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回文概念最初始于汉语象形文字的阴阳对称图谶,依照博戏顺逆法则,以示宇宙运动的神秘之道[1]131。作为一种文字博弈游戏,回文通过使用相同语言单位,充分利用语言特有的多义性和组合性等语义关联,无论顺读、倒读都可成文[2]198。尤其是汉语回文诗形式变化,富有审美趣味。既能顺读倒读,也能上下颠倒读,还能斜读或交叉读,字词固定而语序灵活多变,相互照应且回环往复。汉语回文依照一定的规则排序成文,往往结合诗歌语境的动与静、实与虚、显与隐等诸多因素,体现了诗歌体形象化表达的审美情趣,反映了汉民族阴阳观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科学智慧。我国古代朴素辩证哲学把阴阳视为宇宙万物相生相克,代表事物相反或的相同的属性。另一方面,与汉语回文体相类似,英语回文palindrome有running back again“再往回流”之意,指词序回环往复的语言辞格。例如:
(1)Delicious simply,simply delicious.(美味地道,地道美味。)
(2)Madam,I'm Adam.(女士,我是亚当。)
(3)莲新长水贴青钱(A1),水贴青钱数点圆(B1)。圆点数钱青贴水(B2),钱青贴水长新莲(A2)[3]。
(4)a.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b.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d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明。[4]
(5)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月淡烟斜。渡波清澈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纱。远路微香趁马[5]。
例(1)-(4)英汉语回文句均为前后半句首尾回环,字母或词语的语序逆向;例(5)回文篇是由古诗的上片与下片倒读而成,形式虽有变化,却整体篇章浑然一体,颇富文字情趣与语言表达效力。由于汉语重意而轻形,而英语重形而轻意,因此汉语回文的句法错位很有可能会造成语言非范畴化。在多数情况下,汉回文在语序循环往复过程中语义相邻关系仍然可能存在着“形断意连”;而相同情况下,英回文的语义相邻关系却表现为“形断意绝”。因此,句法错位对相邻语义分离的影响在英汉回文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并且语言非范畴化所造成的句法和语义不匹配程度也差别较大。表面上看,回文语义貌似浑然天成。其实,英汉语言非范畴化促使组合中句法、语义、范畴与语篇等发生不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回文表达式变化多样,有顺读、倒读、颠读、斜读与叉读等构式;相比之下,英回文形式比较单一,以倒读居多,难于有各种构式变化。关于英汉回文体的差异性非本论题所涉及,故另著再详述。目前,关于回文研究大多从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修辞学等视角,探索回文体的宇宙阴阳之道和圆点哲学[6],陈述圆态审美心理和审美要素的形成[7]105,[8]36-39,论证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与语词的弹性作用[9]75,以及陈望道先生从修辞学角度厘定汉语回文,尚未从非范畴化解释回文修辞,论题探讨为回文修辞的非范畴化表达式,以便挖掘修辞的语言思维内涵和独特语言表现力。研究发现:从句法角度看,回文表达式是由范畴成员逆向对称的独特符号串组成的。但从语义视角看,句法错位与相邻语义分离使得回文发生语言非范畴化,形成宽式、变式与严式等回文类型。
关于非范畴化概念的研究,最早由Hopper与Thompson提出,用以解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性[10],认为词类在一定的语篇条件下脱离其基本意义和句法特征的过程。后来,Taylor从语言系统本身出发研究名词与动词的非范畴化[11]。范畴成员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随着语言系统的演变逐渐失去原有的典型/经典特征。也就是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可能获得新范畴的某些特征。这里的非范畴化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12]33-34。由此,我们研究发现,从范畴理论的角度看,回文在语篇中生成必备两个条件:其一,语义范畴成员语法空间逆向对称;其二,句法错位与相邻语义分离。由于范畴成员的逆向位移,出现句法与语义不匹配,造成的语言非范畴化,生成宽式、变式与严式等回文组合,句法逆向对称的符号串也相应可以表现为相仿、相反与不相关等关系。这种句法与语义不匹配程度改变,形式上体现了阴阳对称的自然审美价值,内涵上折射出阴阳辩证法则,表现事物或思维发展变化中的同一性、非连续性与相反性等辩证哲理。
回文通过组合中范畴句法单位依照逆向重叠规则排序成文,语句结构对称位移,语言发生非范畴化现象,语义修饰关系也发生改变,但是回文句法和语义相匹配,形成语句中前后部分语义相同或相仿关系,例(1)(2)(5)(6)等构成宽式回文,如图1语义表示为A=B/A∽B。例(3)中上阙A1B1与下阙B2A2,这首七绝诗组成A1B1+B2A2,上下部分逐字回环往复。其中A1与A2,B1与B2构成回文诗句,上阙A=A1+B1属正文范畴,下阙B=B2+A2属逆文范畴,构成A=B/A∽B语义相仿。尽管语句结构发生重构,它们之间的语义范畴成员却共同围绕“莲”“水”与“钱”等语境信息,塑造出相似的诗歌意象。全诗勾勒了一幅初夏新莲出水清波荡漾的美妙风光。再如例(5)苏轼的回文词描绘远行的马,行走在朦胧的月光下,走过清澈明净的小溪,尽管寒气袭人,却迎来了阵阵的桂花香;上片以马为中心,描写远方路途的景物,而下片则是以景物为中心,绘画行走远方的马。即马在画中行与画中行马,从动态与静态不同视角来描写相同事物情态。在回文的语境中,语义范畴中的同一字或词的语序变换,而意思大多不会有什么变化[13]104。如例(1)中回文句“Delicious (A1)simply(B1), simply(B2) delicious(A2).”形成A=A1+B1、B=B2+A2→A=B/A∽B相同语义组合,即“美味地道”就是“地道美味”的意思。又如,
(6)“互相→相互”“语言→言语”“演讲→讲演”“来往→往来”“王中王”
(7)有这么一则警告世人碑文告示:“Shall We all die? We shall die all? All die shall we. Die all we shall.”
(8)古茶壶盖上有云:“可以清心也。”可读成五个不同的回文句。“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和“也可以清心[14]。”
例(6)正读与逆读既有形又有意,其中互(A)=相(B)、语(A)=言(B)、演(A)=讲(B)、来(A)=往(B)、王中(A)=中王(B),语义形成A=B构式。例(7)(8)则表现更为宽容而又灵活的回文体,看似范畴中句法结构重组,但语义内容却相仿。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中,无论形式还是语义,宽式回文篇章中的每一句大意基本相同,具有语言文化的共性。此外,例句分别以“die”和“清心”为主题,通过语序逐一后移构成典型的回文藏头诗。由A1B1C1D1E1生成B1C1D1E1A1+C1D1E1A1B1+D1E1A1B1C1+E1A1B1C1D1;设A=A1B1C1D1E1,B=B1C1D1E1A1/C1D1E1A1B1/D1E1A1B1C1/E1A1B1C1D1,那么语义表现为A∽B。这类回环往复均能成诵,合撤押韵,琅琅上口,真可谓反复吟诵成佳作[15]64。该诗以回文语义结构的“形异意同”,仔细品味情趣盎然,以独特有趣的语言表达了公益广告的警示作用。简而言之,宽式组合通过语义范畴句法回环往复,语义仍然保持相仿不变,不断重复或再现相仿语义,加倍增强回文广告宣传的语义力度,极大地提升了语篇功能的表现力,因此宽式回文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变性”,它既体现了汉文化的阴阳循环往复的同一性哲学思想,也反映英语世界对客观世界变化的统一性认识。
图1 宽式回文语义组合中的相仿关系
回文组合中的语义非范畴化造成句法结构、语义变化、语篇功能与范畴转移等变化,并导致句法和语义不匹配程度大,这种现象在汉语古体回文尤为突出。当回文体组合中的范畴成员排序发生变形时,即A=A1B1C1D1变为B=D1B1C1A1,其中A1与D1作为认知参照点,如图2变式回文组合A∩B=∅,语义范畴存在有相反关系。例(3)(4)的前后部分范畴的语义具有相反关系,构成明显的辩证互补性。也就是说,例中A1=知/信/善→D1=言/美/辩之间在句中“不”的修饰作用下存在对立关系,但A1+D1=P却是构成回文体的核心语义。所以(4)a=“知+言”,(4)b=“信+美”,(4)c=“善+辩”,(4)d=“知+博”等存在相互辩证、互为补充关系。因此,语言非范畴化现象实现变式回文组合的相反语义关系,强调语义范畴之间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凸显语言修辞的非凡思辨力。比如:
(9)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上阙)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笔下,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见几曾往来?水隔山遥望枯眼[16]。(下阙)
(10)Girl, bathing on Bikini, eyeing boy, finds boy eyeing Bikini, on bathing girl[17].(身穿比基尼泳装的女孩看男孩。她发现男孩正在看游泳女郎身上的三点式泳装。)
例(9)是宋代李禺的一首回文诗,顺读是一首描述夫忆妻的诗,而倒读诗歌描写却成为妻忆夫。假设上阙诗句语序分别是A=A1B1C1D1E1F1G1H1,下阙则是B=H1G1F1E1D1C1B1A1,A∩B=∅。由于该回文诗句法结构相互逆向组合,产生不同古诗语境与语义力度,即夫忆妻与妻忆夫的反向关系。这首回文诗创作手法独具匠心,真可谓叹为观止[18]74。例(10)英文回文句正逆语义对象由“女孩看男孩”变“男孩看女孩”的对象相反关系。变式回文既反映了汉语语言中的相反表征,也表明了西方哲学对事物或思维发展变化中存在的阴阳对立性关系。
图2 变式回文语义组合中的相反关系
从语言结构形式看,有些英语回文通过字母逐个对称回环,组合中前后部分语义范畴存在一定限制性,且成员之间的语义没有任何逻辑修饰关系,称为严式回文。如图3中A≠B构式,表明回文句法和语义对应不起来,却能组成统一体。这是由于汉语意合语言的缘故,严式回文的范畴语义依赖自身逻辑,回文正反读某些语义仍然保持关联;而英语注重形合,字母或词语前后部分结构调整,其语义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缺乏语义之间的关联[19]35。例如:
(11)Lion oil(狮子油)、OMO(奥妙洗衣粉)、Raw and war(一家电视台)、Yreka Bakery(一家面包店名)[20]98
例(11)分别以认知参照点“n”“M”“B”和“and”等构成Lion(A)→noil(B)、OM(A)→MO(B)、Raw(A)→war(B)、Yreka→akery(B)等前后两个部分(AB)范畴,如图3形式不相关的语义组合A≠B。例(2)以“I”为认知参照点,由正字母范畴m-a-d-a-m,反向重叠成‘m,adam逆文字母范畴。回文形式结构相同但语义范畴不同,madam≠‘m,adam。不过,汉语中严式回文词的前后部分语义相近,范畴的语法空间的位移并不影响语义的内在逻辑表达。例(6)中“互相=相互”“语言=言语”“演讲=讲演”“来往=往来”“王中=中王”等汉语严式回文语义中范畴成员表现为形式相同而内容相近或相似。由于英文严式回文在句法组合与语义搭配上完全不匹配,语义成员之间关系表现为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非连续性①[21]。因此,英汉语言中严式回文体反映了不同语言属性在语法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例如:
图3 严式回文语义组合中的不相关关系
由于回文范畴成员的语法空间逆向重叠,造成句法错位与相邻语义分离,形成语言非范畴化现象。因此,句法与语义不匹配造成的语言非范畴化,组合中句法逆向对称的符号串表现为语义组合相仿A=B/A∽B、相反A∩B=∅和不相关A≠B等关系,并形成宽式、变式与严式等回文类型。在语言非范畴化下,宽式回文的语义不随句法组合互换而改变,大大地提升语言修辞的表现力;变式回文范畴句法与语义的反差明显,语篇功能表现为辩证互补性,充分发挥语言的哲学思辨力;严式回文范畴符号串组合处于不相关的语义关系,句法和语义对应不起来,但共同组成回文体,以凸显修辞的语言创造力。从表面上看,回文修辞的表达式是由成员逆向对称的符号串组成,使得句法与语义不匹配程度发生变化。实际上,回文修辞的非范畴化蕴含着事物或思维的发展变化中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互补关系。即事物的同一性、非连续性与相反性的辩证哲理。论题研究为回文修辞的表达式提供非范畴化解释力,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修辞的语哲思维研究。
注 释:
①非连续性:自然语言中的非连续结构,句法上分离的符号串在语义上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从拓扑学的角度看,语义成员的空间“变化”之中,仍然存在回文中正反联合体同一范畴“不变”的拓扑性质,即拓扑的非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