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安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云南保山 678000
牛网尾线虫病为一类寄生虫病,该病病程周期长,发病温和较缓慢,对犊牛危害较大,严重时会导致犊牛出现死亡。但成年牛发病不明显,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生产上常被忽视,所以网尾线虫病对牛不同生长阶段皆有不同影响。
网尾线虫呈乳白色,细线状,口囊较小。雄虫长25~80 mm,交合伞发达,后侧肋与中侧肋相连,在末端微分开,为多孔性结构。雌虫长43~112 mm,阴门位于虫体中部附近。虫卵为椭圆形,内含幼虫,虫卵长80~130 µm。主要寄生于犊牛、成年牛、山羊和其它反刍动物的支气管部位,偶尔在气管和细支气管内也可发现。虫卵通常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幼虫在21 d左右便会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幼虫被牛吞食后会随着血液循环经过心脏到达肺部,通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移到支气管内发育为成虫[1]。
感染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在感染初期,随着幼虫不断移动,会引起肠黏膜和肺组织的损伤,在病原侵入到机体内,会引起广泛性肺炎,成虫在寄生时会引起更大的反应,如细支气管和支气管的炎症。随着虫体不断的繁殖以及分泌粘性和混有血丝的分泌物,会造成细支气管的堵塞,引起周围肺组织膨胀和代谢性肺气肿。病牛在染病初期会出现干咳,逐渐转为湿咳,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湿咳频率逐渐升高。患病牛咳嗽强烈,出现呼吸变浅,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贴近病牛可听见拉风箱似的的呼吸声。
病牛一般可正常采食,随着病情加重采食量也会减少,病牛在咳嗽时会咳出黏液团状,鼻孔也会伴随着黏液流出,通过显微镜检查时会发现大量的虫卵和幼虫分泌物等,病牛体温不升高,但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成年牛患病死亡率不高,可通过及时治疗减少病情危害,但犊牛发生症状较为严重,会引起犊牛生长发育速度,严重时会出现窒息死亡现象。该病对产奶牛的影响也较大,会影响正常奶牛生产,严重降低产奶牛的产奶量。
根据生产牛咳嗽发生的频率和发生的季节来合理判断是否为网尾线虫,由于大部分患病牛在生产上都呈隐性感染,难以判断,因此在生产上会选择患病严重的牛,收集粪便样品通过分离法检查粪便,发现幼虫虫卵即可确诊该病。
严重时病牛会出现死亡,对死亡病牛进行解剖,解剖时发现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部位出现大量虫体和病虫分泌物,经过镜检时即可确诊,确诊后即可群体进行治疗,减少该病对牛群造成的危害。
对于该病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和切断传染源。
网尾线虫虫卵主要通过在粪便内进行发育,在21 d左右的时间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感染健康牛群。因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幼虫传播特性,每星期对牛舍进行卫生打扫和通风消毒,每天定时对粪便进行处理和打扫,及时打开通风窗口,确保舍内的温度、湿度都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为牛群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产环境。
根据马成山[2]的研究发现: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牛舍进行巡查,对于咳嗽异常的牛只进行检查,通过病原镜检的方式来检查,如果确诊之后需要及时将病牛进行单独隔离饲喂。防止病牛的分泌物和粪污处理不及时造成循环感染,造成牛群更大规模的损失。一旦发现病牛需要及时更换饲料和水源,要杜绝该病传染的可能性,于此同时对牛舍牛群进行给药治疗,增强牛群对于该病的抵抗能力。
在生产上如遇到此类疾病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口服或者皮下注射等方式来减少疾病对牛群的危害,可以使用左旋咪唑8~10 mg/kg或者丙硫咪唑10~15 mg/kg,口服;使用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0.2 mg/kg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治疗。根据王惠来[1]的研究发现:海群生(乙胺嗪),牛按50 mg/kg,一次口服;左旋咪唑7~8 mg/kg,肌肉或皮下注射;丙硫咪唑10~20 mg/kg,通过口服的方式有效治疗。根据刘贺[3]的研究表明:对病重牛、危重牛要进行强心补液,用25%葡萄糖缓解低血糖,碳酸氢钠注射液治疗酸中毒, 辅以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头孢等药物进行消炎治疗可以减少病牛的症状,精心饲养管理即可减少该病对病牛造成的损失。
网尾线虫对牛群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不仔细观察发现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引起牛舍内大面积感染。本文主要从网尾线虫的病原形态、临床症状、治疗诊断、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希望给养牛从业人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