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2021-04-17 06:35易新涛
关键词:基层组织中共中央农村基层

易新涛

[提要]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建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奠定初步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历经曲折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以全面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加强。百年征程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启示:结合形势和实际,科学判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定位;紧扣党的中心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抓住关键,选优配强,建设高素质的带头人队伍;创新组织设置,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勇于自我革命,重视党内教育,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级组织机构构成的,系统完备、功能有别、结构有序的统一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党在农村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是党执政大厦的重要地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建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启示。

一、民主革命时期奠定基础(1921-1949)

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时,党逐步认识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努力探索长期的农村战争环境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

党的初创和国民革命时期,党开始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党的四大首次将支部界定为党的基本组织,提出“以各地农会中之支部为中心”,来“独立地进行本党公开的宣传和支部的工作”。[1](P.242)1926年7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专门论述了“支部的意义与工作方法”,提出“应在每个最低级的农会内,均有本党支部的组织,为这个农会行动指导的核心”。[2](P.305)1927年6月的党章修正案规定,“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首次设置专章规范支部的主要任务。[3](P.273)中共中央在通告中反复强调,“要努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于农民之中”,“应在贫农中间努力发展党的组织”,使之“真正成为群众争斗的核心”。[3](P.284,327,362)但是,此时的党尚处于幼年,着力于党的整体建设,加之因“党员少,组织农民和军队的问题成了悬案”,且早期我们的党“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党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特别注意组织工人”[4](P.24),因而这个阶段的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深入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始全面探索农村基层党建问题。1927年11月14日,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农民广泛的群众组织“完全要靠党在乡村之中有广大的支部组织”,“支部工作在党的组织现状之下,占极重要的位置”,“今后须特别注重支部工作”[3](P.638)1930年7月全国组织会议首次给予“堡垒”的定位,强调“支部是党的组织基础”,“支部是党实行阶级战争的堡垒”,只有在党的政治路线下独立开展工作才能实现其“党的堡垒作用”,“支部不仅是群众的领导者,而且是群众的组织者,只有将他的周围群众组织起来,加强核心作用,领导群众实行坚决斗争”,“党的支部要在群众中充分起核心作用,每个党员都要成为群众的领导者、组织者”,要让“每个支部成为党的堡垒”。[5](P.312,321-323,332)在各通告、指示信、会议及其决议案中,党反复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本单位和基本组织,是党的政治达到群众的枢纽,是党与群众的连环,是党的基础和群众的核心,是战斗单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是“主要柱石”“动力机”;“必须到处组织共产党在农村中的支部”,由所属全体党员选举支部书记,由工人或农民同志担任;经常开展支部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政治教育;洗刷党内腐化与异己分子,消灭大多数党员挂名不工作的现象等。

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在民族自卫战争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开始系统思考农村基层党建问题。陈云在1939年6月的《党的支部》一文中说,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最基本的组织”“团结群众的核心”“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支部书记“必须是政治坚定,忠实执行党的政策,有工作能力并为大家所信仰的党员”;“支部不但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核心的堡垒的姿式,而且要在实质上真正能起核心的堡垒的作用”;支部的基本任务是团结群众、发展和教育党员,以及领导根据地中党、政、军、民、学等各项工作;地方党部(区委或县委)对支部给以适当的领导,“培养支部的干部”等[6](P.145-154)。8月25目,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提出:“支部工作必须加强,支部在群众中的工作必须发展。”[7](P.580)11月1日,中共中央要求:“每一支部必须变成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所有群众的核心,变成一切群众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与领导者。”[7](P.738)1943年1月,任弼时在讲演中指出,农村支部要以如何领导农村生产事业为中心任务,支部书记要由“富有生产经验、劳动中积极的分子和党性强的同志去担任”。[8](P.45)党的七大进一步明确,“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是党在群众中的“战斗的堡垒”,“是党在人民群众的工作单位,是党的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并规定支部的任务。[9](P.447,449,545-546)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减租和生产运动的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发动,各级党组织都把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强大的党的组织作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环节。1946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关于发展党的问题》提出,“应该注意在斗争中大量地慎重地发展党员”。[10](P.227)7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决议要求:“必须吸收在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加入我党,并在农村中建立党的堡垒——支部。”[10](P.346)但是,由于土改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分、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等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党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开门整党。1947年12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强调,要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11](P.544)1948年1月,刘少奇提出:“立即公开支部与整顿干部。”[12](P.71)2月3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称:“老区和半老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也须有三年时间。”[12](P.87)5月8日、6月28日,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关于晋绥整党工作的指示》。10月26日、31日先后两次就公开建党问题指示东北局,应采取“审慎地公开地积极发展党的方针”,“整工作,整思想,整作风,干部中主要是整无组织无纪律及经验主义与官僚主义”。[13](P.685-687)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老区半老区的整党工作基本结束。经过整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很明显的进步,党群关系更为密切,从而为全国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可靠保证。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折发展(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恢复、土地改革运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需要,党着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农村基层党建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迅速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农村基层党建则着力整顿组织、慎重发展新党员。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要求,“今后对农民党员的发展,应加以限制”,“在今后三五年之内,农民党员以不超过人口的百分之一为标准”。[14](P.243-244)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今后必须采取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的方针”,“在老解放区,一般应停止在农村中吸收党员。在新解放区,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前,一般地不应在农村发展党的组织”。[14](P.255-256)1951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对新区建党采取慎重的态度”,“整党,应以三年时间实现之”。[15](P.44)3月底4月初,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对基层整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并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和《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随后,中共中央先后下发《关于“三反”运动和整党运动结合进行的指示》《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至1953年春,第一批约4万个农村党支部已陆续结束整顿工作,有些地方已开始了第二批整党。[16](P.21)

从1953年开始,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始和发展,各地开始缓慢发展党员,普遍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而使之得以巩固与发展。1953年7月,中央组织部提出,在新区,凡党员人数很少或没有党的组织的乡应力求在今冬明春积极而慎重地发展一批党员。[17]11月,中共中央批准华北局《关于加强农村支部工作的指示》。中央组织部还于1954年3月发出《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调查研究提纲》。4月,党的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健全农村党的领导队伍,整顿和发展农村党组织。即在新区没有党支部的乡村,建议发展一批党员;没有支部的乡及党员过少的乡,均应积极发展党员,建立支部;老区农村支部应结合互助合作运动开展整顿工作,吸收一批年青的积极分子入党。[18](P.260-263,272)11月初至12月初,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讨论部署了过渡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巩固与发展问题,强调“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进展的速度和成效”[15](P.269),提出1955到1957年的三年内继续有计划地在农村发展200到300万名党员、整顿约15%的农村落后支部。[19](P.11)1955年8月1日,中央组织部在给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后三年内有计划地继续接收新党员400万到500万人,其中在农村中继续接收200-300万新党员,将党员的数量在农村人口的比例由此前的1%左右提高到2%左右,必须不断地整顿党组织,进一步纯洁和巩固党的组织。[15](P.320-321)这样,农村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基层党组织在乡镇一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并且一直延伸到行政村、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体系。到1956年底,农村党员发展到670万人,比1953年增长了近100%,建立了党委或党总支、党支部的乡镇约占98.1%,绝大部分行政村(高级社)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20](P.136,331)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人民公社普遍建立,中国农村走上集体化道路,农村基层党建在曲折中缓慢发展。1957年2月,中共中央转批的中央组织部《关于县、区、乡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提出,“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任务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而农村整社也必须与整党工作相结合”,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一般建立两层即乡党委下只建立支部,“农业社支部书记的质量必须加强”。[15](P.531,532)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农村党员总数须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必须切实注意质量”的意见。[15](P.638)1962年9月27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对人民公社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功能、组织原则等进行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即“在人民公社内的党委员会、总支部、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中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具有“领导”“教育与训练”“讨论与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等功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15](P.898-899)10月25日至12月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再用一年多的时间,继续做好重新教育党员的工作,有重点地整顿党的基层组织。[15](P.922)会后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是建党以来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个专门条例,对公社中的党组织的性质、主要任务、组织形式、党的生活、党员和干部的教育管理、群众工作、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作了详细的规定。1965年11月,中共中央对中央组织部关于提拔新生力量、接收新党员、加强农村党的建设的三个报告作出批示,要求“按照先锋队的标准整好党”、“抓住要领建设好农村党支部”、“建立农村政治工作系统”。[15](P.1157-1159,1162,1164)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农村基层党建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推进(1978-2012)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围绕着如何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全面推进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探索。

改革之初,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整顿一些软弱涣散、纪律松懈、缺乏应有的战斗力甚至陷于瘫痪的党组织。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团结广大群众前进的核心和战斗堡垒”,要求有计划地分批轮训农村党员和社队干部,“把农村支部建设好,使基层支部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核心”。[21](P.377-378)同月,中央组织部召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6月3日,又召开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座谈会,在会后印发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整顿党的基层组织”。[22](P.153-154)1983年1月,召开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和整党试点工作座谈会,要求“农村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问题多而严重的党的基层组织在今年上半年整顿完毕”。[23]198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要求,农村党组织“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进行整党,纯洁党的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改变软弱涣散的状况”。[24]1985年11月,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随即进入1983年开始的整党以来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个重要阶段,分为区、乡级整党和村级整党两个批次。1985年11月底到12月初,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提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着重抓好五项工作,把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进一步调整和建设好作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改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逐步展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25](P.600-601)会后,印发了《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要求各地在“整党中和整党后,都应把加强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建设,克服涣散状况,作为重点任务”。[26](P.445)4月,农村整党工作基本结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基层党建进入到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新阶段。1990年8月中央组织部等五部门在山东莱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会后中共中央批转了会议纪要,指出“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求“把村党支部进一步建设成为坚强的、充满活力的领导核心”,首要问题“是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继续坚决、认真地整顿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27](P.682,686-688)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随后印发的《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等文件中反复提出,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支部的任务。[28]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五个好”目标,即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机制、好制度。[29]中央组织部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先后召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交流会、电话会议、工作座谈会、电视电话会议、交流暨表彰会议等,来部署推进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村党支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各项工作。为了巩固整顿工作取得的成果,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效化、规范化,199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0年12月到2002年6月间,中共中央还组织了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党的十六大以后,农村基层党建围绕着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来展开。首先是“三级联创”。2003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30]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的通知,确定了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应把握的原则,以及“五个好”目标要求。[25](P.566)其次是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对农村的教育活动进行全面部署。[31]教育活动从2005年11月底开始,到2006年6月基本结束,初步解决了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整顿和加强一些软弱涣散和不够健全的基层党组织,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再次是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4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要求农村党组织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设岗定责、依岗承诺、“一强双带”等形式发挥党员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中共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以此作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2012年2月1日,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要求农村要“抓好后进村集中整顿,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健全乡镇党委科学化运行机制”。[3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加强(2012-)

党的十八大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坚强战斗堡垒为目标,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建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水平。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34](P.106)2014年1月,在《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4](P.715)同月,中央办公厅下发指导意见,要求包括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内的省以下各级党组织继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开展了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35]2月21日,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发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通知,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进行总体安排。[36]5月28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六有”目标和建设的方法措施。[37]6月,中央组织部下发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通知,要求继续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8]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39]6月5日至6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要求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抓住制约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矛盾,拿出管用的措施,在破解组织设置、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推动农村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40]2016年2月起,中央办公厅印发方案,在全体党员中组织开展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以教育来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九大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以及“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的定位,规定了党支部的职责,明确基层党建的主要问题,[41]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了基本遵循。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全局和高度,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反复要求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强调党支部的定位,对支部的职责、工作的原则、组织设置、基本任务、工作机制、组织生活、党支部委员会建设、领导和保障等作了明确的规范。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规范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规定了职责任务以及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的明确要求。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党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从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内的广大党组织集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五、百年来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经验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42](P.400)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农村基层党建不放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推动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前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也为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许多基本经验。

第一,结合形势和实际,科学判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定位。《韩非子·扬权》说:“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辨类。”科学判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内容、环节和效果,因而成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前提。党产生于民族危亡、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将自己定位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革命已经在基本上获得了胜利,我党已成为全国人民所公认的领导政党”[14](P.242-243),“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我们国家的政党”[43](P.149),即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执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将自身定位为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正因为这种把握和坚守,党的组织牢不可破,党的队伍坚不可摧,党的领导地位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无往而不胜。

第二,紧扣党的中心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及党的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内的各级党组织来组织领导,都需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都需要党组织的宣传、发动和引领。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大局,促进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因此,农村基层党建要与党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提升组织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举纲执本”之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指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所掌握的内外资源,组织内部各要素有机结合,在基层社会中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合力。[44]百年来,农村基层党建以增强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增强自身的引领力、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向心力和自我革新力,从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政治功能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是“魂”。在农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将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确保自身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地代表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党章及党内法规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创造性地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党的阵地,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属性,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每一个农村基层阵地上。

第三,抓住关键,选优配强,建设高素质的带头人队伍。自成立起,党始终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先后提出要把“中坚同志”“最积极的而有威信的同志”“最积极最明了的分子”“富有生产经验、劳动中积极的分子和党性强的同志”选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支部书记,确立好书记的建设目标,“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而现实中,带头人就是农村“两委”班子的“主心骨”、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基层党建的“定盘星”、发展经济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顶梁柱”、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因此,“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45]

第四,创新组织设置,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党内组织生活。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单位,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直接载体。不断地创新组织设置,消除“空白点”“不匹配”现象,理顺组织间隶属关系,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科学的组织架构,就能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让党组织的力量倍增。

党员是党的肌体和细胞,是党的活动的主体。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农村党员队伍状况,我们党及时地调整了发展农村党员的方针;坚持发展新党员的条件,规范了吸收新党员的环节,确保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党员特别是新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开展党内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整党整风和必要的组织处理,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激发党组织内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三会一课”等制度,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创新活动方式,切实提高质量,让党内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实现从“偏于形式”向“突出作用”转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第五、勇于自我革命,重视党内教育,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在农村基层党建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充分彰显了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和最大优势。自我革命是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革命性行为,或者是一种自我扬弃和辩证否定。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极其落后且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中国革命必须立足于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46](P.49),且长期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产生于自然经济基础的小农意识弥漫于中国大地尤其是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在党内滋生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农民和农民党员不仅物质生活极端贫穷落后,而且思想水平不高,文化水平极低甚至“睁眼瞎”。即使新中国建立后,一些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显然,这种状况既不利于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也不利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我们党能够直面问题,修正错误,努力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同时,充分认识党内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通过自我革命和党内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纯洁性。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中共中央农村基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