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素娇 于博洋 谈佳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南宁 530021;2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院,百色 533000
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PF),也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髋部骨折发生后1年之内,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需要长期照护,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2〕。目前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危害我国公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降低其发生率已迫在眉睫。而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健康教育作为骨质疏松症预防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已广泛为国内外学者所倡导和使用。健康教育正是通过改变人们的知信行,促使人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减低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3〕。本文主要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及国内外健康教育现状两方面做如下综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高达36.6%〔4〕。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统计,全球约有2亿骨质疏松患者,约1/3的绝经后妇女患有骨质疏松,其中超过40%的人将经历至少1次骨折。约35%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50%可能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国外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率,男女性别比例为1∶2〔6-7〕。报道显示,同等年龄下的斯堪的纳维亚妇女比北美妇女的骨折概率高〔8〕。瑞典的一项调查显示,50岁时女性和男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分别为46%和22%,美国的相应数据分别为40%和13%〔9〕。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2~2006年间,5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9/10万和229/10万〔10〕。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的降低而增加,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仍将处于增长期,据估计,203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髋部和腕部) 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11〕。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女性多于男性,与女性绝经、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绝经后5~10年内骨密度水平每年丢失2%。有报道女性一生中骨量丢失55%,男性丢失35%。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 (40%) 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 (13%) 高于前列腺癌〔12-13〕。
最早开展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在1988年,WHO和瑞典政府共同发动实施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案〔14-15〕,研究结果显示,10年后,干预人群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但该实践表明,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是有根据和确实可行的。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也先后开展了以健康教育为手段的骨质疏松干预研究。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健康与运动医学中心的Francis等〔16〕将198名40岁以上妇女分为干预组(103名)和对照组(95名),干预组采用骨质疏松预防与自我管理课程,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教育,进行4 w的课程培训后,结果表明,干预组的骨质疏松知识掌握水平及生活行为改变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atricia等〔17〕将201名5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分为干预组(101名)和对照组(100名),进行一年的综合社区干预,内容包括基本健康教育和骨质疏松治疗的建议,结果发现,干预组采用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及摄食钙和维生素D的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多。
多项研究均表明,采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个体对骨质疏松的知信行水平,但也有研究证实,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防治的相关信念和具体行为并没有明显的作用。Sedlak等〔18〕以成人学习理论和健康信念模式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骨质疏松预防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下的干预试验可有效提高干预人群的骨质疏松相关知识,但干预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信念及相关行为并未发生显著变化。Laslett 等〔19〕制定骨质疏松知识和膳食钙相关课程,对试验组进行4次课程教育,而对照组仅进行1次课程教育,结果显示,试验组饮食及摄钙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行为在短期内改变效果不显著,需要后期不断强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1996年骨质疏松症被列入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内学者陆续展开了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除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还包括吸烟、饮酒、饮用咖啡和浓茶、运动不足、钙摄入不足、接受日照少等可控性因素,因此陈玉平和刘雪琴〔20〕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合理饮食、钙摄入、运动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吕宇晓〔21〕对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骨质疏松症知识、饮食、运动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观察组老年人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知晓率和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比干预前明显提高;而对照组老年人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没有明显变化。刘素香等〔22〕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156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8例。干预组给予群体性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家庭访视和电话督导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结果显示,干预后知识项目总分和知识各分项目得分,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第6个月,在行为项目总分和行为各分项目得分上,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第8个月,两组仅在行为项目总分和行为分项目饮食行为得分上差异显著,这说明综合干预只能使研究对象的运动行为、摄钙行为暂时提高。运动行为、摄钙行为的改变相对于饮食行为来说,需要研究对象付出更大的努力与具备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常在疼痛和骨折等发生之前并无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骨质疏松目前发病率在世界常见慢性病中已跃居第7位,但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尽早预防是避免骨质疏松症骨折最重要的办法。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研究报道,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发生和促进疾病康复最有效的手段〔23〕。目前国内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干预形式呈现多样化,如个案管理、综合社区管理、自我管理模式、多元化健康教育、保护动机干预等〔24-28〕。综合分析国内外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健康教育干预现状可以发现,各种健康教育模式虽都有各自的理论和侧重点,但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期望通过提高知识水平,潜在影响个体的意识及行为。但研究表明,在干预的中远期,患者骨质疏松症知识、健康信念及行为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能达到长期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我国骨健康管理薄弱,个体对于疾病的自主防治意识不够,大部分干预个体仅被动接受知识教育,导致长期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长期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项十分艰难且长远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受教者要充分掌握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充分唤醒其疾病防治意识,以达到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主动追求并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现有的健康教育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长期效果不理想的缺点。因此,引入新的健康教育理念,创新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模式,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人群进行饮食、运动、药物及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宣教的同时,注重唤醒个体的疾病防治意识,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受教者运用所学知识促成健康行为的良好转变,是提高干预效能的关键环节。笔者在前期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中,以唤醒教育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唤醒式健康教育,并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修订健康教育步骤,最后形成了一套合理、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案。该方法注重唤醒患者疾病防治意识,使患者强化意志,从而自觉应用所学知识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方式,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长期效果〔29-31〕。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针对骨质疏松症这一疾病,推广该项健康教育方法,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实用、科学的健康教育措施。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