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潘赐明,张杰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张杰教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批以及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张师聚精于门诊,专攻内科疑难杂症,其理论功底之扎实,临床思维之活跃,辨证之高效准确,使人难以望其项背。张师临床根据邪正关系与气血水进行辨证治疗肝硬化患者,疗效确切,笔者有幸随师临证,颇有感悟,故总结经验,以飧同道。
肝硬化指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后形成以假小叶病理改变为特征的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肝硬化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1-2]。但西医往往只能对症治疗,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因此给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病程的阶段,扶正以顾护正气,祛邪则邪去人安。
中医并无肝硬化病名记载,但根据其病症特点,可归属于胁痛,臌胀,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内伤脾胃,留滞于中,则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其胀如鼓,故名鼓胀。脾气虚,运化水谷功能失司则正气虚,邪气滞留则成臌胀。《灵枢·五变》云:“风厥、汗出、消瘅、留痹、积聚,是为风邪五变……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由于正气不足,气血的濡养和卫外功能失职,腠理肌肉不能运行气血,则虚处藏邪,湿气濡滞于其中,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积聚乃生;或因情志不遂,酒食不节,劳欲过度,气血生化之源受损,中焦运化无权,外邪入侵,则停留胃肠之间,则大聚乃起。《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两胁本为风木所主,多气少血,易气滞不舒,然久病则气停血留,究其本源,脾土溃败,或木刑土败,脾气不能下达;寒中者,土被木贼,则寒水侮土也。引胁下之痛,补阳明之三里,以温中焦之寒,取血脉之结瘀,以散恶血。因此张师治疗肝硬化时以顾护脾胃中焦之气为主,土不败则万物生长,土温则木疏,肝木畅达则气血通畅,张师以四君子汤补益中焦之气,以保持正气充足,气血流畅,诚如张介宾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
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正邪斗争是调整人体自身防御功能的过程,扶正与祛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扶正以祛邪,使正盛邪自去;祛邪以助正气恢复,即邪去正自安。肝硬化的病程漫长,证候特点变化多端,病情多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气滞,血瘀,水积充斥其中。标本同治为大法,具体则在气,血,水的相互关系上随证治之。扶正以健脾、调肝、养肾为主,祛邪以行气、活血、利水为要。张师指出本病正气内虚是其根本,邪毒内聚,气血瘀滞是其标,也就是虚、毒、瘀贯穿始终,只有在整个病程的不同阶段将扶正与祛邪的度把握准确,才能机圆法活,效如桴鼓[3]。
张氏指出临床常见属肝郁气滞,脾虚失运,水停腹中,瘀浊互结,夹杂热毒。常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疏肝利水之法,方选四君子汤(党参、炒白术、茯苓)合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焦大黄)合大柴胡汤(柴胡、焦大黄、枳实、芍药、黄芩)合茵陈蒿汤(苗陈满、焦大黄、炒栀子)加减,就是针对病机,标本兼治。在四君子汤中,去甘草,虑其助湿蕴气,易导致水湿滥留,有留饮助胀之端,而加用生黄芪,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利水消肿,利于腹水排出,可见调选药之精虑。加用炒苍术、泽泻,取其燥湿健脾利湿之用;楮实子滋肾清肝利水,能消腹中水饮;当归养血活血柔肝;赤芍、莪术活血化瘀以消瘀浊;牡蛎、鳖甲软坚散结,诸药合用,疗效较好。除脾气亏虚外,病久已伤及肝肾,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瘀滞,张氏以健脾养肝肾、软坚化瘀为治法,自拟药方“清肝合剂”(白花舌蛇草、苦参、意苡仁、垂盆草、土茯苓)加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对于乙肝病毒有较好抑制作用。加用生黄芪、党参、炒苍术、炒白术、茯苓、广木香益气健脾,行气化滞;炙鳖甲、牡蛎软坚散结;当归、炮山甲、莪术、丹参、炒延胡索养血活血,行气化瘀;柴胡、黄芩疏肝理气,清热解毒化湿;诸药合用,以观其效。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不中于虚邪也。”故邪能伤人本质在于正气虚,正气虚弱,腠理疏松,卫外功能不固,邪气凑之,留而不去,稽留日久,息而成积。正气不足多与脾肾两脏相关。《景岳全书·积聚》:“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正气不足,多由后天不足或先天亏虚导致,脾气不足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则邪气袭于腠理经络,久之克伐肝脾,肝脾在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气不足下焦水湿不化,久则邪气滞留不去,百病皆生。可见病程开始阶段应多为脾气虚弱,斡旋失司,毛窍肌肉无所养,则邪气乘之。病之所生,始在于体虚,体虚之本,在于先后天不足,补虚之要,重在实脾。张师提出“肝脾建中”思想,病在脾胃先查肝胆,病在肝胆先查脾胃,《读医随笔》载:“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是土之正气也。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具备,而求助于水和木者尤亟……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程杏轩医案辑录》云:“木虽生于水,然江河湖海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是故树木之枝叶萎悴,必由土气之衰,一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通过健运脾胃,畅调肝气,肝脾同治,使中焦斡旋功能恢复正常,中焦运则四旁如,已达到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4]。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其病多由于体虚之人,邪客虚处,久则入络,病在血分,血有形而静,络血凝涩,不得流注于大经,则血气稽留于膜原空虚之处,结而不行,故宿昔而成积聚。《血证论》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癥者,常聚不散,血多气少,气不胜血故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水即气也。癥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癥瘕乃虚人久积而得,气虚则气滞血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唐容川进一步强调,在临床治疗时,不宜纯补,亦不便攻治,宜攻补兼施,以求克敌。《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若积之既成,又当调营养卫,扶胃健脾,使元气旺而间进以去病之剂,从容调理,俾其自化,夫然后病去而人亦不伤……若积之成,必匪朝伊夕,其所由来者渐矣,故积之治法亦必匪朝伊夕,其所由去者,不可不以渐也。”由于积症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不可急之。若急于攻之,症结尚未消除,气血却已受损,反而导致水液代谢功能紊乱,促使痞散成臌。故使用活血化瘀之药针对已经形成瘀血的积块同时,还要顾护其本全面调治,使机体渐渐恢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提出肝体阴而用阳,脾主升清,清阳宜升,阳陷于下则生飧泄,肝脾下陷而不升也;浊阴宜降,阴逆于上而不降,则生胀满。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胀病与水病,非两病也。水气积而不行,必至于极胀,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而以治水诸法施之。”同时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可见到了肝硬化后期,臌胀开始出现,腹大如鼓,青筋暴露,此时患者多出现腹胀,不及时利水可能出现胀满不适,腹水感染等现象。《金匮要略》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此时应利水救标以减轻患者痛苦。但不可见水则利,要遵守气虚为根的宗旨,才能尽量避免犯虚虚实实之错。徐洄溪云:“腹胀之证,虽在形体,实内连脏腑。”正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若日久元气亏虚,则攻不易急,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反死于攻矣,故不可见水必逐,喜行利药,否则新水又生,徒伤正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丹溪心法·臌胀》:“鼓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中土虚弱,津液布行无权,水气汜溢,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此时不必见肿治肿,明知其土之弱,不能制水,即大补其土以制水。可见对于臌胀,脾虚、气虚是根源,贯穿始终,再加上活血利水之法,标本兼顾,守其法,慎其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杜某,女,60岁,2003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乙肝数年,乙肝“大三阳”,脾肿大,有腹水,症见畏寒,乏力腹胀,食后尤甚,面色黧黑,下肢浮肿,齿衄,脉弦细,苔薄黄舌红。检查示总胆红素38.11mol/L,直接胆红素11.74molL,间接胆红素26.37pmol/L,球蛋白30.5g/L,ALT5.8U/L,AST94.3U/L。诊断为癥瘕。辨证属瘀血阻络,水湿困阻,气机不畅。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拟方:当归15g,赤芍15g,莪术10g,丹皮15g,丹参15g,焦山楂15g,炒白术15g,猪苓15g,茯苓15g,茵陈30g,广术香10g,焦麦芽15g,焦神曲15g,生地黄20g,生黄芪30g,白芍15g,党参15g,炙鳖甲(先煎)15g,炒苍术15g,生牡蛎(先煎)30g,淫羊藿15g。20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12月14日):诸症为轻,原方加大腹皮20g,枸杞子30g,20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2月8日):黄疸指数已正常,谷丙转氨酶34U/L,碱性磷酸酶251U/L,谷氨酰转肽酶60IU/L,余皆正常,上方加红景天20g,20剂。上方继服50剂后,已无腹水,下肢不浮,诸症为轻,原方继服,30剂巩固治疗,水煎服。
按:慢性肝炎可由急性转化而成,也可再度感染而诱发。本例乙肝“大三阳”患者,长期肝功能异常,胃肠功能障碍,脾肿大,腹水,属中医“臌胀”“癖块”范畴。癖块的其形成是先有正气不足,肝气郁结,复感邪气所致。《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指出肝病必然会导致脾胃失常,而正气不足又与脾胃的腐熟运化关系密切。此患者乃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机阻滞,瘀血内阻,水湿内泛,虚实夹杂之证,故四君子汤加广木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健脾理气和胃,黄芪、红景天、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生地黄、淫羊藿补肾,茯苓配猪苓健脾利湿,鳖甲、牡蛎软坚散结;赤芍、莪术、丹皮、丹参活血化瘀,虽为慢性肝炎,但肝经湿热尤在,故加茵陈清利肝经湿热。以上标本兼顾,肝脾肾俱补,行气活血利水,使三焦气化正常,气机调畅,层次分明,考虑周详,终使临床症状减轻,腹水消除,疗效显著。
《灵枢·水胀》:“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色苍黄,黄乃土之本色;腹筋起,青筋,青乃肝之本色。肝木克脾土则色黄筋露,脾虚气滞,水湿不化,水泛则土湿,继而中气不运,故腹乃大也,后天不能供养先天,日久累及于肾,因此肝脾肾三脏受损是肝硬化的病因病机所在,治疗以健脾调肝补肾为关键,兼以利水祛浊化瘀[5]。《血证论·瘀血》:“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阴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张师守古法而不苟同,变古法而不立异,引申触类,起斯人于阽危,值得临床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