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 张宝珍 杨红梅 和建美
(新乡市中心医院 新乡 453000)
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发病后其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听觉障碍、视力障碍等[1]。康复护理干预方式是治疗脑瘫患儿的常用方法,如果在护理中合理应用引导式教育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选取本院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实验组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3.9±1.1)岁;平均病程时间(2.0±0.2)年;GMFM评分为(26.48±15.12)分;Ashworth评分(2.08±0.77)分。对照组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6±1.4)岁;平均病程时间(2.1±0.3)年;GMFM评分(24.75±15.11)分;Ashworth评分(2.03±0.72)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护理内容有:(1)运动护理;(2)语言护理;(3)物理治疗;(4)病房环境护理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引导式教育护理方法,主要护理内容有:护士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起床穿衣前手功能推拿练习,加强手功能的方法锻炼手灵活性等),一天分2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40min。其次,进行引导式教育护理,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护士需要和患儿加强积极沟通,通过语言鼓励方式倾听患儿内心想法,对患儿所取得的进步予以表扬。除此之外,为患儿家长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工作,普及有关疾病知识,讲解康复训练方式,树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继而更好地引导脑瘫患儿。在环境护理过程中,可在脑瘫患儿的病房以及走廊处张贴卡通贴纸,粉刷彩色胶面漆,让患儿能够在墙壁上作画;在言语交流过程中,护士需强化与脑瘫患儿的沟通,加强患儿对声音刺激的反应,注意保持合适的语速,保持吐字清晰,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便于患儿深刻理解;积极鼓励患儿表达内心情感,在患儿肢体或语言回复时予以一定程度鼓励;鼓励患儿与患儿之间一起参与游戏,指导患儿家长参与游戏之中,多和患儿家长沟通,帮助其辨识物体以及人员等,促使患儿的早期健康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在语言功能训练中,康复训练根据患儿个体情况采取游戏、手势符号、文字或符号等形式进行语言发育训练,先从元音开始进行发音训练,之后进行辅音的发音训练,之后逐渐过渡到字词句的发音训练;利用节拍器控制发音速度,先从慢速开始逐渐调节节拍器的速度[2]。
运用粗大功能评定量表(GMFM) 和改良Ashworth法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肌张力,GMFM评分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Ashworth评分越低说明肌张力改善越明显[3]。
护理前两组患儿GMFM评分、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儿GMFM评分、Ashworth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GMFM评分、Ashworth评分比较分)
小儿患上脑瘫疾病后会对其家庭产生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给社会带来一定压力[4]。有关研究显示,脑瘫患儿的正常社交活动无法顺利进行[5]。引导式教育最早于1940年由匈牙利医学家Peto提出,不同于其他康复疗法,引导式教育是主要针对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教育系统,引导式教育干预指将教育干预和康复治疗有机结合的护理模式,强调患儿在护理干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反复练习[6]。相较于传统护理干预模式,引导式教育生动新颖的教学内容,可更加有效的吸引患儿注意力,使患儿积极参与到护理当中,将被动护理转换为主动护理,进而促进患儿认知、言语、自理、社会适应等相关能力的提高[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脑瘫患儿的GMFM评分、Ashworth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康复干预中应用引导式教育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促进脑部发育。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护理方法在传统护理方法之上加以升华,继而开展循序渐进地康复训练活动,不断改善受损功能,提高预后效果。开展引导式教育能够积极改善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