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堂凯,罗瑞明,周正文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医务科,福建厦门361021
急性冠脉综合征在病理表现上以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斑块侵袭等为主症,继发不完全或完全闭塞性血栓的临床综合病症,涵盖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1-2]。该病在临床生活中较为常见,属于冠心病的一类,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吸烟、嗜酒、肥胖症状的患者发病率较高[3-4]。该病症在发病以后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胸痛、胸闷、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猝死,故在发病后及时地进行急救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5-6]。该次研究中,将该中心急诊2017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3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中心急诊接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319例,依据院内无缝连接模式的运行与否将其分为对照组159例,行常规急救措施,由医生以临床急救经验为依据,实施急诊、急救措施,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89例、70例;年龄在28~75岁之间,平均(51.58±10.69)岁;病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65例、高危非ST段抬高94例。160例患者为研究组,行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以网络基站的信号传输为技术支持,由急诊科医生在线指导救护车急救工作人员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急救,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92例、68例;年龄在29~74岁之间,平均(51.17±10.55)岁;病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69例、高危非ST段抬高91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诊断标准,经心电图、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检测、冠脉造影检查等确诊;存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征;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调研意愿书。该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脏、肝肾功能障碍疾病者;抢救之前已失去生命体征者。
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措施,包括患者接诊、病情监护、心电监护、PCI术前准备等。研究组行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具体措施:①急诊抢救管理:由急诊、心血管专科、心导管室医护人员等组成专科团队,针对院前实施在线指导,同时定期组织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技能培训,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②信息化网络对接:一旦诊断或者高度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症,立即利用网络信息传输系统,通过120指挥系统与现场医务人员取得联系,提前对患者的病情症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向相关人员下现场急救措施告知,便于院前急救措施的实施,为患者急救争取时间。同时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将院前急救的动态行程回传便于院内急救措施的准备与实施,从而在患者到达医院的第一时间进行更加精准的病情判断,并实施相对应的急救措施。③院内急救:在患者到院时急救护士与心血管科医务人员对接,将患者病情症状进行交接,同时协助专科医生完成复诊,便于制定治疗方案,在急救过程中密切监视患者心电图、血氧浓度以及相关生命体征数据,并与导管医务人员相配合,尽早完成术前准备,通过绿色急救通道完成患者急救[7-8]。
治疗时间:记录患者治疗时间,将所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作组间对比。
工作效率:记录医护人员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将所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作组间对比。
存活率:记录患者的生存例数,数据处理后用作组间对比。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方面,研究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到达医院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转诊时间等数据指标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对比[(±s),min]
表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对比[(±s),min]
?
在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方面,研究组医护人员到达导管室时间、急救手术术前准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方面对比[(±s),min]
表2 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方面对比[(±s),min]
?
研究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存活率对比[n(%)]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日益提升。在该类疾病的临床救治中,通过实施及时科学的急救措施能够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减少急救过程中不必要的程序,最大程度地提供救护服务,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9-11]。
秦慧慧[2]研究中,将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用于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并于常规急诊救治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83.54±5.95)min、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35.21±6.59)min、到诊时间(16.94±5.24)min少于对照组,而且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实施无缝链接模式,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
院前院内无缝链接模式是一种依托于信息化网络,达到院前指导急救措施的实施,实时监控患者病情动态、缩短院内急救准备时间、实施专科救助的新型急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中的独立性、程序性等,最大程度上改变了分属不同部门的专科医务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程序性,将其更好地调配,将各个专科部门进行联合,依据患者的病期实施有序的急救措施,为患者的抢救与治疗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该次研究中,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方面,研究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75.85±5.65)min、到达医院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35.65±6.55)min、转诊时间(15.35±5.25)min等数据指标均短于对照组(115.65±12.35)、(50.65±5.85)、(45.65±6.95)min(P<0.05);在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方面,研究组护理人员到达导管室时间(15.65±3.52)min、急救手术术前准备时间(3.58±1.15)min均要优于对照组(25.52±4.58)、(12.52±5.25)min(P<0.05),这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明确了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模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实践证实,实施无缝链接模式,可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到达现场进行抢救与检查,以便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提早制定救治方案,提高疾病救治效果以及患者存活率。该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急救中,通过使用院前院内无缝链接模式,有效缩短了患者接受诊治、医护人员实施急救的时间,使得急救患者更早地接受到医务人员的救治,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