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元,敖素华,唐倩,彭素岚,刘林洁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外感病的中医治疗,从《黄帝内经》至今,经过两千多年的探索与沉淀,积累了无数的诊治策略与方法,而且随时代变迁不断完善与更新,每一次新的外感病的发生,尤其疫病的流行都给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带来挑战,也是我们中医学不断发展和丰富的重要契机。近现代,诸多医家运用中医独特的治法治疗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推动了大量中成药上市,如莲花清瘟颗粒,金花清感颗粒,同时也推动中医学的理论发展[1]。
2008年以来,本研究团队通过对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的深入分析,在既往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经验方基础上,查阅经典,制定了 “上感颗粒方”,主治外感风热型普通感冒、流性行感冒等,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设定为泸州医学院院内制剂(川药制字Z20080299),10余年来,已经销售10余万盒,疗效可观,安全无毒,成为广大患者的充分认可。现将上感颗粒方的组方思路及理论创新阐释如下。
中医学将外感热病定义为感受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乏力主证的一类病证,感冒是因感受呼吸道病毒、鼻病毒等病毒而发,流行性感冒因感染甲型、乙型等流感病毒所罹患,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可概括为外感热病类,应属外感病范畴[2],仲景称之为“广义伤寒”,即同《黄帝内经·素问》所记载的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明清时期从温病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临床探索,尤其对“流感”的认识,强调疫病的时令性[3]。对于流行性感冒,现代中医多参考“时行病”“时行感冒”“瘟疫”“疫病”等辨证论治。“疫”的概念,《说文解字》中记载“疫,民皆疾也”,《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中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我们得出“疫”的准确概念是“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病的总称”[4]。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从口鼻而侵入机体所致,有很强的传染性,按照内经的定义,应参考中医学的“疫病”辨证论治[5]。
笔者研究团队(彭素岚教授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分析了2003年至2007年期间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0例门诊普通感冒患者及49例轻症流行性患者的数据资料。总结发现:常见症状为: 发热142例,占57%;咳嗽92例,占36%;咽痛149例,占60%;咯痰84例,占34%;流涕158例,占63%;鼻塞162例,占65%;头痛94例,占38%;全身酸痛178例,占71%;乏力196例,占79%。常见证型为:风寒束表证40例,占16%;风热犯表证129例,占52%;表寒里热证30例,占12%;暑湿困表证21例,占8%;寒湿困表证14例,占5.6%;肺热壅盛证15例,占6%。我们分析以上患者的症候特点,以发热、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等表证为主,舌质多红、苔多薄黄也反应了疾病的阳热属性,证型以风热犯表证为主。另外,从本病的发病季节看,春季131例,夏季31例,秋季15例,冬季72例,起病于冬春病例最多,可能因春天生发多风,容易形成风热邪气,此时感邪而发生的热病,可称为风温[6]。
笔者研究团队总结发现,泸州地区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是以风热犯表证为主,其他证型相对较少,而且通过观察发现,若风热犯表证失治或误治,风热易内陷发展为气分热盛证或肺热壅盛证。基本病因特征为:风、热、毒,病位在肺,以肺经病变为主,常累及脾胃,若不及时干预,发生重症病例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病例。
2019年卫健委发布了流感诊治方案(2019版)[7],其中医治疗部分,按疾病病程将流感分为轻症、重症、恢复期,主张轻症中的风热犯卫证使用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对此,笔者团队认为要把握早期干预、截断病势的原则,这是改善本病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8]。笔者研究团队基于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证病因病机的认识,针对风热犯卫证的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提出了3个主要治疗原则:①着重清热解表;②清宣透邪不容忽视;③清解气分宜早。
中医治疗外感病,解表祛邪是第一要义[9],正如清朝吴有可所云“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温疫论》)。前期研究发现感冒、流感均以风热犯卫证为常见或主要证型之一,邪气从表或自口鼻而入,风热邪气不除,必生逆变,故祛邪是基本治疗原则,清热解表则是重要的治法。张介宾《类经》:“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风热犯卫证是感冒及流感的轻症或早期阶段,早期控制病势,遏邪炎炎之势,防生他变,重在清热解表,事半功倍,正所谓“治其萌也”。
针对风热型感冒或流感的治疗,另外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是清宣透邪[10],正如吴鞠通所述“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起表亦无益也”(选自《温病条辨》)。笔者认为风热犯卫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郁热”,其病位不论是在肺或在肌表,都可学习“火郁发之”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原则进行治疗,清宣透邪,因势利导[11]。透解肺中之热,开达肺郁、舒利气机是关键,使郁热有透达之路。欲解卫表的“风热之郁”,清轻透宣、开通鬼门至关重要,使表之郁邪有透解之径。因此,在感冒或流感的风热证的治疗,清热解表是第一要务毋庸置疑,因势利导,透邪外达、清宣透解同样也是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这在流感的治疗中体现更加显著。卫之风热,清解首当其冲,轻清举上,而肺卫之风热,尤其是流感,清解肺卫郁热,同时配合疏达气机,宣透逐邪,引邪外出,避免闭门 留寇。
流感初起病邪虽在肺卫分,但病势凶凶,入气分之势猛烈[12]。中医古来就主张治未病,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如《灵枢·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清·程云来云:“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从以上古人治未病理论获得灵感,结合流感病势凶猛,风热证易内陷发展为气分热盛证或肺热壅盛证等特点,笔者团队主张对风热犯卫证流感早期清解气分,防病邪入气分,切断病势,避免或减少重症出现。
在确立了对泸州地区外感病尤其是流感的治则治法的基础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肺病科研究团队中的彭素岚教授通过回顾过往10余年治疗流感临证处方,查阅经典,研制了“上感颗粒方”,10余年来已经销售10余万盒,疗效可观,安全无毒,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认可。
上感颗粒组成为山银花、连翘、黄芩、苦杏仁、薄荷、粉葛、板蓝根、石膏。功效与主治:解表清热,轻宣透邪。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四时感冒的外感风热证者。方中山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解毒清热,疏解风热;连翘,苦、凉,归肺经,辛凉宣透,轻灵散邪,二者共为君,共奏解表宣透之功。粉葛,甘、辛、凉,归脾、胃经,退热解肌,清宣透疹祛邪;薄荷,辛、凉,归肺经、肝经,疏风解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二药共助君药清热解表透邪为臣药。石膏,甘、辛,大寒,归肺经、胃经,泻火清热,止渴除烦;黄芩,苦,寒,入肺经,清热解毒,泻火除烦,石膏、黄芩协同清解气分,拦截风热邪气内陷气分,发生气分实热,共为臣药;苦杏仁,温、苦,归肺、大肠经,降气止咳;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凉血,解毒利咽,二者共为佐药。全方共奏卫气同治、清热透表之功效。此方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清以去实之能。
总结上感颗粒方的研发过程,该方展现了一些对中医经典的继承,对中医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主要包括:①本方确立山银花与连翘为君药是遵守《内经》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训诫。即山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疏散风热,清热解表;连翘,苦、凉,归肺经,辛凉轻宣,宣透散邪。②从中医“治未病”理论获得灵感,在外感病卫分证阶段,以解表治卫为主,同时果断应用石膏、黄芩清解气分药物,是在“截断疗法”为指导下,跳出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思维模式,不拘泥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辨证诊疗规律,而是在疾病初期尽早使用清解气分药物以拦截病势,先安未受邪之地,先证而治,这在急性外感热病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医 “截断扭转” 的治病理念。③重视透邪,在君药山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的同时,加薄荷、粉葛解肌退热透邪,注重解表透邪外达,清透肺卫“郁热”,给邪气以出路,防闭门留寇,将透邪治疗理念贯彻于治疗全程。
目前本课题组为了更深层次挖掘上感颗粒的作用机理等,正在进行多方面的动物实验,初步结果发现上感颗粒在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广阔的研发和应用前景。上感颗粒方已经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及地方区级多家医院临床中使用10余年,销售约15万余盒,总结10余年临床观察,患者服药后发热、乏力、咽痛、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改善,可明显缩短感冒或轻症流感患者的病程;早期使用本方,可降低重症感冒、重症流感病例发生率。上感颗粒方的形成是在中医学理论、特别是“内经”“温病学”理论指导下治疗外感病的探索和创新,为应对上呼吸道感染及呼吸道传染病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