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玲?王海峰?李莉莉
【摘要】《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一书系统梳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内容方法,辩证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主张汲取传统教育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智慧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服务当下语文教育的需要,对教育出版亦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传统语文;教育智慧;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任雅玲,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王海峰,上海大学文学院;李莉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唐宋时期写作教育思想及其傳承研究”(18ZWB202)项目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29
教育部于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实现这个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深入挖掘传统语文教育的智慧资源。唐晓敏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切入点。该书分为“学‘文”“读经”“习文言”“篇本位”“诵读”“识字”“写字”“诗歌教育”“读小说”“作文”“尊师”共十一章,全面梳理了古代语文教育与民国时期私塾教育的发展脉络及教学内容,辩证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对当下的语文教育及教育出版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学价值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即为阅读教育。从阅读学视角来看,广义的阅读是先于出版而存在的人类精神活动;而狭义的阅读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基础在生产技术和传播技术发展之上,随着出版技术与出版文化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大众精神文化活动。先秦时期,阅读活动与皇室、官吏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尊师重教等传统教育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教育智慧。汉代以来,书目编辑侧重儒学,经典阅读和儒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育智慧。及至当代,“全民阅读”连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成为当代公民生活中的一项文化活动,阅读的繁荣促进了出版的繁荣。
1.经典阅读是教育的坚实基础
经典阅读能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能把文化的根留在我们的心间。唐晓敏认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2]经典作品文质兼美,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阅读经典就是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传统教育最大的智慧就是以经典为读本,《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读本行文优美,韵律感强,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对读本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白话文运动至当代,出版物的篇幅和语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读起来畅晓易懂,但也逐渐失去了传统经典中音韵和谐、意蕴深远的气质,至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篇》后则未见文言经典。传统经典的阅读意义和教育价值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人们反复阅读经典读物的主要原因。教育是阅读的一种指向,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内圈定了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同时也为阅读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经典阅读则增加了教育的密度和质量。
唐晓敏认为:“经典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著作,是精神创造力最典型、最生动的体现。仔细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感受其中的创造精神,是培养创造力最好的方法。”[2]古代经典素读倡导者陈琴老师训练学生吟诵古代经典读物,一至二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三至四年级读《大学》《论语》等,五至六年级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小学六年,陈琴老师的学生每一个要背诵古代经典10万多字,每天的阅读量均在1万字以上。通过经典阅读的积淀能够使学生口语与书面表达水平显著提升。陈琴经典素读的方法让我们看到经典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坚实基础。当学生具备经典阅读的能力,其阅读兴趣与创造力也将不断提升。
从出版视角来看,阅读是出版的目的,没有阅读出版便丧失了意义。重视经典阅读既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重要途径。阅读不在,文化与出版自然无着。
2.吟诵是经典阅读的有效方式
传统语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将吟诵作为一种阅读方式,是因为其阅读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阅读价值。吟诵是以文字、音韵、句读之美领悟传统经典中文气质与意蕴的有效途径。反复吟诵,会意经典,既是阅读中的品味和欣赏,也是阅读后的检验与传承。教育家叶嘉莹说:“我一直提倡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吟诵、背诵。”[3]孩童时期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吟咏、背诵经典作品能开阔孩子的视野,为其储备精神能量,将终身受用。
当下的语文教育应倡导吟咏、背诵经典读物。唐晓敏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诵读,如同是让学生去听音乐会,以至当演员,唱歌或演奏。今天的语文教学则是仅仅让学生默默地看歌谱,然后讨论这些歌谱,却不唱这些歌。这也是语文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2]反思当下的语文教育,过于局限于教材,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讲”足教材、让学生多做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怕“讲”得不够,“做”得太少,影响学生成绩。一些教师对吟诵古代经典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在朗读经典上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些教师自身也缺乏经典阅读的积淀,教授学生古诗文只能对照教学参考书讲解注释和翻译,将重心放在字词训练上。学生难以从整体上体会到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美,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字词训练的困扰,通过吟诵感受古代经典的音韵和意蕴之美,经典阅读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
二、传统语文教育的写作学价值
写作是一种检验阅读和思想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教育衔接了学习者的两种阅读活动,一种是写作前用于写作者自身知识、思想积累的学习式阅读;另一种则是写作后用于其他读者欣赏、评价的出版式阅读。传统语文教育的写作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模仿经典与读写结合两个方面。
1.重视读写结合
唐晓敏认为:“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特点是读与写密切结合,以读促写,以写领读。”[2]传统语文教育让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通过前人的写作经验领悟写作规律,丰富自身的写作经验,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仿写。古代经典多是综合性读物,内容既有历史知识、生活常识,也有行文技巧、品行教育。即便是识字教材,如《神童诗》《名贤集》《幼学琼林》等,均既有知识性又富有文学性,押韵对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既可从中学到历史典故、谚语成语,广长见闻,明白义理,又可积累词汇,学习行文技巧。因此,读写结合是传统写作教育的智慧,让学生接受经典作品的熏陶,从而提升其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如果说阅读是语文教育传承与繁荣的第一步,写作则是语文教育成功的第二步。
2.重视模仿经典
传统写作教育重视模仿,指导学生通过模仿经典作品,学诸家之长以提高写作能力。古人强调模仿需要取法大家,熟读大家的作品[2]。唐晓敏认为:“基础语文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首要的也是让孩子多读文章,背诵文章,让孩子心里有文章的‘样子,作文时,照着样子来写。”[2]多读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可为仿写找到好样本,而模仿名家、大家也是很多作家最初写作成功的路径。学生初学写作,由不会写到写得好,需要一个“仿”的过程,反复地读,有意识地仿,文字驾驭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当然,阅读经典一定要阅读原典,从原典中才能真正汲取有益的知识。基于此,教育出版可从写作教育中的模仿经典入手,出版有利于学生模仿经典进行写作的读物。
3.重视篇章学习
当代语文教育应推行“篇本位”的识字教育。唐晓敏认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可以说是‘篇本位的教育。所谓‘篇本位,指语文教育一直重视的是篇章整体。”[2]如指导学生识字不是单纯地识字,而是通过阅读整部经典,把整部书、整篇文章记诵下来。这种识字教育一举多得,既可使学生在大量识字的同时感悟经典写作艺术,又可修身养性,这也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有效识字方法。《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蒙学读本都是绝好的识字教材,骈偶句式、韵语形式,既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又能使学生感受母语文化的美学熏陶,滋养学生的诗性。
与传统识字教育相比,现代识字教育效率不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缓慢。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刻板枯燥,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脱离篇章的识字也让学生无法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汉字。有专家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多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每学一个生字都要练习组词、造句,大量的组词、造句练习充斥整本教科书,认为只要学生会用一个字组词并造句就会用这个字,从而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4]。两相比较,传统语文教育的“篇本位”识字值得借鉴,高效识字是高效读写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不高势必影响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及早让学生通过经典篇章阅读大量识字。此外,如何更好地将识字教育放置在经典阅读、有效阅读的学习中,也是当下教育出版应思考的问题。
三、传统语文教育的书法学价值
教育出版一直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晓敏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为当代语文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和出版自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传统写字教育重临摹,学生通过临摹可以揣摩前人用笔之意,体味中国汉字的音韵与字形之美,同时,把人格的修炼和个性的陶铸寓于书法学习之中[2]。临摹读帖既要比较,又要思索,需耐心专注,沉潜雅静,这是书法教育对学生的规约与涵养。古代书法教育是以实用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艺术审美教育为升华、以理想人格塑造为终极目标的“君子教育”[5],是传统写字教育的精髓,值得继承与发展。
当下的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学生临摹经典字帖,引导学生热爱写字,热爱书法。不同于现今书法教育片面强调书法艺术技艺的教学,古代书法教育中对书者的人格塑造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也充分肯定书者的人格特质对其书法的作用与价值[6]。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写字教育的价值,以古代写字教育为参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字教育。传统书法教育智慧为当代教育出版提供了诸多思考:一是如何进行书法教育出版物创新,二是如何深入探究与开发传统书法教育资源。优秀的教育出版也应基于对教育的深刻而富有创意的领会,给予教育以有力支持,这也是传统语文教育给予当代出版的启发。
不论古今,语文教育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代表,研究传统教育智慧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服务当下语文教育的需要。唐晓敏的著作《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对传统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均有深刻的理解与分析,也给教育出版提供了诸多启示。教育和出版自古密切相关,教育者、出版者应善于汲取精华,继承传统教育智慧,努力发展当代语文教育,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唐晓敏.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叶嘉莹. 吟诵、背诵与传统文化教育 [J]. 群言,2013(9):36-37.
[4]郑国民. 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J]. 学科教育,2002(11):5-9.
[5]徐祥. 论古代书法教育中的人格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J]. 中国书法,2019(20):197-199.
[6]朱安立. 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使用及启示 [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