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析

2021-04-17 03:55:17王利军王婉睿
关键词:研究性差距解决问题

王利军,王婉睿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阜新 123000;2.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部,北京 100875)

0 引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学环节普遍面临着理念更新、模式转变等方面的挑战,原有的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主的授课模式面临着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特别是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正在从以往的知识传承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研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它是通过界定问题、阐释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学习过程。因此,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居于核心地位。

1 问题对探索创新的重要意义

庄寿强指出,“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创造,不能发现问题就无法进行创造”[1]。探索创新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需要进行思考,才能不断探索,才能有所创新。

什么是问题?西蒙认为,“问题是现实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2]。古恩第认为,“问题是现有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3]15。问题还可以延伸为主观与客观的差距、认识与实践的差距、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距、已知与未知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以看作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或者是“是什么”与“我们希望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对相同的情境而言,不同的人对“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希望是什么”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问题与人的主观相关联。“如果说问题是两种状态之间的差距,那么,解决问题就是缩小、消灭这种差距的过程”[3]28。换言之,解决问题就是改变现在的状态,使其转入期望的状态的过程。问题对探索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问题启发创新思维。有了问题,就会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有了问题,人的思想才活跃,思维才敏捷,思路才开阔。有了问题,才需要去探索、发现。汤姆森指出,“问题会引发革新。由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刻就恰当的话题提出的问题,是通往丰富信息与创意的金钥匙”[4]。例如,爱因斯坦16岁时就曾提出,假如一个人以光速跟光一起跑,将会看到什么?正是这一问题的提出促使他最终创立了相对论。再如,齐奥尔科夫斯基小时候用线牵着一个氢气球,一撒手气球飞上天了,于是他思考了一个问题,把人的肚子里打满氢气是不是也会飞上天?从此,研究解决人类如何才能飞上天空的问题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最终他成为了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

其次,问题引导创新行为。问题可以提供一个研究的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形成研究的目标与方向,运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利用所拥有的资源,分配工作任务,因此,提出问题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创新不是发现“美”,而是要发现缺陷与不足,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即创新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找出差距所在,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最终消除差距,达到创新的目的。

最后,问题孕育创新结果。只有提出一个创新性的问题,才能使研究获得一个创新性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成果是在创新的问题中萌生的。如果问题界定出现偏差,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产生结果,因此,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非常重要。对创新工作来说,尤其是这样,科学史上由于提出的问题错误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教训是很多的。牛顿晚年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研究第一推动力,结果一无所获,就是因为问题界定错了。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需要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才是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5]。

此外,问题还能促使人创造出新的方法。“提出疑问会开阔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找到可能、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6]12。

2 问题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2.1 问题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真才实学

通常人们把有真知识的人称为“肚里有学问”,什么是学问?《周易》中记载,“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7]。就是说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质疑来辨别知识。因此,知识丰富的同时还要有辨别能力,才能称为有学问。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学的越多,问题就越多,问的越多,学的就越精深。只是学习积累知识,没有辨别、质疑,不能称其为有真学问,因此,真学问必须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才能获得。

2.2 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能质疑教材中的知识,不敢质疑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教育的失败,只是一味对教材及教师讲授的知识死记硬背,不知怀疑、不敢怀疑、不愿怀疑,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新时代的要求。社会生活的本质绝不是原地徘徊与重复,而是要不断进步、有所创新。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渊博知识、有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问问题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6]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好奇心、敏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能够在平凡的或复杂的事物中、在普通的或高深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不应该害怕学生提问题,喜欢提问题表明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只有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提出问题,能提出高深问题的学生,一定是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及敏锐观察力的学生。因此,绝不能把喜欢提问题的学生看成是问题学生。学校、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并把问题作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向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问题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问题的提出对教师也有促进作用,提出问题的过程会促使教师进一步思考、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校应该成为问题的加工厂、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专家。教师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练员、顾问。通过师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科学问题、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在学校里都应该能够自由地探讨,并且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敢于独立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独辟蹊径,对问题做出合理解答的学生给予奖励。

3 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问题”“重规范、轻反思”“重成果、轻过程”的现象。

3.1 缺乏问题意识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了技术性、方法性,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没有从源头上对问题的来源进行探究,学生仍然缺乏对问题来源的理解,特别是目前高校教师多是基于自身科研实践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但却没有向学生介绍科研选题的形成过程,致使学生只知“所以”而不知“所以然”,问题意识薄弱。

3.2 缺乏对实践问题的反思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仅仅依赖技术性手段,而忽视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的情况。对实践来源、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缺乏积极思考,学生往往依据现有的理论、教学实践规范、学科规范进行实践,数量不少但缺乏对于实践过程的反思,缺少创新。

3.3 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各类科研赛事中取得的成绩在其学业评价中占有的比重较大,部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忽视了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重结果、轻过程,甚至不求甚解。

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于其要开展什么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认识不明确,并且没有制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办法。

4 以问题为核心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然而,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究竟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没有系统阐释。通常认为,研究性学习应该首先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展开研究。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使教师、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原则、思路、方法。

4.1 提出问题的原则、思路、方法

(1)提出问题的4个原则

首先,满足社会需要原则。社会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管理实践、科研与教育实践、卫生与文艺实践、军事实践等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提出问题首先就是要找出这些差距。其次,符合科学性原则。问题的提出是否符合科学技术原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西方许多国家专利法均对永动机发明不予支持,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再次,符合可行性原则。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物力等客观因素,也包括人的能力、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决定、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成败。最后,符合经济合理性原则。问题的提出要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时所要花费的费用,要进行经济分析,考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对于没有或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放弃或推迟研究”[8]。

(2)提出问题的5个思路

第一,抓住经验事实同已有理论的矛盾。这是科学问题最为常见的产生路径,科学研究需要从经验事实中寻找普遍规律,而只有对现有理论不断进行完善、修正,才能使理论不断逼近客观规律,这也正是提出科学问题的一般思路。第二,抓住理论的逻辑矛盾。由于学科与专业的不同,对于同一事实的解释,不同理论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同时,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矛盾之处也正是引发人们提出质疑,从而发现新问题的出发点。第三,关注理论研究论争问题。不同观点的交锋、思辨会促进新的理论、新的问题的产生。第四,关注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地带[9]。跨界融合理论认为事物边界是最容易产生新问题的领域,边界及交叉地带往往会给研究性学习提供问题导向。第五,关注重大、热点事件。重大、热点事件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同时对重大、热点事件的关注也具有启发作用,因此,在重大事件中寻找并发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提出问题的6个方法

对于一般性问题采用5个“W”和一个“H”的疑问句来加以分解和表达,一般性问题就可以表述为:

“谁”(Who):问题涉及什么人或组织与部门?

“什么”(What):问题涉及哪些目标与内容?

“何处”(Where):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或执行地点?

“何时”(When):问题发生在什么时间或阶段?

“为什么”(Why):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根据?

“怎样”(How):解决问题的措施、手段、方法?以及由这样的疑问词引起的具体问题[3]。

4.2 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实践路径

找准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及中心点。要以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首先,研究性学习围绕问题展开,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质疑、创新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针对现实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深入实际开展专题调研,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直接、有效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再次,在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不断反思,最终形成理论成果,从而锻炼了写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 结语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涉及到提出问题、设计问卷、发放问卷、统计问卷、论文写作、专题演讲等多个环节,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并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其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背景问题。知识与技能是将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桥梁,通过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为其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教师的角色转变、知识更新、技能提高问题。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完成从“讲授者”到“引导者”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才成长的教练、顾问。最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同时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予以保障。

猜你喜欢
研究性差距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0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