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轻,王彦霞,牛占丛
作者单位: 050051 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患者,女,31岁,主因“间断发热5 d”于2020年2月17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患者2月7日曾在外院行剖宫产术,2月12日出院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达38.9 ℃,诉右侧乳腺疼痛,阴道少量出血,无异味。无鼻塞、流涕、咽痛,无干咳、乏力,无气短和呼吸困难,无腹痛、腹泻,小便正常,考虑乳腺炎可能,给予患者口服头孢菌素(具体用药不详)3 d后病情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查体:T 36.6 ℃,P 80次/min,R 18 次/min,BP 110/60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双侧乳房无红肿热痛,无硬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脏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下腹部剖宫产手术切口无红肿,无菌敷料包扎,干燥无渗血、渗液。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既往体健,曾分别于2017年(日期不详)、2020年2月7日行剖宫产术。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2.85×109/L,NEUT% 52.6%,NEUT 1.5×109/L,LYMPH% 38.9%,LYMPH 1.11×109/L,Hb 127 g/L,PLT 196×109/L;CRP 16.17 mg/L;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胶体金法):阴性;乙型流感病毒抗原(胶体金法):阴性;胸部CT: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右肺下叶片状高密度影,考虑间质性肺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胸部CT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特征。患者否认发病前14 d本人及家属有外出史,且未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家人无发热、咳嗽、乏力。
治疗经过:患者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减低、胸部CT显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及间质改变,虽无流行病学史,根据《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在发热病房单间隔离,并留取咽拭子行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给予莫西沙星400 mg口服每天1次,盐酸阿比多尔胶囊200 mg口服每天3次,嘱其暂停哺乳,吸奶器勤吸奶,保持乳腺通畅。2月17日、2月19日咽拭子核酸检测均报告阴性。患者仍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8.2 ℃,并出现间断咳嗽,咯少量白痰,伴胸闷、气短、乏力。考虑患者病情加重,停用莫西沙星,改用莫西沙星400 mg静脉注射每天1次。复查血常规:CRP 28.37 mg/L,WBC 2.87×109/L ,NEUT% 75.60%,LYMPH% 19.90%,NEUT 2.17×109/L,LYMPH 0.57×109/L,Hb 119 g/L,PLT 153×109/L。淋巴细胞较前降低。2月20日复查胸部CT:双肺可见多发条片状及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范围较前(2月17日CT)变大,考虑病毒性肺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血气分析:pH 7.4,PaCO233.8 mmHg,PaO279.4 mmHg,SpO297.8%(鼻导管吸氧,氧流量4 L/min),乳酸1.2 mmol/L。心肌酶、急诊全项:总蛋白61.6 g/L,钾3.2 mmol/L,LDH 261.0 U/L,CK 37.0 U/L,HBDH 189.7 U/L,Tn 0.006 ng/ml。2月20日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患者仍间断发热,活动后气短明显,复查胸部CT提示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较3 d前加重,淋巴细胞持续降低,虽3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咽拭子)结果为阴性,仍不能除外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给予吸氧、重组人干扰素α2b 500万U雾化吸入,继续应用盐酸阿比多尔胶囊200 mg口服每天3次、莫西沙星400 mg静脉注射每天1次。2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标本为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转至定点医院进一步治疗。
讨 论自2019年12月8日以来,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报告了几例病因不明的肺炎[1]。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肌痛、乏力、呼吸困难,一些患者病情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患者的咽拭子样本中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随后被WHO命名为2019-nCoV[2]。大多数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2019-nCoV可能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尤其是T淋巴细胞[3]。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且传染性强,孕产妇要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排查。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临床确诊的重要手段,但核酸检测阳性率偏低,且已出现胸部CT符合新冠肺炎特征,但核酸检测呈阴性等问题。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4]。此患者第4次送检痰标本核酸检测报告阳性。以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排除感染时需谨慎,必要时应采集痰等其他标本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