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焦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探讨*

2021-04-17 18:54张强坤周星宇王晓龙田元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焦三焦强直性

张强坤,周星宇,王晓龙,田元生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8

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主要侵犯人体脊柱和骶髂关节的风湿免疫性疾病[1]。其病因不明,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多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和内分泌有关。本病发病较为隐匿,不易诊断,男性居多,在我国的发病率不到0.5%[2]。早期多出现关节的酸胀,疼痛,不易诊断。中期则可见弯腰驼背,脊柱僵硬和晨起疼痛难忍。晚期则表现出脊柱严重畸形,行走困难,造成残疾。

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大偻”“肾痹”的范围,其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外有风寒湿交杂而来,在《素问·痹论》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肾痹者善胀,以尻代踵,脊以代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如《诸病源候论·背偻候》曰:“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表明了风寒湿是外在致病因素,风寒搏于背,使得经脉受阻,气血不通,引发痉挛,湿邪凝滞,容易阻滞气机,造成气行不畅,关节失稳,活动受限。本病内因主要是肾虚督淤,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夹脊抵腰中……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表明了肾气的盛亏和督脉的通利与强直性脊柱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治疗上多采用祛寒胜湿,补肾通督等法。

三焦辨证的来源

三焦辨证是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焦辨证来源于《内经》,《难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对三焦有这样的描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又如《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这里的三焦为通调水道的功能。《难经·三十八难》曰: “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这里指出了三焦有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为体系,而三焦辨证则贯通其中。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张仲景的三焦并不局限于通调水道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而是总结出了通上焦,理中焦,利下焦理论思想,这对三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3]。到了清代吴鞠通集百家之长,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提出了三焦与脏腑的联系,即上焦属于心肺,在中焦属脾胃,在下焦属肝肾。上焦病位在肺,亦称太阴温病,可逆传心包,病性多为里热和里实。中焦多为脾胃湿热,困阻中焦,运化失常。下焦肝肾,疾病后期,邪气侵扰,正气受损,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下面就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来论述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思路。

1 上焦论治

有研究表明,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多出现了肺部的囊性纤维化和胸廓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肺总量和肺活量的下降[4],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也大大提高[5]。在疾病晚期,伐克正气,患者出汗,怕冷,恶风,乏力等症状明显,此为损伤肺气,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曰:“肺气虚则治节有不行”。肺主治节有主呼吸,调气机的功能,治节失司则呼吸不畅,恶风乏力。治疗上以补肺固表,宣通气机,常用药物多为黄芪、白术、防风等。有人研究发现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0%[6]。患者多出现心动功能的下降,表现出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惨白、神情呆默等。此为疾病后期气血不足,心不统血,血不养神所致。气血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心主血,而气血同源,气血不足则表现出气短,胸闷,面色无光等,心又主神明,如《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 …… 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都说明了心主导者人体的神志活动,血少心气虚可以使人精神异常。因此在疾病后期注重补益气血,调神平息,可用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等。

2 中焦论治

中焦论治是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上下交损,治在中焦”的理论下治疗的。肾虚督淤是发病的根本,风寒湿则是外在条件,当人体正气虚弱,风寒湿乘虚而入,侵犯人体脊柱,关节等处,导致督脉不通,血行不畅,经络受阻而发病。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虚实交错,而病机错综复杂,易出现了上下交错。根据“上下交损,治在中焦”的理论,注重调养中焦脾胃,补脾升阳,顾护胃阴[7]。中医中脾主运化水谷精液,胃主收纳腐蚀,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运化水谷,产生精气,可以滋养人体的经脉骨骼,促进筋骨的修复,可以有效的减轻疼痛,僵硬。而《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过:“谨和五味,骨正筋柔……如是则骨气以精”。五味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胃的腐蚀,产生糟粕和精微物质,胃不和,则腐蚀不利,脾则运化失常,经脉骨骼和关节得不到滋养,则僵硬,疼痛难以减轻[8]。多数患者有关节处的肿胀,积液,则是由于脾虚所致。在《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湿盛,湿胜则肿”,湿邪阻遏气机,水液不行,导致水肿,湿性重浊,导致经络血脉不通,关节不利,出现关节的黏着疼痛,活动障碍,形成痹症,经久难愈。中焦脾胃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不仅提供了营养支持,还运化全身的气和血,使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状态。在治疗上可用白术、黄芪、山药、白芍等药物。

3 下焦论治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学基础为肌肉与骨骼相连处的肌腱附着点炎,在中医学中,肌肉,肌腱和肌腱附着点都属于“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生筋”。《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了“筋”是由肝所主导的,人体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取决于肝。而《诸病源候论·背偻候》曰:“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而肝主藏血,肝血充足则筋会得到濡养,肌肉强健,关节活动灵活,视物清晰,腰背挺拔。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风寒相搏,筋脉拘紧,腰背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发病[9]。在治疗上要养肝血,调肝气,使血气充足,筋脉滑利流畅。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多出现腰骶部的疼痛,酸胀,晨起僵硬,活动后稍轻,进而发展到脊柱和外周关节,而腰为肾之府,如《素问·脉要 精微论篇》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主藏精,在《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而精生髓,髓可以充养骨骼,在《素问·解精微论篇》载:“髓者骨之充也”。 由此可知,肾对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决定的作用。在《素问·逆调论篇》载:“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肾主水,主生骨髓,肾水充足,则骨骼生长,肾水不足,则骨骼生长发育缓慢。《素问·痹论篇》说:“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骨痹经久不愈,又感于外邪,必伤及肾,使得肾精不足,骨髓更得不到滋养,表现出酸胀,脊背强几几[10]。特别是在疾病的后期,更要注重补肝肾,调气血,以恢复人体正气。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复杂的免疫风湿性疾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但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其病情多呈进行性的发展,西医在治疗上多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其副作用大,易反复,中医多用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从内外不同的角度去治疗,注重从脏腑功能出发,尤其是利用三焦辨证理论,从疾病的早、中、晚期着手,根据病位是在上焦的心肺,中焦脾胃或者下焦的肝肾来治疗,但治疗上并不拘泥于单单的上中下三焦,而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在治疗上不但从疾病本身出发,还有提高自身正气,克服心理障碍,全方位的治疗更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焦三焦强直性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