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丽
【摘要】幼儿美术是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一种创造性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愿望。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和教学进行优化组合的价值,以此来提升幼儿活动质量。本文深刻分析了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针对目前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多种教学策略,旨在满足幼儿表达、表现和创造的需要,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美术活动 游戏化教学 探讨
幼儿的美术活动与游戏天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并不是对立面,而是统一的。老师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注重将美术活动游戏化,使之更富含趣味性和自由性,在充分发挥孩子天性的同时,培养促进他们对于世界的自我理解与感知,并通过美术活动,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教学探究,是深入推进3-6岁幼儿潜力与天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价值
儿童美感的产生源于儿童对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的真挚情感,幼儿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1]
(一)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幼儿的天性是爱玩耍,我们也一直提倡“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发展智力,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提高教育效果。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将美术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教师需要从多方位进行思考。首先,要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寻找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基本的教学方式,时刻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思想”,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幼儿自评三种评价方式,并做好活动反思再次调整教学内容。[2]
(三)打造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进一步构建了幼儿园园本课程,通过活动丰富了课程中主题的内容,从而推进课程中主题的深入发展,而园本课程的开展又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经验积累,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目前幼儿美术活动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选择失实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很多老师会选用一些比较流行的美术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忽视了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实际创作中很难完成任务,也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失败
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添加游戏元素,这就导致原来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得游戏的运用只是调节了课堂气氛,并不能和教学目标、幼儿学习相融合,抑制了幼儿自主探究美术问题的兴趣,这就是所谓的情境创设失败。[3]
(三)游戏教学时间不稳定
教师往往在开展美术活动时表现出很着急的一种状态,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后,教师迅速带领幼儿进行创作,在此后的绘画过程中教师的游戏化策略不再实施,主动帮助幼儿创作或干预幼儿想法,出现了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
三、幼儿美术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主题选择生活化、游戏化
1.生活化主题
幼儿对周围的认知源自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选题时要以幼儿生活经验为核心。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4]生活经验是幼儿创作的灵感来源,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想通过图像、颜色等方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感悟。
2.游戏化主题
游戏化主题对幼儿有着深深的吸引力,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创意美术《妈妈的毛线团》中,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缠绕毛线,幼儿可以感受到毛线层层缠绕慢慢变大的乐趣,在游戏中产生了创作的欲望。
(二)多样化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幼儿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物质媒介,因此,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不同色彩、形状和质地的材料,发挥不同材料的教育功能,激发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作。关于美术活动材料使用,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同样的材料选用不同的呈现方式
幼儿可以将同一种材料塑造成不同的造型。比如折纸,幼儿可以将折纸折成植物和动物,也可以把折纸剪成圆形、三角形作为创意美术的辅助材料,甚至可以直接在折纸上进行绘画,这里只有一种材料,但是孩子们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
2.不同的材料选用自由组合方式
在进行创意美术时,我们会给幼儿提供颜料、彩泥、折纸和拓印工具等多种材料供幼儿选择,幼儿可以通过拓印、粘贴、喷洒等方式组合物体,理解物体和图形的转换关系。
(三)环境创设游戏化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游戏化环境创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环境布置;第二,贴近幼儿生活的户外自然体验;第三,合理運用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研究表明,幼儿在充满美感的环境中,自身的审美力也会增强。[5]
(四)教学过程游戏化
1.故事引导法
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入手导入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得幼儿在新奇有趣的故事情景中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实现活动目标。
2.猜谜提示法
谜语有趣活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导入部分运用猜谜的形式,能够直接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3.儿歌导入法
儿歌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形象,读来朗朗上口,用儿歌导入使美术活动充满生机和趣味,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4.表演代入法
表演代入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动起来,用身体感觉来对应外在审美对象的结构和自身内在的情感结构,这样的模仿表演也是幼儿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6]
(五)游戏评价个性化
教师要尊重幼儿个性化的想法和表现,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通过评价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欣赏自我。当然,教师在评价中也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指标进行评价。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应借助道具、场景等以游戏的口吻进行评价;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以灵活地采取集体、小组或个别的组织形式进行开放式提问;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侧重讨论式评价,进行集体评价、同伴互评或自我评价。
依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艺术是一种赋予人的生命以活力的体验,一个人通过艺术的观察、思考、创造所产生的对生命的感受,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7]学前教育应该以培养完整儿童为目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游戏性教学的价值,将游戏性教学和美术活动相结合,相得益彰,是幼儿后天美术和智力发展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张君.浅析游戏化的幼儿美术活动[J].教学研究,2017(10).
【3】程易舒.幼儿园美术教学游戏化的实践探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徐苗苗.心无旁骛,快乐美术任畅游[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
【7】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