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

2021-04-17 09:00:59郭国祥
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开放初心

郭国祥,肖 昭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首次提出要“牢记使命”;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首次提出要“不忘初心”;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把它作为十九大报告主题的关键词。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把“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回信、贺信、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

一、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

1945年7月初,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引出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重要话题。毛泽东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新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成功密码。邓小平反思“文革”教训,提出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146之路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习近平总书记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出发,在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新问题,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了新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2]换言之,只要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3]304,就一定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中国封建王朝兴衰更替史就是一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见证史。自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每个王朝都经历了由兴到衰直至灭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用“很快日薄西山”形容诸如秦朝、北宋、元朝等“曾经不可一世的强国”,用最后“都是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来形容“那些时间较长的朝代”,用“穷途末路”来形容“再强大的政权”。习近平总书记由此得出结论:“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要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3]300

习近平总书记揭示出中国封建王朝未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重要原因。中国封建王朝出现过诸多太平盛世,习近平总书记分析了中国封建王朝产生盛世的重要原因:一是顺乎潮流,二是民心归附,三是励精图治。“顺乎潮流”是社会原因,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要求同步;“民心归附”是根本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归附必定天下太平;“励精图治”是重要内因,是为体因素,即所谓“厉精图治,将大有为”(《宋史·神宗纪赞》)。为什么产生了辉煌盛世的王朝最终还是衰落了呢?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是统治阶层贪图享受、穷奢极欲,二是最高统治者昏庸无道、荒淫无耻,三是统治集团吏治腐败、权以贿成[3]304-305。

习近平总书记还分析了农民起义也未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认为李自成从席卷神州、所向披靡到迅速土崩瓦解、走向失败有三个原因:一是骄傲自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二是沉迷享乐、军纪松弛。沉迷享乐必然导致意志低迷、消沉,军纪松弛必然导致战斗力下降甚至失去战斗力。三是仓促应战,人心涣散。人心涣散是最大的敌人,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失败必成定局。习近平总书记还剖析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到最后一败涂地的内在原因:一是封建政权残酷镇压,二是农民起义队伍不能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3]305。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领袖本身,具体表现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攀比奢华、醉生梦死;二是相互倾轧、众叛亲离,违背了初心、没有了使命感,起义领袖为了权力、女人、房子、金子争相竞夺,不择手段,最后导致天京事变爆发,相互残杀,太平天国从此一蹶不振;三是革命斗志尽失。起义初期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就在于有高昂的革命斗志、有高昂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的失去就必然导致战斗力的失去,想挽救颓局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失败也就成了必然[3]30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深谙这一道理,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同封建王朝、农民起义军有着本质区别,不可简单类比,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3]305要深知“四个不容易”:一是永葆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二是敬终如始不容易,三是防腐戒奢不容易,四是顺应民心不容易。这“四个不容易”给中国共产党执政敲响了警钟,千万不要以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农民起义有本质不同就自我感觉良好、忘乎所以,就麻痹大意。中国共产党执政一定要从历史周期率中汲取教训,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几个始终如一:一是精神状态始终如一。要始终保持励精图治、积极向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二是节俭内敛始终如一。要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三是严以治吏、防腐戒奢始终如一。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吏,要始终保持对腐败的“零容忍”,始终筑牢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防线,要始终反对奢靡之风。四是顺乎潮流、顺乎民心始终如一。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按规律办事,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以及检验工作得失的标准。

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有五百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四次历史飞跃,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从苏联模式到多样化道路的飞跃。狭义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有一百年发展历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五个重要环节,即十月革命胜利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是一种美好愿景、美好制度和美好理想,实现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如何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于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生成的重要历史逻辑。

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有顺利发展,也有重大挫折;有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社会主义重大挫折的失败教训。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十月革命胜利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苏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顺利发展或比较顺利发展时期,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重大挫折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十月革命胜利的积极意义,“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5],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十月革命后,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从1925年开始,苏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正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其能打败德国法西斯,成为几乎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认为“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6]。其成功经验在于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实现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社会主义同心协力、矢志奋斗。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共产党人有理想、有信仰,共产党是信仰党、是信念党,是具有初心和使命的党。具有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具有相同初心和使命的党员组织在一起,就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所以能夺取政权、能打败希特勒。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谈到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反思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东欧为什么会发生剧变,“苏共拥有二十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拥有二百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而拥有近二千万党员时却失去了政权”[3]308,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新自由主义盛行,导致大家忘记了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不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是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2]308一旦理想信念淡薄或丧失,“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3]308。

为什么会出现理想信念荡然无存即忘记初心使命的局面?与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有极大的关系。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党的建立、成长、壮大史,否定党领导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否定党不忘初心使命不懈奋斗的历史,否定党的领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7]113,其结果是“思想搞乱了”[7]113,党的形象、党的领袖形象、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党存在的合法性、党执政的合法性受到严重挑战,党的合法性资源、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受到严重侵蚀,普通群众甚至党员开始怀疑党、怀疑党的领袖、怀疑党的初心使命,以至于出现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时,“没什么人出来抗争”[3]308。

新自由主义的盛行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新自由主义是西方摧毁社会主义精神信仰、实施“和平演变”的精神鸦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武力干涉、经济制裁、军备竞赛都没有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开始改变策略,实施“和平演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培植代理人,推行新自由主义思潮。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一批执政者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侵蚀,打着改革的旗帜做了许多西方势力想做而做不到却梦寐以求的事情:思想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否定党的领导,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经济上实施休克疗法,以私有制代替公有制;军队建设上搞军队国家化,放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意识形态上主张多元,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组织路线上改弦易辙,提拔重用信仰新自由主义的干部;民族问题上无原则妥协退让,民族分裂势力猖獗[8]。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苏联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了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对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如下道理:共产党员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要牢固树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7]116;要筑牢思想防线,“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9]。“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10]

三、从新中国史中总结成功之道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余年,70余年风风雨雨,70余年风雨无阻,70余年成就斐然。当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移动通信、现代核电、载人航天、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连续多年超过30%,位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11]79

新中国70余年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其成功之道:那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1]79。贯穿这几句话的灵魂和精髓就是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要牢记政权的人民性,在国名、国体、政体、权力机关、政权机关、公检法机关都冠以“人民”二字,连发行的货币都叫人民币,意在提醒全党同志、全体公职人员要不忘初心与使命,要时刻牢记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建设奇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顺应人民的愿望,及时调整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以人民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制定政策和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从温饱走向小康,出现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发展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1]133,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1]139,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空前提高。

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国家基础。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句空话,近代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就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打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复兴,毛泽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胜利既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与威风,也为新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之后,面对美国、苏联的核威胁、核讹诈,毛泽东毅然决定发展原子弹、氢弹和导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成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的军事基础。毛泽东时代可以说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挨打的现实,使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了。邓小平充分估计国际形势,利用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有利时机,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从而使中华民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邓小平时代可以说使中华民族摆脱了挨饿的困境,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之近的现实,面对美国习惯打压他国的现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不能停、阵脚不能乱,要习惯挨骂的现实,努力强国强军,使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

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世界谋大同。毛泽东青年时就有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与抱负。新中国成立后,迫于当时国际形势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苏联的大力支持。国际形势有所缓和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力所能及地支持亚非拉国家,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和大国担当。在中苏关系紧张之时,毛泽东敏锐捕捉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中美关系改善,争取有利于新中国建设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强调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采取务实外交、理性外交,立足于本国发展,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际上存在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为世界和平安宁、为世界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有效治理作出贡献[12]。

四、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

改革开放史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写的历史。“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3]370改革开放史是实现伟大革命、伟大创造、伟大奇迹、伟大飞跃的历史。改革开放何以成就如此伟大、创造世界奇迹,从根本上讲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恪守改革开放的初心与使命。从改革开放史中可以汲取这样的智慧与经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与使命为改革开放明确前进方向;只有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戴与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3]373

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决策并不是随意而为、率性而发,而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民意愿,“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3]362,是中国共产党恪守并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文革”十年内乱导致中国严重落后于时代,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也成问题,赶上时代、解决温饱成为党内外、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150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和根本动力,成功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党中央及时肯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做法,并将之提升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高度在全国推广,充分顺应了农民求温饱、求富裕的要求,从而推动并实现了农村改革的成功。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以初心和使命为动力,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取消农业税,实行农田补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不断满足并保护了农民利益,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从经济体制到文化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生态保护体制,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内政到外交,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一国两制”等,改革稳步推进、有条不紊,统筹安排,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强调发展,又强调稳定。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党在领导和推动改革时既要大胆地改,又要行稳致远。开放率先从沿海开始,先是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然后开放沿海、沿江城市,再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而后到“一带一路”;从沿海开放到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再到西部大开发;等等。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广,开放的力度、幅度、强度越来越大。中国共产党推行开放之所以有如此胸怀,就在于其心系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

党的初心与使命决定了改革开放不是完成时,而是永远在路上。从改革开放之初求温饱,到求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目标不断实现又不断向前定位。就党的自我革命而言,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从国家治理方式而言,从依靠社会主义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再到全面依法治国;从现代化目标而言,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发展理念而言,从“发展就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而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等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将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向广度、深度推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适应新情况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举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在于始终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至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追求。

党的初心与使命保证了我们的改革开放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所谓邪路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本主义道路,二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本性是唯利是图,强调以物为本、以钱为本,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所谓民主也只是资产阶级民主。这次新冠病毒在美国的蔓延,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所谓民主的虚伪、人道的虚伪和人性的自私。民主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实行资本主义,其本质是资本主义,比纯粹资本主义更具有迷惑性、欺骗性,也更容易让一些打着改革旗号的政党浑水摸鱼、忽悠民众。东欧很多共产党就是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幌子下完成蜕变的。所谓老路主要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既包括苏联模式,也包括中国“文革”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苏联模式导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长期得不到提升,最后走向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实践也已经证明,“文革”模式行不通。邓小平一再强调,不管改革开放如何进行,有两条必须始终坚持:一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1]188,如何保证我国改革开放不出现颠覆性错误,始终牢记并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关键。

党的初心与使命决定了改革开放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不仅是重大的决策,还是重大的实践。如何保证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即与改革开放的初心与使命相吻合,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规律相吻合,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目的具有层次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目的可分为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目的;目的具有递进性,只有实现了低层次目的才能向中层次、高层次递进。改革开放之初,求温饱是主要目的,改革开放主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由此邓小平提出“黑猫白猫论”,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物质得到一定满足之后,道德不能滑坡,邓小平由此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忽视人的发展,由此提出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由此提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两山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行改革开放时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及时调整改革开放的目的要求,从而使改革开放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从而达到理想的改革开放效果,保证改革开放向着正确的目的、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只有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戴与支持。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没有自己的私利,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既顺应时代大势,又顺应民意,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与支持。改革开放只有几年光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得到较大提升,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群众大游行时,人们自发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发自心底的热爱之情。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谋划改革开放,否则,就背离了党的初心与使命。邓小平提出,衡量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在于“三个有利于”,衡量改革开放政策好坏的标准也是人民群众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这其实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恪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改革的难度更大、改革的阻力也更大、改革的困难也更多,难啃的骨头也更硬。中国共产党恪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标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满意度、支持度显著提升。

五、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深谙这一道理,强调不仅要从中国封建王朝兴衰更替史、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荣辱史、世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史和新中国的奋斗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教训,更要从中共党史即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史中汲取力量、汲取营养。要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则必须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的重要性。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可以使我们明白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可以使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产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具有广泛包容性的群众性的政党。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可以使我们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必然想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必然想到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不朽功勋,从而使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革命事业来之不易,要学习与践行红色精神。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可以使我们不忘本来,不数典忘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中国共产党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失去本来,不能忘了本来,否则,就是数典忘祖、就是背叛。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可以使我们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党忠诚、对党的事业忠诚、对党的领导核心忠诚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要对党没有任何隐瞒,要坦荡无私,要向历史上的革命者、英雄人物学习,做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甘共苦。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可以使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通过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一个小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党、从一个弱党变成强党、从一个局部地区执政的党变成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并取得伟大成功,之所以做到“风景这边独好”,就在于不忘初心。与此同时,可以使我们远眺前行的路,对很多问题看得深、把得准,从而走好未来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场合、诸多讲话中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为“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3]56。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即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分别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以主义为线索谈到从各种主义尝试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谈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时期即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联系与区别及其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回看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走出来”,即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从近代中国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从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13]39-40。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思想建党,高度重视“学哲学、用哲学”[3]98,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3]9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回看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及毛泽东的历史探索和历史贡献,郑重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13]29。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与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建立了卓越功勋”“作出了杰出贡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133-13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的同时,均回看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特别是在三个重大节庆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看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走过的路,提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3]228,人民军队永志不忘“红色血脉”[3]285,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3]371。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回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总结出一些宝贵经验并从中汲取力量与营养:如不忘党的宗旨与性质,不忘党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目标,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不忘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连心,不忘老祖宗、开拓新境界,不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不忘走过的路并从中汲取营养,始终坚持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要始终勇于自我革命,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各种风险与挑战,要一以贯之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等。这些宝贵经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走好现在的路、走好未来的路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从中可以汲取力量与营养,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未来长征路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滋润。

六、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思考现实与未来问题,善于以史鉴今、以史资政,无论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还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无论从新中国史中总结成功之道,还是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经受了历史与现实的检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指引前进道路的明灯,是引导正确航向的灯塔。

猜你喜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开放初心
永远的初心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11-17 02:09:45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论“不忘初心”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2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讲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切实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当代党员(2018年5期)2018-04-19 10:55:24
中华家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启动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恳谈会在京举办
中华儿女(2018年6期)2018-04-19 09:14:22
争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排头兵
当代党员(2017年22期)2017-11-27 09: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