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贾 鑫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基础教学部,辽宁 葫芦岛 125105;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划了以“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的愿景。高校学生党员充满朝气、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机制,把他们培养成为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仅关乎“高等教育之治”的实现进程,更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坚守育人初心,融会育人之智,积极提升育人之能,创新育人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机制是由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介体和环境4个部分组成的培养系统。培养主体由校院两级党委、相关职能部门、学生党支部、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班导师等多个组织及个人组成,培养客体是学生党员,培养介体则包括联结各培养主体与客体的培养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诸多要素,环境则由家庭、学校、社会3个部分组成。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1]。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等。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表示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在,机制一词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用来表示联系事物的各个部分,使它们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制度化的方法。在政治生活中,机制可以理解为政治体系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2]。创新是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当有益的良向效果的行为。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就是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效率和学生党员培养质量,运用制度化的方法统筹学生党员培养的各种资源、协调各个部门、优化各种要素、完善并突破原有机制的创新活动。
现在的大学生党员多数是95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党员受各种思潮观念影响的渠道增多,但他们对于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对于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进行价值观渗透缺乏警惕性,给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填鸭式的培养方式已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注入式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95后学生党员的特点。“洁洁良”事件提醒我们,如果不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机制,学生党员就会出现政治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监督意识空缺、服务意识弱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主动探索构建反映规律性、彰显时代性、体现人文性、富有创新性的学生党员培养机制,防止不良文化对学生党员的侵蚀,确保打造一支信仰坚定、政治可靠、遵章守纪、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高质量青年党员队伍[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名党员,先后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规划了以“中国之制”实现“中国之治”的美好愿景,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6个要求。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抓紧研究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机制,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学生党员培养机制。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学生党员是中国青年中的领头雁,他们正值韶华,未来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变局时代,学生党员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人生际遇和发展空间,也肩负起了史无前例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高校党务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学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放在突出位置,以创新党员培养之制提升学生党员之质,才能完成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高校培养学生党员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四位一体”的学生党员培养机制。
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员教育,他强调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他提出“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5]。因此,要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专业化的教育内容注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系统化、长效化的教育机制,使每名学生党员都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瞄准新生入学起点,及时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的基础环节。高校要在大学生入学第一个月尽早地开展入党启蒙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宣传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入党的条件、端正入党动机、入党申请书的写作等内容。通过这些工作,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激发他们发扬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热情,帮助他们尽早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紧盯入党积极分子焦点,全面进行“骨干教育”。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根据《党章》,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评价标准,公正、公平地选拔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党课集中培训、观看专题教育片、主题实践等形式,宣传讲解《党章》、党的基本理论等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等。通过组织谈心谈话、撰写思想汇报等形式,使大学生明确党员标准、了解党员发展程序、端正入党动机、强化自身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方向,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聚焦发展对象重点,开展“集中教育”。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是不断壮大党员队伍的基础。高校学生党支部在考察发展对象时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认真倾听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学生党支部支委会将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的意见进行综合,经过讨论研究,公示后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学院党委批复后方可列为发展对象。党支部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开展集中专题教育,通过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使发展对象进一步加深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增强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严把入党关口,高校学生党支部要遵照“慎重确立发展对象—积极深化培训教育—严肃开展政治审查—扎实进行谈心谈话—层层落实审批手续—妥善填写档案材料”等规范化、科学化的党员发展程序,真正把德才兼备、动机纯正、意志坚定、爱党爱国的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第四,突破预备党员难点,严肃进行“考察教育”。当前,部分高校党组织因为人员缺乏或工作理念偏差,存在着重视入党前的培育考察、轻视入党后教育的现象,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表现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形象。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心怀真情”“躬亲以行”,通过听取汇报、谈心谈话、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持续对学生预备党员进行理想信念、纪律作风、宗旨意识、工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入党。
第五,展示转正党员亮点,深入开展“先锋教育”。学生党员的表现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因此,不仅要强化转正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责任担当教育,使学生党员主动继承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配合并协助党组织做好各项工作。
第六,关注毕业生党员,扎实推进“旗帜教育”。毕业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一面旗帜,要充分利用毕业生离校这一时间节点,扎实做好“旗帜教育”。通过引领学生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要引导学生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党员不仅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更需要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从问题出发,坚持目标导向,优化学生党员管理机制。
第一,聚焦时代变迁,实现管理目标精准化。对学生党员进行目标管理是很多学者已经研究并实践过的方法,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党员目标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进行调整,以尽快适应党和国家的要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以提高学生党员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为根本目的,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依据《党章》和学院学生特点设计制定了《学生党员目标管理体系》。其中一级目标涵盖政治思想、遵章守纪、工作服务、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劳动实践等6个方面。每个一级目标又细分为3个观测点,做到任务细化、标准公开,使每名学生党员都知道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以此来压实学生党员责任,明确前进方向,同时,通过党内外监督来评价并反馈学生党员的目标执行情况,提升学生党员管理的实效性。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而且要制定适合95后、00后学生党员思想特点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制定了《学生党员离校请假报告制度》《学生党员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制度》《“学生党员工作坊”值班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仅满足了学生党员参与制度建设的意愿,更调动了学生党员遵守制度的积极性。
第三,提质增效,实现管理规范化、常态化。要使管理目标和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将管理考评工作融入日常并抓在经常。要把党建“5+2”新体系即“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基层党建评估重点考察要素[6]。基层党组织要选派专门的党务人员(组织员)负责,建立由学校组织员—院系组织员—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会成员—党小组长所构成的管理人员队伍,依据既定的目标和各项制度严格分层管理,规范管理记录,定期考核奖惩,实现学生党支部管理规范化、常态化。不断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党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第四,务实创新,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俱进,将传统党建工作优势与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深度融合,统筹各种资源,尝试线上管理、网络视频、网络会议、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拓展管理范围、提高管理效率。利用数据库可以提高学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效率,节约人力;利用网络群组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党员流动不流失,管理无死角,保证学生党员管理全覆盖;利用现代化手段可以规范、约束学生党员的网络行为,积极传递正能量。在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各个高校就充分利用微党课、云党会、线上主题党日等形式,号召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捐献,制作抗“疫”作品,实现疫情期间学生党员管理不断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有力度、有广度、有效度的学生党员监督机制。
第一,落实到位,党内监督有力度。高校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7]的监督方向,把党中央的监督要求落实到位。首先,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学生党员党内监督体系。校党委全面监督,校纪委专责监督,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职能监督,学院党委和学生党支部日常监督,学生党员民主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严格按照监督体系的要求,密切协调、履职尽责,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高校党委既要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要坚持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学生党员相互监督作用。其次,明确党组织的监督责任。高校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党内监督学生党员的主体责任,基层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把监督责任传导给党支部书记,确保监督责任层层落实。学生党支部是监督学生党员的专责组织,支委会和纪律检查小组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责任,纪律检查委员专责监督,对学生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最后,保障学生党员的监督权利。党员民主监督是党内监督中具有普遍性质的监督,也是其他各种党内监督形式的基础。学生党员是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切实保障他们的监督权有利于其快速成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支部要切实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明确监督既是党员的权利也是义务,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畅通渠道,党外监督有广度。营造监督环境仅靠党内监督是不够的,还要不断拓宽渠道,努力把党外监督平台搭建起来,把全社会参与学生党员监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构建党内党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监督体系。首先,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校园大力宣传,树立正确鲜明的舆论导向,增强师生的监督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监督的主动性。其次,要运用意见箱、网络举报邮箱、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载体与形式,畅通民主监督渠道,为党外群众更好地监督学生党员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通过及时反馈监督处理情况,使师生都能及时了解监督结果,提高其监督的积极性。学生党支部还可以通过搭建群众服务平台,征求、反馈群众意见,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开展的“学生党员工作坊”活动就是学生党员服务师生的平台,他们利用值班时间为学习困难学生答疑解惑,为有科技创新想法的学生传授经验。“学生党员工作坊”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也成为学生党员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的载体。再次,针对师生信访举报的事项一定要严肃调查,及时反馈并高效整改,及时在校园内公开整改结果,保障监督主体的知情权,保护他们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校园监督氛围。
第三,统筹兼顾,合力监督有效度。高校党务工作者既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又要推进党内外监督的协调贯通;既要强化日常的监督过程,又要重视监督结果的反馈整改,真正做到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为使党内外合力监督发挥最大的效力,党务工作者要在常态化监督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使学生党员了解,不受监督约束是十分危险的,监督就是雾海中的航标灯,党组织的监督约束是对他们的爱护。学生党员只有真正了解党内外监督的意义,懂得政治纪律是高压线的内涵,才能时时处处恪守底线、严以修身、防微杜渐,使自律变成习惯,形成政治自觉。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党员网络行为的监督,发现错误倾向和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关爱、服务学生党员,以帮助学生党员成长成才为着力点,构建特色化服务机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党员摸实情。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求上进、爱付出、勇担当,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默默承受。高校党务工作者要经常关注并了解学生党员的需求,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用真情赢得学生党员的信任。通过建立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协同作用,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全面摸清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党员解决思想问题和困难。也可以通过建立“党支部书记接待日”等制度,拓宽学生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路径及表达意见的渠道。基层党组织还要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让学生党员愿意向党组织吐露心声。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学生党员出实招。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党员为宗旨,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关心、服务学生党员的新路径,通过贴心服务学生党员,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建立服务全体学生党员的常态化服务体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探索建立了“校党委—院党委—学生党支部”三级服务体系,配备了专职组织员队伍,在思想上关心学生党员,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这种服务体系为及时回应学生党员诉求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导向,为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学生党员特殊群体建立台账,制定帮助计划,及时为学生党员排忧解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学生党员施展才华搭建平台,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通过开展“学生党员工作坊”活动、建立“学生党员先锋站”,拓展学生党支部的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为学生党员开展活动、展示风采提供平台,建立“一对一”服务模式,如制定了“党委委员联系学生党员制度”“师生一对一帮扶制度”等,学院领导和老师真正深入到学生党员中去,有针对性地了解每名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多元化服务载体,维护学生党员权益,推动服务转型,把服务工作做到学生党员的心坎里。
第三,坚持持续改进,服务学生党员见实效。高校党组织关爱、服务学生党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尝试新举措,在“持续改进”中增强实效性。学生党员既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对象,又是服务他人的主体,要坚持把满足学生党员需求与提高学生党员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党员增强宗旨意识,弘扬互助精神,形成学生党员主动服务学生的良好局面。把服务学生党员与教育、管理、监督学生党员结合起来,在服务中进行精细化管理,在服务中实现严格监督,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党务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学生党员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探索建立务实高效的考察评价机制。每学期末,开展学生党员对党组织服务工作满意度测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常态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统筹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力求做到党员有困难,组织有办法;党员有诉求,组织有反馈;党员有愿望,组织有回应,形成层层关心、级级关注、协同服务学生党员的良好局面。
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群体中最年轻、最与时俱进、最具可塑性的组成部分。各级党组织必须担负起培根铸魂的政治责任,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方法,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学生党员,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