的理论,失眠病位在心,与另外四脏紧密相关。宋晓晓等[4]认为失眠是人体阴阳紊乱、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所导致,而五脏不安是失眠的根本。
综上所述,中风后失眠的病因病机为风、痰、瘀等外邪入侵,阴血不足、阴阳、五脏失调失衡是根本。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此,“调和阴阳”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根本大法[5]。
操作方法:①将所需中药粉装入小布袋中,放置于锅里加水煮沸,再投入所需数量竹罐,药物被竹纤维所吸收制成药罐。②患者俯卧位,在煮沸的中药液中用长镊子取出药罐,罐口向下放到毛巾上,快速将水甩净,一般敲8~10次,捂住罐口待温度适宜后迅速按在脊柱两侧1.5寸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位置及后背正中的督脉,取双侧心俞、厥阴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等,留置10 min,适用于所有中风后失眠的患者。对于实热证者予刺络后拔罐;虚证者直接拔罐;伴有凝血障碍、皮肤严重过敏、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严重水肿者不宜拔罐。
注意事项: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心功能不全者宜采取坐位;拔罐时甩净水珠,以患者耐受为度,避免烫伤。如出现烫伤、米粒样的水泡待自行吸收;黄豆大的水泡用一次性医用采血针刺破后,用干棉签轻轻吸干泡内液体,水胶体敷料保护。
3.1 理气化痰安神方具体药物组成:半夏10 g,胆南星15 g,陈皮15 g,橘红15 g,当归15 g,伸筋草20 g,王不留行15 g,大黄20 g,三七20 g,白术20 g,茯苓20 g,茯神15 g,酸枣仁20 g。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胆南星清热化痰;橘红理气、燥湿化痰;陈皮、白术、茯苓健脾和胃;茯神健脾利湿;当归、伸筋草、王不留行、三七活血化瘀;大黄通便;酸枣仁安神助眠[6-8]。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功。
3.2 督脉、膀胱经与失眠的关系督脉即统率诸脉行于正中,被称为“阳脉之海”。《医学入门》云:“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难经·二十八》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与心脑肾、睡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以督脉为主的枢机[9],可调和营卫平衡阴阳,是脏腑经脉的重要调控系统。谢宗亮等[10]研究表明,通督调神法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为96.67%。秦海军等[11]运用补肾通督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有效率为91.4%。故刺激督脉具有调神健脑、通督补髓之功,以达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之效,则失眠可愈。
足太阳膀胱经邻近督脉,主一身之表,将阳气发于外。背俞穴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通过脊神经节与内脏形成直接的神经通路[12]。经络所及,主治疾病。背部循行脊柱两侧五脏六腑的背俞穴,乃脏腑经气输注之处,治疗相应脏腑及脑的病证[13]。肖永杰等[14]选推拿结合叩刺督脉及膀胱经经穴治疗亚急性失眠,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改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等。近代文献总结失眠取穴最多的是膀胱经和督脉[15-16],运用中药竹罐疗法刺激膀胱经五脏背俞穴可以泻五脏火,开五脏郁,疏五脏气,安五脏志,调畅气机、利心健脑安神,则眠安。
王某,男,62岁。主诉:右侧麻木乏力3 d。现症见:头晕伴有昏沉感,右侧肢体肌力5(-),咳嗽无痰,面色潮红,多梦易醒,阿森斯[10]评分7分,饮食一般,二便调。查体:血压198/110 mm Hg(1 mm Hg=0.133 kPa),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经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诊断:中风后失眠;辨证属风痰阻络证,治疗法则:理气化痰、安神定志。治疗方法,首先用无菌一次性针头刺络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心俞等穴位,深度约0.5~1.0 mm,然后将煮好的药罐吸附到相应穴位上,以督脉及膀胱经背部腧穴为主。每2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嘱患者畅情志,并告知中药竹罐疗法相关注意事项。治疗后第2天睡眠好转,阿森斯评分2分,第4天睡眠好,阿森斯评分0分,第10天出院,患者血压142/80 mm Hg,无头晕,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
中风后失眠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如《兰室秘藏》所说:“中风为百病之长,乃气血闭而不行,此最重痰。”故以治痰为先。《灵枢·终始》提出了失眠的治疗原则:“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中药竹罐疗法利用经络-三场二腔-隙道的理论,使药物通过皮部-穴位-脏腑渗透吸收,从而发挥药效,同时利用刺络后拔罐可阻断邪气入侵通络,既能祛除体内深处伏邪,又能解痰凝、清浊气、畅气机。中药竹罐疗法作用于督脉和背俞穴,可调节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使气血通达,阴阳自和,脏腑平和,故眠安。因此,中药竹罐疗法能较好改善失眠症状,为中风后失眠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