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类图书作为出版的品类之一,以优质的内容与高雅的格调备受读者青睐。新时代为出版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类图书也获得了创新发展。不少出版单位在基本市场份额固定的情况下,以多元的发展路径强化自身品牌定位,避免了内卷化。艺术类图书出版具有门槛高、投入高、时代性强等特点,但也面临前期评估不足、出版思维不活、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出版单位应将创新思维贯穿到出版实践中去,实现艺术类图书出版的新突破。
【关 键 词】出版;艺术类图书;创新;多元
【作者单位】贾晋锋,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26
一、艺术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新时代为出版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类图书也获得了创新发展。据《中国出版年鉴(2019)》统计,2018年艺术类图书共计28488种,在全部图书类型中(共计24种)排名第5位,与2017年相比,总印数增长了8.25%,总印张增长了11.06%,定价总金额增长了15.74%,在24种图书类型中均处于前列[1]。
现代艺术包括语言(含文学)、美术(绘画、雕塑等)、表演(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因此,有学者对艺术这样定义:艺术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2]。因此,艺术类图书的内涵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可创新的元素很多。如有些低幼类绘本并没有因为读者的低龄而片面追求画面的可爱,而是有针对性地汲取现代艺术的养分,通过绘本的创作把现代艺术的美学与创意传递给小读者。如桑亚·达若夫斯基(Sonja Danowski)的《小夜猫》绘本非常细腻写实,构图的层次严谨遵循焦点透视法则,表现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3],传递了欧洲传统的美学精神。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少儿出版的佳作,也是艺术类图书出版创新的典范。
艺术类图书出版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图书出版门槛高。艺术类图书出版的专业要求高,内容品质高,审美要求高。所以,艺术类图书的策划人员既要了解所出版的艺术类图书的思想精髓,又要以读者喜欢的形式将内容传播出去,门槛不可谓不高。
二是图书出版投入高。无论是引进版还是原创版艺术类图书,由于品类的特殊性,其版权费用比其他图书品类如文学类图书相对要高。而且,艺术类图书大都是图文结合,为了体现细节,印刷方面的成本也不小。所以很多出版单位在考察艺术类图书选题时,一般都会先考虑成本因素。
三是图书出版的时代性强。艺术要为时代留痕,“根植人民,书写时代”是当前艺术类图书出版的重要任务,艺术类图书出版也必须回应时代发展,关注政治大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为了响应时代号召,艺术类图书出版要发掘图书市场的新空间,满足读者不同的文化需求,实现“双效”发展。如国画技法类图书一直受到美术爱好者的喜爱,随着“银发经济”的兴起,在这个领域有所长的出版机构若能有针对性地向当地老年大学推荐该类图书,便会形成较为稳定的销售群体。因此,艺术类图书要积极拥抱时代,发掘新市场,迈上新台阶。
二、艺术类图书出版创新面对的挑战
虽然艺术類图书发展形势向好,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仍面临以下挑战。
1.前期评估不足
科学全面的市场评估为图书策划出版提供了依据,为图书创新打下了基础。艺术类图书出版单位必须把图书选题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选择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高的艺术类图书选题进行出版。如果图书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缺失,即便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要慎重出版。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些出版单位依旧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选题经济效益的评估上,对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考量有限。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类图书,既无社会效益,也无法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创新发展。
2.出版思维不活
艺术类图书既有专业的一面,也有大众的一面。但目前艺术类图书出版的一个误区就是把艺术类图书的专业性与大众性割裂,只强调艺术类图书的专业性,没有将专业性和大众性融合在一起。因此,目前畅销的艺术类图书选题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不少出版单位将精力放在纸质图书出版上,对跨界合作的考虑不多。互联网时代,融合出版势在必行,艺术类图书出版也不例外。虽有不少出版单位尝试将艺术类图书进行融合出版,但大多限于将内容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形式相对单一。
总而言之,由于出版思维不活,直接导致出版单位创新路径僵化,对出版市场开发不足,融合出版进程缓慢,不利于今后出版工作的开展。
3.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在融合出版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要实现融合出版的良性发展,首先要拥有融合出版人才,而融合出版人才的缺乏正是当下出版行业面临的难题,专业性较强的艺术类图书融合出版人才短缺情况更为突出。因此,在融合出版的大趋势下,只有解决艺术类图书融合出版人才的储备问题,才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艺术类图书出版的创新发展思路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类图书不仅要展现特定年代的艺术创作面貌,记录艺术家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造,还要对相关学术研究进行生动的可视化传播。因此,相关出版单位要积极面对挑战,为艺术类图书出版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
1.坚持“双效”统一,科学全面地评估选题
出版单位在进行艺术类图书出版时,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认识到确保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前提。美育是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大,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美、发现美来排解内心的焦虑,从这个角度讲,设计、书法、绘画都是有效的解压方式,由此也体现了艺术类出版物的社会效益[4]。
很多出版单位通过对图书选题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出版了不少“双效”俱佳的艺术类图书。如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于2019年策划出版的《中国赋》,精选了反映我国自然、历史、人文、艺术等灿烂文化的历代经典辞赋,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女士用行书书写出版。书中书法以原大仿真影印,造型设计精致大气、古朴典雅。该书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为了营造诵读经典的书香墨趣氛围,让读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5],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邀请了国内5位顶尖的播音大家朗诵其中的名篇,既贴合时代热点,又赢得了读者认可。
2.活化出版思维,破除思维僵化
艺术类图书出版单位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方式激活创新思维。顶层设计指出版单位通过市场调研找准市场定位,锁定目标读者;“摸着石头过河”则更多地体现为应时的出版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出版经验,逐渐形成图书的品牌影响力。
首先,要找到优势板块,服务目标群体。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工作室一直致力于高品质的艺术类图书打造,生产艺术设计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精品读物,内容包括美术技法、设计、理论、创意、建筑、动漫、工具书等多个门类。其中设计类图书的出版和销售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了全国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其出版的《素描的诀窍》多次在网站艺术类排行榜上位居冠军。
其次,要敢于“出圈”,善于合作,避免发展内卷化。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尝试将美术类图书带进人文社科领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关注。该社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实施一系列优质的出版项目,以及举办学术活动的方式服务学界。2021年,该社将推出一批艺术人文类图书。
最后,要多元融合发展,多元营销推广。很多出版单位不敢贸然尝试艺术类图书融合发展的原因是,与其他出版物相比,艺术类图书要想在融合出版中取得突破,不仅要在技术手段、运营平台、社交媒体等方面加大投入,还要摸清市场的形势,找准融合出版的切入点,从而给中小型出版单位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
要破解成本压力难题,一是创新纸质图书的出版形式。如化学出版社在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辞世一周年之际,推出《贝聿铭的建筑密码》立体解谜书。该书所展示的每一个建筑模型,都是精准按照实际建筑比例还原,所有建筑模型都是手工制作。全书共200多片建筑零件,经600道手工工序,堪称一套高质量的立体书[6]。二是借助新媒体提高艺术类图书的视觉营销表现力。除了传统的“图片+文字”推广形式,艺术类图书的营销推广还可以深入挖掘其在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潜力,借助视频、音频等表现形式,使艺术类图书的营销推广更加立体、生动[1]。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宣传推广图书,还能拓展图书产品内容的市场空间,在培训、疗愈等领域取得突破。
3.坚持长线思维储备人才
相关出版单位不仅要给予艺术类图书出版人才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还要注重编辑专业能力的多样性。有学者建议,为了让艺术类图书“破圈”,编辑团队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即编辑的专业不局限于艺术类,还可以是中文、历史、政治类专业背景。这样,在编辑书稿时,编辑才能通过多种诠释和解读视角,更有效地把艺术类著作带“出圈”。此外,出版单位还要在融合出版合作中寻找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通过融合出版实践锻炼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在融合出版中实现“出圈”发展。
艺术类图书创新发展是其适应时代发展、践行国家战略、推动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相关出版单位应积极面对挑战,将创新思维贯穿到工作中去,有针对性地、以点带面地实现人才资源储备和积累,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实现艺术类图书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瑛. 艺术类图书营销困境及策略研究——基于4I理论的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20(8):99-103.
[2]韩贵斌. 艺术传播新媒介探析——以抖音为例[J]. 文化产业,2020(20):119-120.
[3]曾孜荣. 绘本中的艺术美[J]. 幼儿美术,2018(5):36-43.
[4]朱丽平. 新传播环境下艺术类图书出版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編辑学刊,2021(1):79-82.
[5]吴雨阳,于锋. 孙晓云新书《中国赋》亮相江苏书展[N]. 新华日报,2019-06-30.
[6]张雪娇. 化工社巧用多媒体打造“纸上博物馆”[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