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袖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2016年广州公布了《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在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广州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群。2017年广州市发布了IAB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围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制药(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全球资源,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18年3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全面部署未来五年IAB产业的发展,总体目标计划到2022年,全市IAB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以上,总规模超10000亿元,以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IAB产业作为广州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推动广州的创新产业发展和打造未来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广州作为国家重要创新中心城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深谋远虑之举[2]。创新人才对创新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根据广州IAB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分析,未来广州在IAB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需求量巨大,同时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区高职院校需将IAB相关应用技术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IAB视域下相关应用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及方法。
从近年来广州市公布的高校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项目立项中,可以发现只有少数项目的研究内容与“IAB”产业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其余大部分项目仍然以传统产业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课程教育改革、政策咨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场地、设施)、创业培训和特色活动进行研究时,未面向科技前沿、对接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和围绕政府的重点工作。
地区高职院校缺少与时俱进且能够与前沿新技术和产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对接的仍是传统产业,忽视了与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与NEM(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对接;教学内容没有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进行充分结合,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差异性。
在教学课程资源上缺少创新性开发性资源,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偏重单一的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教学,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融入到整体专业教学中;在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跨专业多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3]。
人才培养的不足体现在教师方面,即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特别是缺少对IAB、NEM产业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在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上,没有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及时更新充实和完善校外企业专家库,导致聘请的校外专家对新技术新产业理解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在基于IAB视域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可以在之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IAB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与IAB产业落地的企业进行交流对接,根据相关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对接IAB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引入创新创业课堂,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开发新的教材,开设创新创业导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需要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掘相关产业特别是IAB产业的知识体系,整合互联网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管理团队和财务,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跟踪调查体系,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跟踪访问,在跟踪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持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4]。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以及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微助教”“云班课”“学习通”等在线课堂教学平台,“职教云”“学堂在线”等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管理,通过平台记录教学过程,借助平台的动态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技术手段分析和挖掘数据对学生学情分析、学习效果进行精准分析和评价;利用平台推送教学资源和个性化分析建议。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创新和创业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智能一体化的社会,制造业以智能工厂为主导,这对学生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仅仅掌握单一的职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职业教育需更注重全面的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的跨界合作学习。高职院校应提高技能型学生以信息化素养为首的跨领域复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进行研发创新,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体思维自主对创业实践项目进行纵向管理;同时,围绕信息化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通识教育,将信息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加强数字化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建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具备必要的信息化素质,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高职院校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建立一支由学院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学院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通过培训、研修、下企业实践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教师的新技术和系统化综合实践开发能力及实施能力,支持教师通过在岗创业积累创新创业经验,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激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充分利用IAB企业优势,通过企业平台、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平台,创办企业,实现资源互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研发各类课题,为学生参与企业创新研发牵线搭桥,通过企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成立创新创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提供法律、工商、财(税)务、项目推荐和融资、专利申请等方面一站式咨询和服务,为创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在校园社团活动中融合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训练营、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创业实践、模拟市场等创新创业活动,把学生的优秀创业成果整理成册,进行推广宣传,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5];为入驻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学生的初创企业配备创新创业导。提供减免房租水电费以及硬件设备支持等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如挑战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参加竞赛找到创业灵感,调整创业项目,优化团队,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