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青 徐元 倪健强 何源 刘永浩
(1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苏州 2152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4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多发性脑梗死(MCI)是好发于老年人群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和感觉障碍、偏瘫、口齿不清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痴呆、昏迷等〔1〕。此类患者脑内可并发数个缺血性软化梗死灶,而患者脑内的病灶部位越多、病灶数量越多,其发生痴呆的风险可能会随之增大,不仅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较大隐患,还会加剧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2,3〕。因此,早期发现、准确识别脑梗死病灶的相关信息对于MCI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MCI的常用技术手段,对于发现梗死病灶具有重要意义〔4〕。现阶段,关于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老年MCI患者诊断价值的差异仍在探讨中〔5〕。本研究拟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在老年MCI患者梗死检出率、病灶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旨在观察CT和MRI诊断老年MCI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苏省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MCI患者180例,其中男94例,女86例;年龄60~79岁,平均(68.62±4.3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6 h者31例,6 h≤发病时间<24 h者44例,24 h≤发病时间<72 h者69例,>72 h者36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MCI的临床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偏瘫、吐字不清、意识不清、感觉性功能障碍等;②年龄60~80周岁;③均行CT及MRI检查;④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神志不清、昏迷者;②合并严重外伤、心肾功能障碍、心脏骤停者;③合并脑肿瘤、脑代谢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者;④颅脑先天发育畸形者;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仪器与方法 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仪,矩阵512×512,完成对目标区域层厚5 mm,层间距5 mm的扫描。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相控阵头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确保床铺长轴与头脚直线保持平行,调整好设备的位置使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位置后利用两侧软垫固定患者的头颅。行常规MRI(T1WI、T2WI、FLAIR)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SE序列轴位T1WI、T2WI,矢状位T1WI SWI以单次激发SEEPI序列轴位扫描。扫描参数:FLAIR序列(TR 6 750 ms,TE 79 ms,TI 1 900 ms,时间224 s),T1WI/SE(TR 300~428 ms,TE 11~12 ms);T2WL/TSE(TR 4 500~4 720 ms,TE 108~120 ms);DWI(TR 5 000 ms,TE 180 ms,TI 150 ms),DWI弥散梯度均取前后、上下、左右3个方向,FOV 260 mm×260 mm,b值800 s/m2,上述序列层厚均为8 mm,层间距1 mm。
1.3图像分析及诊断标准 所有影像学资料由2名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阅片,2名医师阅片前对受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不知情。记录两种检查方法的梗死检出率、检出病灶数、检出病灶大小、病灶检出部位等信息。诊断标准〔6〕:①MRI。T2WI序列呈高信号、T1WI序列呈低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②CT:脑实质低密度、灰白界面消失或脑回肿胀,动脉低密度明显,脑白质与脑皮质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灶,呈不规则状或扇形,双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可见边界不清的圆形低密度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1脑梗死检出率对比 MRI检查在发病时间<6 h、6 h≤发病时间<24 h及24 h≤发病时间<72 h各阶段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且MRI检查的总检出率亦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检出率对比〔n(%),n=180〕
2.2梗死病灶检出情况对比 MRI检查的平均病灶个数显著大于CT检查,而平均病灶直径均显著小于CT检查(P<0.001)。见表2。
表2 梗死病灶检出情况对比
2.3不同直径梗死病灶检出情况对比 对于梗死病灶≥2 mm检出率比较,MRI检查与CT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梗死病灶<2 mm检出率,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01)。见表3。
表3 不同大小梗死病灶检出情况对比〔n(%),n=180〕
2.4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对比 MRI检查对于基底节区、额叶、丘脑及顶叶部位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P<0.001)。见表4。
表4 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对比〔n(%),n=180〕
临床显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因素是导致MCI发生的高危因素〔7〕。MCI致残、致死率均较高,多数患者会伴随意识障碍、偏瘫等情况。若能在脑梗死发病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大大降低患者脑部损伤程度,因此选择准确、有效的病灶检测手段,对于明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及预后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于MCI的诊断及梗死部位的判断已不单单是完全依靠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来得出结论,CT和MRI作为应用广泛的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均能较高地提供病灶直径、病灶数量、梗死部位等相关信息,为临床诊断MCI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CT检查是通过X射线来对颅脑等受检部位进行扫描处理后得出影像,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中可观察到梗死处的供血区呈低密度阴影状;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患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脑细胞核氢质子发生共振来进行录像,显示患者脑细胞活动〔9,10〕。与MRI检查相比,CT检查的费用相对便宜。检查方法相对简便,但MRI能更为清晰地显示患者的脑白质、灰质,能提供横断位、冠状位及各斜面产生体层图像,信息量大,且无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患者伤害更小〔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病时间>72 h时两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发病时间<72 h的各阶段,MRI检查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对于早期梗死病灶(发病时间<6 h)而言,MRI的检出率易具有明显优势,这可能是因为脑细胞缺血坏死需要时间较长,短期内脑细胞未达到完全坏死,CT图像难以完全显现,仅通过CT扫描检测的阳性率不高,而MRI能通过T1加权信号异常等信息来识别〔12~14〕。本研究结果还结果提示MRI检查在早期疾病识别、微小病灶诊断方面更具优势,能提高微小病灶检出量,更准确地显示MCI患者的全部病灶情况,方便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尽管CT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实质出血有较好的显示度,但无法有效对小、新病灶进行检查,难以对急性、慢性脑梗死做出准确鉴别,而MRI能够消除骨质伪影,对T2加权水分变化的敏感度高,且能抑制正常脑髓液信号,更利于发现微小病灶,提高诊断准确度,帮助医生赢得在6 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机会,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15〕。另外,CT和MRI检查对脑组织不同梗死部位的敏感度不一,MRI能更好显示基底节区、额叶、丘脑及顶叶部位的病灶情况。这可能与CT检查易受人体骨性结构影响有关,而MRI不受骨质伪影干扰〔16〕。
综上,CT和MRI均为诊断老年MCI的重要技术手段,但MRI在疾病早期检出微小病灶、显示梗死病灶部位等方面更具优势,更利于早期开展溶栓治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