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迎欢,赵宣博,陈楠,赵凤林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2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重庆 408300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杂病论》,见于《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汗出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和《金匮要略·疟病脉证治第四》中“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对于病机却众说纷纭,大多从《伤寒论》单一条文注解,结合《伤寒》与《金匮》同时分析者少甚。导师赵凤林教授认为《伤寒论》与《金匮》本就是由后世医家将《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纲目整理编次后分别命名而成,一经一纬,实质是不可分割的[1],故学习探究时应将两部分有机结合来分析条文。柴桂姜汤在两书中虽治疗不同疾病,但从中医论治四大特点之一—异病同治[2]来看,两病于各自病程中所表现出的病机是必然是一致的,因此导师结合两条条文,并结合中药特性来推演分析本方病机和药用特点。
从古至今,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伤寒论》备受争议的条文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阐述意见不一。吴谦《医宗金鉴》[3]认为,此为邪陷少阳而兼表邪未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4]、柯琴《伤寒来苏集》[5]认为,不仅表邪未解、邪陷少阳,更有汗下后津液耗伤病机而非里热,王肯堂亦此认为;方有执《伤寒论条辨》[6]亦认为,表邪未解,但存在太阳膀胱气化失常,邪入阳明胃热伤津;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认为,伤寒汗下后,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失于决渎,水饮内停,终成少阳郁热兼水饮内停[7],唐容川、陈亦人、郝万山等也都认为存在水饮内停病机[8];刘渡舟[9]总结为邪入少阳,气化不利,津液不布,胆火內郁兼太阴虚寒的胆热脾寒证;胡希恕《伤寒论讲座》[10]中指出此为先汗后下,气逆伤津,邪热内陷的少阳病兼夹表证,冯世纶《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11]中解读胡希恕观点时指出,根据胡老笔记的修改可以看出该证不仅存在误汗误下后津液大伤,使邪入半表半里,更因津液虚甚而成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
从《伤寒论》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八大症中不难推知,第147 条柴桂姜汤证中“胸胁满、往来寒热”与小柴胡汤证有相同的基本病机—少阳郁热,病在少阳。往来寒热乃少阳病的热型特点[12],是邪正交争、消长变化、互有胜负的表现;“……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揭示了少阳病之病位外在表现即在胸胁,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故而胸胁满。
太阳病汗后误下,邪入少阳伤及少阳阳气;再者,方中桂枝3 两,若言其主要用于解表,为何与少阳兼表证的柴胡桂枝汤证中桂枝用1 两半解表用量加倍,由此推知桂枝功主要在于其辛温助阳化气;再结合症状言渴而不呕,少阳病经典八大症中心烦喜呕,少阳郁热,“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正说明了本应出现由于木克土而导致胃通降功能受限,出现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喜呕,现却不呕,推其成因,少阳阳气不足,克伐中土不甚,因而未影响胃通降功能,故而不呕;胸胁满微结,一“微”字,也恰反映出少阳阳气不足,与水气结而不甚,此与刘星等[13]主张的胸阳不足观点不同。
《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言“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腠理开……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可知疟病本有郁热在半表半里,而邪气因入,水气与卫气搏结发病,本着异病同治原则,可知这也应该是柴桂姜汤的病机之一。通过分析《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所提到的“或但寒不热”,其实可知柴桂姜汤在症治特点上与小柴胡汤主抓“往来寒热”的特点并不完全相同,所应病机与柴胡剂类虽有相似之处——少阳郁热,但又有明显不同。从条文“但寒不热”和“寒多微有热”可看出水气郁遏,阳气不得生使寒象较小柴胡汤证甚正是其不同之处。同时结合“汗出而复下后”的病因可知必然伤及胃中阳气而生寒。综上,导师认为,此条病机为少阳不足,少阳郁热,中焦客寒,水气博结。条文中“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症状均能应此病机,少阳枢机不利则胸胁满;升发无力则但头汗出;少阳被郁则心烦;水气与卫气搏结,正邪相争则往来寒热;水气搏结、水液代谢异常则小便不利;水气博结,津液无以上承故口渴,但少阳阳气不足伐土不甚故不呕。
在原方中,柴胡剂量最重,用至半斤,当为君药。历代医家曾谈到柴胡具有“心下烦热、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神农本草经》)”“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名医别录》)”“热劳、骨节烦痛、热气肩背痛(《药性论》)”等,均表明柴胡辛能散能行,苦能泻能坚的作用,可治多种少阳郁结的症状。黄芩味苦、大寒,可“主诸热(《本经》)”,《本经疏注》言“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说明柴芩合用起到协同作用,同用可治气分热结,既能解热又能散郁结,可治少阳郁热所引起的四肢烦闷、肌肤热胀不适、胸胁胀满、心烦等气结不散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药合煎可增加药物有效成分溶出量,这也可能是两者功用增强的物质基础[14]。方中合用桂枝三两,用量较柴胡桂枝汤证中桂枝加倍,恰说明少阳阳气虽因郁化热,但本身就有阳气不足的问题,故需倍用桂枝,一在温阳行气宣散在表水气,二在助少阳阳气生发,以破饮结。与其他医家认为桂枝在于解表或降逆,姜桂以散往来之寒或温通化饮或温脾散寒略有不同[15]。柴芩桂并用既能清少阳郁热,又能助阳生发,以助少阳恢复功能。
干姜,味辛,温,大热,主温中……肠澼下痢,寒冷腹痛……皮肤间结气(《本经疏证》);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温中……止渴,通经脉,利气血。甘草干姜合用,辛甘化阳,温中散寒,助阳生气。
栝楼根又名天花粉,《开宝本草》提到“除肠胃中痼热……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本草蒙荃》:“善润心中枯渴、大降膈上痰热”;瓜蒌根其性上行,能使津液上潮而消烦渴,其止渴作用的发挥在于“生津液”与“上承通津液”。《神农本草经》言“牡蛎,味咸,性平,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名医别录》言“主除留热在关节卫气……除老血。”《本草发挥》中“牡蛎之咸以泄水气”。瓜蒌与牡蛎相配,通过通、泄、化作用,使得搏结的水气宣散而起到利水与散结作用。有医家认为仲景利水必用茯苓,而方中无茯苓,则认为此条文病机无水饮[16],但导师认为,正因病机为水气搏结,而非单纯停水或气滞水停,故未用茯苓淡渗利水,也非猪苓苦平泄气利水,而用牡蛎咸软以化气利水,使气升水散。
3 组药对,分别针对病机,分而各个击破,合而相辅相成,起到清解郁热、助阳化气利水之功。
导师认为,少阳郁闭是关键。少阳郁闭会有胸胁胀满疼痛、胸闷、烦躁、口苦咽干、咽痛、目胀痛等多样症状,但多体现在少阳循行之处;体征上主要表现为舌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苔,中有裂纹,舌边有裙褶样纹路,或苔黄白相兼,脉多偏沉而无力。
若少阳经所过之处郁热过盛者,如胸胁胀满、目胀、咽干痛、心烦明显者加大柴胡用量,最大可达30g;若患者既存在明显的气血亏虚,又有明显的少阳气郁,表现为不耐寒热,脉象轻取无力、细涩,重取也无力细涩,此时为避免“虚不受补”,桂枝剂量宜小;方中瓜蒌的用量主要看口干、咽干、咽痛或皮肤干燥程度而定,一般用量在5~20g;牡蛎为坚硬矿物质类药物,本应先煎久煎,一般用量为10~20g,但牡蛎于此为化水气,散胸结,走上焦,若久煎会使其有效成分大量析出,其质重下沉特点会放大,加强其走下焦作用,而减轻其散上焦郁结作用,因而不宜先煎过久。若患者舌象可见明显裂纹,则需要将干姜(一般3~10g)减量,或者换用生姜(一般剂量为10g);此外水饮湿等阴邪愈偏于下焦,干姜量愈小;若取脉出现右关脉浮大有力,则表明胃经有“实”,也慎用姜类温中,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若右关无力或弦细或过濡,患者见胃痞满、腹胀满或四肢冷,干姜可加大至15g。
患者,男,35 岁,建筑工人,2019 年7 月26 日初诊。主诉:咳嗽2 年,加重1 月。患者2 年前感冒后久咳不愈,常口服“甘草片”止咳,起初尚有效,后逐渐无用,1 月前因汗出贪凉后咳嗽加重,咳甚时牵扯胁肋疼痛,干咳无痰,时而出现潮热,汗出正常,腹部胀满,口干喜热饮,自服感冒药后无明显好转,遂于门诊就诊,刻下症:咳嗽,干咳无痰,胁肋疼痛,腹胀满,胃纳不佳,口干,阵发性潮热,怕冷,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无力。辅助检查:胸部CT 见双肺纹理稍增粗。中医辨病咳嗽,辨证少阳郁热,胃阳耗伤证,选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18g,桂枝10g,干姜10g,黄芩10g,天花粉15g,牡蛎15g,甘草6g,上方5 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二诊2019 年8 月1 日:患者诉咳嗽次数较前减少,口干减轻,腹胀减轻,潮热减少,舌质淡红,苔微腻,脉弦细。继上方7 剂,日1 剂,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
电话随访2019 年8 月15 日:患者诉咳嗽明显减少,腹胀、纳差等症状均缓解。嘱患者误贪凉饮冷、汗出冷浴。
按:患者建筑工人,平素烈日下劳作,汗出较多,伤及肺阴,肺合皮毛,卫表机能减退,抗邪能力下降,感冒后邪气易传少阳,且抗争无力,郁久故而阵发性潮热;常年汗出贪凉饮冷伤及胃阳,阳气具有推动功能,胃阳伤则推动无力,故腹胀满、纳差;肺阴虚则口干、干咳无痰,胃阳不足则喜热饮;肺伤其敛收不及,胃伤其通降不及,故而肺胃之气上逆致久咳不愈;方中柴胡、桂枝和解少阳、温补阳气,柴胡、黄芩清解郁热,干姜温养胃阳,天花粉、牡蛎滋养肺阴,肺胃得养,则气平咳止。
导师研读各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解读,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两条条文以及本草特性的综合分析,认为柴桂姜汤的病机应为寒热错杂,热为少阳郁热,寒为中焦客寒,水气搏结,当属少阳病。用药精妙在于用瓜蒌配牡蛎化气行水,使得邪有通路而去;大量桂枝使得少阳可补,一补一化,三焦津液得化,阳气生发,少阳枢纽功能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