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吉市分校,新疆 昌吉 831100
牛焦虫病又被称为牛梨形虫病,是由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等血液原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此寄生虫通过蜱虫的叮咬将子孢子送入牛的血液中去。病牛的临床表现为高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贫血黄染、轻度腹泻、可视黏膜出血、红尿等。此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我国多个省份都报道过此病,此病的发生与蜱虫的活动息息相关,一般在春末和夏季为此病的高发期。养殖户要积极防治此病,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做好灭蜱工作,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此病呈世界范围内流行。牛焦虫病的流行与蜱的生长规律息息相关,蜱的活动具有较明显季节性和地区性,所以此病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此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均能感染,但是由于犊牛的抗病力弱所以发病率较高。一般来说,犊牛发病率高但是症状较轻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是症状明显且死亡率高。本病在一年中可以暴发2~3次,从春季一直到秋季呈散发。
此病的潜伏期在2周左右。急性期的病牛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可达到42 ℃左右,表现为稽留热。食欲不佳,呼吸和心跳加快,出现轻度腹泻。随后可见病牛消瘦,可视黏膜黄染或者苍白,且出现红色的蛋白尿,尿液的颜色也会逐渐从红色变为黑红色。怀孕的母牛会发生流产,妊娠期的母牛出现泌乳减少。当病牛转为慢性型后将会成为带虫者。
病死牛多数贫血消瘦、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血液比较稀薄。皮下组织和脂肪中呈黄色的胶冻状。解剖可见各个内脏均发生黄染,消化系统的胃和肠道红肿,有针尖大的出血,瓣胃比较干硬。心脏表面有出血斑,颜色呈黄色。肺脏水肿淤血,肝脏和胆囊出现肿大,肝脏表面黄褐色,切面呈豆蔻状纹路,胆汁颜色发暗绿色。脾脏严重的肿大,质地变软,颜色呈暗红色,表面有颗粒状。肾脏发生肿大,颜色呈红褐色,有时有针尖状出血点。膀胱红肿有出血点,充满红色的尿液。取脑部血液和组织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毛细血管和红细胞中有大量的虫体。
可以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血涂片检查:牛耳静脉采血,制成血涂片,固定后进行吉姆萨染色,在红细胞内发现虫体即可确诊,此方法简便适用于基层兽医。
血清学检测:可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
死后剖检:打开病死牛的脑部,使用巴斯德吸管在皮层采样,制成涂片染色后观察,发现虫体即可确诊,但是此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少。
分子生物学诊断:采用PCR方法对梨形虫进行准确的鉴定。
此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采用驱虫治疗、对症治疗和中药治疗。
驱虫治疗:使用注射用三氮脒,此药对家畜的梨形虫、锥虫和边虫效果都比较好,此药只能用来治疗,不能用来预防,按照3~5 mg/kg进行肌肉注射。也可使用盐酸吖啶黄注射液,此药为抗原虫药,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预防可在发病季节每月注射1次,效果较好,治疗按照0.6~0.8 mL/kg静脉注射。
对症治疗:5%的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1 000 mL+维生素C注射液50 mL+安乃近注射液2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
中药治疗:要以补气养血、利湿退黄、疏肝利胆为原则进行治疗。使用20 g神曲,15 g柴胡,党参、当归、熟地、枳壳、麦芽、炙甘草、白术、川穹、云苓、青蒿各10 g加水煎熬后给牛灌服。
灭蜱是防治此病的关键。养殖户需要根据当地蜱虫的活动规律,制定合理的灭蜱计划,例如定期对牛舍使用驱虫药进行驱蜱,对牛群进行药浴、手工摘除蜱虫等。牛在放牧活动时要避免在蜱虫活动活跃的范围内。对于牛舍和周围要定期使用敌敌畏、敌百虫、氟氯菊酯、溴氢菊酯等进行消毒灭蜱,按时清扫粪尿,保持空气新鲜流通,牛舍内干燥和充足的光照。养殖户要注意观察牛身上是否有蜱在叮咬,发现要及时手工将其摘除掉。对于放牧的牛群要采取草场轮休策略,停止放牧的草场在空闲期蜱的数量会逐渐下降,再次放牧感染率也会降低。
牛焦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发一种寄生虫病。由于传播媒介为蜱虫,所以此病在我国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牛焦虫病会造成红细胞数目减少,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破坏,全身代谢障碍和机体紊乱和毒血症,病情严重者因贫血和中毒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养殖户要加强饲养管理,积极防治此病,做好灭蜱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