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使记忆出错?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021-12-29 11:40:32谭成慧幸琪琪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错误个体记忆

谭成慧,幸琪琪,宋 欢

(1,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3.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4.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记忆通常是可靠的,但有时候人们也会对自己并未经历过的事件产生错误的回忆,认为以前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这就是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也是记忆的主要内容之一[1]。Roediger和McDermott在模糊痕迹理论(fuzzy-trace theory, FTT)和来源监控理论(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的基础上,提出错误记忆的产生是编码和提取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1]。目前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广泛采用的范式为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包括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主要用于研究个体内部自发产生的错误记忆。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多个词表(如做梦、熟睡、美梦、被子等),测验阶段包含了与学习词表存在联想,但实际并未呈现过的词作为关键诱饵(如瞌睡),以此来考察被试是否会对关键诱饵产生错误记忆。

在有效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研究者们对错误记忆进行了系列研究,旨在探讨究竟什么会使人们的记忆出错,哪些因素会增加人们的错误记忆。日常生活中琐碎事件的错误记忆可能无足轻重,但在高风险情况下错误记忆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法庭上的证词,心理咨询中对过往经历的陈述。因此有必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以帮助个体避免和减少错误记忆的不良影响。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错误记忆”及“影响”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294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献筛查出了与本文主题相联系的文献136 篇。有侧重地阅读了相应的摘要及全文,对经典和前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年龄、人格以及情绪,外部因素主要包含了呈现方式、预警提示、加工水平和时间压力。最后根据错误记忆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有效预防错误记忆的应对策略。

一、影响错误记忆的内部因素

(一)年龄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Brainerd等人曾使用DRM范式考察了幼儿园儿童、六年级学生和大学生被试的错误记忆,结果发现幼儿园儿童的错误记忆接近地板水平,甚至对可以导致64%高错误回忆率的词表,他们的平均错误回忆率也只有9%,同时六年级学生的错误记忆也显著低于成人[2]。Howe 等人以5-11岁的儿童及大学生为被试对错误记忆年龄效应的考察结果也发现,错误记忆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的趋势[3]。近年来国内研究者选取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共60名学生为被试,也发现高年级学生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要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4]。同时错误记忆的年老化研究也表明,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正确记忆水平更低、错误记忆水平更高[5],而这主要与内侧颞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下降以及二者之间功能性联结减少有关[6]。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错误记忆也会随之增加,尤其是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除了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外,随着年龄增长,个体逐渐积累更多经验,因此在判断时很可能过度依赖熟悉性进行自动化的加工,进而导致其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二)人格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具有某些特征的个体会表现出对错误记忆更加敏感,相对容易产生错误记忆。这主要是因为人格特质是产生认知偏向的先决条件,使得个体的加工过程或者是加工策略上存在差异,如特质焦虑或抑郁的个体更有可能关注与焦虑和抑郁相联系的负性信息。早期临床观察发现,低特质焦虑个体倾向于回忆非恐惧词,而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对恐惧词的回忆更多[7]。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对消极材料表现出错误记忆增强效应,而低特质焦虑和抑郁组被试则出现错误记忆减弱效应[8]。高人际灵活性的个体也对人际积极词表现出更高的错误回忆率[9]。这说明具备某种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对相关信息的加工偏向,但某些人格特质似乎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会更显著一些,且这种影响可能会受到信息类型和唤醒水平的制约。

国内研究者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为出发点,直接考察了人格特质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发现神经质特质对于错误再认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低神经质被试的错误再认率高于高神经质被试,而内外倾人格特质对于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10]。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神经质包括情绪稳定性、焦虑、抑郁、愤怒、敌意等;内外倾包括冲动性、社会性、激动性、感觉寻求等。有研究者认为神经质人格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唤醒水平的差异,Schwartz的“唤醒-通达”假设认为,高唤醒个体的信息编码主要集中于单词材料的物理特性,低唤醒被试则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11],而内倾、高神经质为高唤醒,外倾、低神经质为低唤醒。也就是说高神经质个体更多采用了字面表征的方式,而低神经质个体主要依赖关系加工,因此产生了更多的错误记忆。然而依据该假说无法解释内外倾人格维度为何没有发现错误记忆的差异,但后续也有研究发现外倾、低神经质者确实比内倾、高神经质者更易出现错误再认[12]。鉴于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很可能是唤醒水平的差异还无法完全解释人格特质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抑或是相比于内外倾,神经质维度对认知偏向的影响更显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个体会对某些信息更敏感,更易产生错误记忆。

(三)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情绪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记忆,其他个体特征和外界因素也会通过作用于情绪间接影响人们的信息加工。早期有关情绪与错误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即不考虑情绪唤醒度,只考察情绪效价的影响。Storbeck和Clore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易诱发错误记忆,且积极和中性情绪下的错误再认不存在差异,两种情绪状态有着类似心理活动[13]。这可能是由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研究者倾向于采用整体加工方式,因而导致较高的错误记忆。之后国内研究也发现消极情绪个体的错误记忆要显著低于积极情绪的个体,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消极情绪状态下被试更加关注细节,以字面特征加工为主[14],因而较少进行扩散激活。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编码阶段而不影响提取阶段的加工[15]。此外任务性质不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汉字结构的辨别任务和再认任务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比消极情绪被试表现出更高的正确率,而在视觉任务中,积极情绪组的正确率则低于消极情绪组[16]。这说明在考虑错误记忆的影响因素时,仍需结合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同时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也要做好相应的控制。

近年来研究倾向于综合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考察究竟何为影响错误记忆的关键因素。情绪唤醒度即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唤醒(高唤醒、中等唤醒、低唤醒)来诱发不同水平的情绪状态。研究发现,无论被试的情绪是积极、中性还是消极,相比于低唤醒条件下的被试,高唤醒条件下的被试会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17]。国内研究者也发现,低唤醒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中等唤醒和高唤醒条件下,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率呈现出随情绪唤醒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18],这些结果与上文提及的唤醒-通达假设相违背。但也有研究通过设置高兴、愤怒、平静、悲伤、中性情绪等5种不同的情绪条件并操纵高低唤醒度来证实唤醒-通达假设,结果确实发现低唤醒度比高唤醒度下错误再认率更高,且情绪效价对错误再认的影响不显著[19]。为解决现有研究的矛盾之处,近年来国内研究者系统考察了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高唤醒下错误记忆更多,且情绪唤醒度主要作用于编码阶段,对提取阶段的加工无影响[20]。这与之前的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可以说明情绪唤醒度是影响错误记忆的关键因素,独立于情绪效价。且这种机制与人格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似乎并不相同,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影响不能简单通过唤醒水平的高低笼统解释。

二、影响错误记忆的外部因素

(一)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学习阶段刺激的呈现方式不同时,也会对错误记忆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呈现形式、呈现时间和呈现感觉通道等方面。首先,词表呈现形式是随机还是分组会影响错误记忆,有研究发现分组呈现的方式能引发更多的错误记忆[21]。最近一项研究也证实当要求被试对未来情境相关性进行评估时,固定顺序呈现的词组会使被试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而随机顺序下这种影响则会消失[22]。这主要是由于随机顺序呈现会削弱词语间的关联程度,再认判断时不容易产生联想。其次,词表的呈现时间也会影响错误记忆的产生,呈现时间较短,被试的错误记忆会较多,但当呈现时间大于1000ms时,错误记忆会逐渐减少,呈现时间与错误记忆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呈现时间影响了被试对词表来源的监控,使得短暂呈现的词表更容易被无意识激活,再认判断时更多受到关联性和熟悉感的影响;而呈现时间较长的信息,个体有充足的时间对其进行认知监控[23],因此避免了错误记忆的产生。最后,词表呈现的感觉通道即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对错误记忆也有影响,国内研究者发现无论是正确记忆还是错误记忆,视觉呈现方式都优于听觉呈现方式,且视听通道匹配时错误记忆小于视听通道不匹配时[24]。国外针对视障人群错误记忆的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听觉学习情境中视障成人有更低的错误记忆[25]。国内学者进一步比较了视力障碍和视力正常的未成年人分别以摸读和阅读的方式产生的错误记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也发现盲生的错误记忆要显著低于视力正常的学生[26]。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视力障碍人群无论采用听觉学习还是摸读学习都对文字语义加工较少,更多依赖听觉特征和盲文点字特征。在进行再认判断时,相比于视力正常人群不会增加语义网络的激活扩散,因而产生的错误记忆更少。可见,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影响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水平,进而决定了信息提取阶段的准确性。

(二)预警提示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预警提示即通过指导语提示被试学习的词表会存在语义联系,并且在再认的测验阶段会出现一些和学习阶段存在语义相关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过的词,研究表明预警提示能够有效减少错误记忆的产生[27, 28]。最初研究者基于来源监控模型对其进行解释,由于学过的项目比没有学过的项目包含更多的知觉细节信息和情境信息,两者本质上的差异有助于进行来源监控。而预警会导致被试采取更严格的判断标准,使被试更好地区分记忆来源,即区分学过的项目和没有学过的项目(关键诱饵),从而减少错误记忆的产生[29]。之后的研究者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记忆双加工理论[30],认为再认反应主要受到熟悉性和回忆的影响。关键诱饵由于与学过项目有语义上的关联性会在某种程度上给被试一种熟悉感,而预警通过提示避免了被试基于熟悉感去做判断,从而减少了错误记忆的产生[31]。

此外预警提示的呈现位置不同,对错误记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只有当预警提示的指导语呈现在编码阶段开始之前时,才能有效地降低错误记忆;而当其呈现在编码阶段之后、提取阶段开始之前时,预警则不再有效[32]。Watson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测验之前呈现预警提示,老年被试和年轻被试的错误记忆都能得到一定程度降低[33]。但国内研究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预警提示不仅在编码阶段起作用,在提取阶段同样也能发挥监测作用[14]。此外,近年来的研究则指出有无预警提示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34]。这可能是由于预警提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记忆,但不能完全消除错误记忆,其发挥作用还会受到个体自身意识监控能力的影响,因而出现不一致的结果。

(三)加工水平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错误记忆的激活监控理论(Activation/Monitoring Framework)认为对关键诱饵的激活是产生错误记忆的原因,那么学习阶段对词表的加工水平越深,就会导致对关键诱饵的语义表征的激活水平越高,进而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如Rhoeds和Anastasi研究发现深加工条件下,错误回忆和真实回忆都比浅加工条件下高[35]。Thapar和McDermott的研究也发现,语义加工(深加工)比非语义加工(浅加工)导致了更多的错误记忆[36]。但也有研究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实验中让被试完成三种任务—愉悦度评定、计算字母个数和判断单词是否以元音开头等三种不同加工水平的任务,结果发现加工水平对错误再认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7]。近年来国内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有的研究认为错误记忆受加工水平变化的影响[24],有的研究则表明加工水平对错误记忆无影响,而是对正确记忆有显著的影响,即加工水平越深,正确再认率越高[38]。

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关加工水平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并未得出一致的结果,但大多数研究似乎都支持加工水平对正确记忆是存在影响的。不同研究对加工水平的划分和考察方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未来研究还需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四)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时间压力是指被试在测验提取阶段进行再认判断时是否有时间限制。根据激活监控理论,在无时间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错误再认率会降低。这是因为个体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判断,监控作用大过激活作用,监控过程会促使个体对关键诱饵词的来源进行分析,从而降低错误记忆。但是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个体需要在时限控制下快速激活,对于测试阶段词语的再认是建立在熟悉感基础之上,而非有意识的来源监控上。那么在一定的时限下,监控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此时激活则会大于监控的作用,从而导致错误记忆的增加[39]。近年来研究结果支持该理论,即在时间压力下,被试的错误再认率会增加[40]。同时由于时间压力也会提高个体的情绪唤醒敏感度[41],有研究就此考察了时间压力下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压力对错误记忆具有增强作用,但个体的负性情绪会削弱在时间压力下错误记忆的产生[42]。这可能是由于时间压力会导致注意资源短缺,而负性情绪在资源短缺时会得到优先加工;同时时间压力本身带给个体的紧迫感就是一种威胁因素,处于负性情绪下的个体增加了环境中的威胁因素,激发了个体更加强烈的动机去消除威胁,改变当前环境,因此更多关注周围新信息进行自下而上的加工,减少了自动化的关系加工,进而降低了错误记忆。这说明了时间压力与个体情绪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错误记忆的产生,体现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基于影响错误记忆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探讨,可见导致人们记忆出错的原因大多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但目前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一)不同因素影响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但某些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如加工水平。这就有必要对内部机制进行探讨,从多角度出发考察不同因素影响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以便发现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例如,在探讨不同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时,可以辅以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对任务进行时的脑电活动和神经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考察不同因素作用于错误记忆时的神经机制差异。此外,有些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可能在脑电活动上难以准确区分,还可以从错误记忆与正确记忆的神经活动异同的角度出发,来推断不同因素对错误记忆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

(二)不同因素影响错误记忆的交互作用机制

鉴于影响错误记忆的不同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某个个体在完成记忆任务时,错误记忆的产生可能同时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对这种交互影响机制的探讨。对该问题的探讨就必须要考虑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因为很多因素可能并不会单独对错误记忆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才显现出不同的任务表现。这不仅能更全面考察不同因素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更能为目前某些因素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提供新的解释视角。例如,加工水平的深浅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是否是必然的,还是受到个体自身信息加工偏好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在引入其他变量进行研究时,需注意对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尤其是代表了个体固有差异的内部因素,实验设计时应进行周密地考虑以防影响到实验结果。

(三)扩展现有的研究群体并增加比较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个体,尚缺乏对特殊人群错误记忆的比较研究,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或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由于特殊人群本身疾病症状的表现有所不同,影响其错误记忆的内部与外部因素可能也与典型发展个体存在差异。对这些特殊群体错误记忆的研究不仅能对其错误记忆的改善和干预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还能为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启发。除此之外,研究者也需要关注诸如司法人员等工作者的错误记忆研究,这对于其工作培训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考虑到不同群体可能会受到自身特征和工作性质的影响,存在一些时间积累而成的异质性,对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比较研究能为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更多有现实意义的视角。

猜你喜欢
错误个体记忆
在错误中成长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