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彦军
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自我认知,培养学生在态度层面建立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就业择业观,并激励其为个人职业发展不懈努力。课程实质上是搭建从学生到职业人之间的桥梁,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倡导的理念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获得最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教师从幕前转变到幕后,主要任务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变成了正确引导学生从“知之者”转变为“好之者”,继而成为“乐之者”;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能力水平、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目的地利用云平台汲取养分,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化、系统化探索知识海洋和汲取知识养分的需求,使信息化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提升[1]。
2019年,笔者所在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双高”项目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成效、教学资源优势互补、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水平、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程度和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双高”项目围绕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制订了新的目标。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专职教师和通过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的教师均为有限,大量课程教育教学活动都由负责学生管理的学管办公室主任、辅导员等兼职完成。他们受限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和每天大量学生管理方面工作的压力,对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对行业和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需求等方面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共享型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均衡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得全体教师都能精准把握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充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课程教育教学设计都是从自我认知、唤醒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起步的,期末考核内容也都是要求学生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理解不到位。通过对毕业班的1052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3.02%的学生生涯规划是结合自我认知认真完成的,毕业时也只有8.27%的学生对一年级完成的生涯规划有清晰认识,大部分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通过信息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手册的设计,可以实现学生非片面地完成课程考核,而是从自身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和职业价值观测评过程中进行自我剖析,帮助学生唤醒职业理想,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笔者所在院校是典型的行业性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和铁路大发展,充分依托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铁路和各城轨地铁运营管理公司等铁路行业企业。87%的毕业生都能扎根铁路建设与运营管理一线奉献青春、建功立业,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每年都会有160家以上的行业企业到校选聘毕业生,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连年维持在毕业生总数的2.5倍以上。随着国家专升本扩招等政策的出台,学生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毕业后读本科、应征入伍服兵役、自主创业学生占比逐年递增,但选择基层就业、西部就业、贫困地区就业学生比重呈现一定下降趋势,“不就业、懒就业”现象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据麦可思《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学生离职率由12%上升至14%)。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政策实施,2022年以后,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总数将会接近500万大关。因此,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依旧任重道远。
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和铁路行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实际,不断整合优化全体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资源,深入探索建设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高质量信息化资源体系。通过精细统筹、科学规划、系统管理、应用推广、使用反馈和持续改进等具体措施,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职业理想,积极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达到教师和学生从信息化资源建设中普遍受益的最终目标。
1.组建教学团队。充分整合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资源,结合师资队伍各自专业和特长,分为五模块(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求职技能提升、创新创业实务、正确走出校园第一步)组建教学团队,深入开展信息化课程资源探索和建设活动。
2.优化课程资源。结合院校和行业需求实际,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优化课程资源,将每学时教案、PPT等课件、微课视频、教学案例、情境设计、题库等提前3天上传至智慧职教云平台,通过手机提前向学生发布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前对教育教学知识点、技能点进行预习。
3.完善教学设计。紧扣两学年四学期40学时的课程教学大纲,按照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唤醒职业理想2学时、自我认知和探索4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学时、正确规划大学生活2学时);第二学期职业素养养成(企业文化2学时、大学生仪容仪表仪态礼仪2学时、优秀毕业生侧记2学时、大学生职业发展4学时);第三学期求职技能提升(就业政策形势分析2学时、就业信息获取评估2学时、求职简历制作2学时、面试流程2学时、全方位提升就业竞争力2学时);第四学期创新创业和正确走出校园第一步(就创业法律法规2学时、创新创业实务2学时、就业与顶岗实习2学时、正确走出校园第一步4学时)的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开展针对课程重点内容的微课视频、教学情境的预先设计,组织教师开展精品课程教学观摩、教师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培训等活动,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
1.精准教学组织。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开展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大数据教学组织。通过“传统教学+数据云教学”“班级整体教学+小组PK”“整体性需求+个性化需求”“课前预习+课堂精讲+课后自学”“课堂考核+课后作业”“课程教学+企业HR和优秀职教生讲坛”等形式,让教学与管理从模糊走向精准,为高效的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2.以学生为主体。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头脑风暴”“课堂讨论”“随机提问”“问题抢答”“测验”“小组PK”“投票”等功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组织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兴趣,引导学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1.激励主动求知。充分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随机生成作业任务类型的特点,加大课程题库资源建设,设计校本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校本生涯人物访谈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课后学习任务,使其无法照搬别人的任务答案,转而通过网络查询、生涯人物访谈、教师问询、翻阅教材、自我测评、自我思考等学习手段来完成,使之经常性处于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养成主动求知和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2.重反馈,促改进。课后,学生对课堂任务和效果进行评价,再结合日常学生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第三方评价等手段,及时掌握最新的学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课程团队据此进行深入剖析,持续对课程资源进行改进,以不断适应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依托智慧职教云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一学年应用推广,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课教学的实时反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形成。首先是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堂评价、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资源;其次是师资队伍在资源建设中逐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精准把握授课内容,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最后是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随时随地利用资源进行知识探索与考核,信息化课程资源使其经常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受益的教育目的,助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改革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是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通过兴趣引导、任务驱动将学生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与育人成效最优化,真正推动学生主动求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定要结合院校和行业实际,“边建设边使用,边使用边评价,边评价边改进”,再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合理匹配,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建设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切实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