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刘思来
(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自2004年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上海便开始了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历经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并于2014年推出《大国方略》一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作为试点,推行课程思政。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此,课程思政便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课程思政核心内涵及其意义、实现路径、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践等。截止当前,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基于CNKI 统计与分析的系统性研究综述却较少,为厘清我国课程思政的整体研究状况,有必要对该主题的研究作一个总体的回顾与分析。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思政课改革”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检索,以被引大于或等于10 为条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确认320 篇相关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
1.基于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发表年份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课程思政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大致了解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以及该研究的未来走向,有利于对我国课程思政研究总体概况的把握。
2.基于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作者单位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作者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从空间维度上大致了解我国各地区学者对该主题研究的区域分布情况,进而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各地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
3.基于课程思政研究对象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课程思政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横向上大致了解我国当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
4.基于课程思政研究期刊来源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课程思政研究期刊来源的统计分析,可以客观反映各学术期刊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关注度,从而了解课程思政的整体发展现状。
5.基于课程思政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课程思政研究主题的共现聚类分析,可以从纵向上大致了解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上述分析框架,本研究对所搜集到的320篇论文进行编码,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主题研究进行分析。
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5 140 篇文献,最早的文献为2017年,具体各年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自2017年起,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的文献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研究者们便开始将研究视野转向课程思政,因此,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所搜集到的文献初始年份为2017年1月。其中,在所搜集到的文献中被引次数最高的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德育发展中心的高毅德与宗爱东于2017年1月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题为:《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在上海市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成熟经验的引领下,上海成为率先研究该领域的先锋城市,同时也成为了该领域的领头羊,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自此之后,课程思政发文量的增幅快速提高。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促使我国学者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研究,2020年截至10月有关课程思政的发文量高达3000 多篇。
图1 各年份发文量情况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在科研发展方面也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如图2 所示,通过对所搜集到的320 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在发文量靠前的几个地区中,上海作为率先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城市,其科研成果也最具影响力,在被引大于10 的320 篇论文中其发文量位居第一,其次是教育发展较为领先的浙江省,以51 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二,接下来分别是江苏、湖北、天津、北京、吉林等省份。而发文量大于或等于10 的省份大多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仅有湖北上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中,较具影响力的作者科研单位大多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科研资源也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由此也不难推断,东部地区课程思政的实施经验较为成熟,其实施现状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
图2 研究地区发文量分布情况
本研究对搜集到的320 篇论文的标题进行高频词分析,为提高文献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大学”“院校”“高职”等标题词归为“高校”,将“中学”“中职”“高中”等标题词归为“中学”,统计如表所示。通过对标题高频词的统计发现,在已有研究中课程思政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高校,在标题中的“高校”出现的频次为141次,占比高达44%,而“中学”仅出现1 次。结合该研究的发展背景,可以看出,在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的引领下,高校是当前课程思政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表1 标题高频词统计
通过对期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有关课程思政被引大于10 的文献排名前10 的期刊分别是教育现代化、高教学刊、中国大学教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其中排名前三的期刊大多是高等教育类期刊,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综合性期刊对该类文章的收录较少,综上,我国综合性期刊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表2 期刊来源分布情况
1.高频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文稿中最能说明全文含义最能反映出中心内容的名词或词组[2]。它反映了论文的主题及内容,因此,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文章研究的主题。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高频关键词也能有效地反映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本研究通过对搜集到的320 篇论文关键词进行高频词分析,对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共统计得出499 个关键词,选取词频5 者为高频,共计25 个,如下表3 所示。通过表3 可以看出,关键词排前十的分别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协同育人、高职院校、高职、高校、思政教育。
表3 高频词频次、百分比和累计百分比
2.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高频关键词生成共现矩阵,导入SPSS 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树,如下图3 所示。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可分为5 类主题:(1)高职专业课育人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教学改革研究。(2)新时代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宏观探讨。(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4)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5)课程思政的研究概述。
聚类1 为高职专业课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教学改革研究主题,包含高职、专业课、思政元素、同向同行和教学改革等关键词。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求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长期以来,课程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而课程思政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容易忽视的环节,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常常是两张分开的皮,思政教育的显性灌输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重视。因此,如何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充分挖掘其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成为了课程思政研究的一大主题和热点。当前,关于高职专业课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教学改革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及原因,不同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
聚类2 是新时代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思政功能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宏观主题的探讨。包含大学英语、新时代、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关键词。第一个小类是新时代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思政教育功能主题研究。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时间长、覆盖面广,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长期性与持续性[7]。同时,大学英语也是中西方思想频繁碰撞中西文化密切交融的课程[6]。因此,新时代大学英语等通识课思政功能的挖掘、实践途径和评价等成为了重点研究主题。第二小类是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等宏观研究。这一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以及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展开,并从宏观层面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实践范式等。
聚类3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高校,课程育人等关键词。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提高其实效,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难题[7]。而课程思政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视角和创新路径之一。目前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有三种,一是增开思政选修课程,形成大思政冶课程体系;二是挖掘各学科中思政元素,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三是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思政资源,形成“思政 +”育人网[8]。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同,在具体实践中的实施路径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成为了热点研究主题。当前,关于高校课程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实践误区的探讨,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系统育人机制的构建等方面。
聚类4 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包含关键词思政教育、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专业教师等。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某一门课,而是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目标,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高校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协同育人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9]。协同育人并非某一个教师或者某一类课程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专业教师更新观念,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构架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实现路径、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等方面。
聚类5 为课程思政的研究概述。包含关键词课程思政,这一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改革、问题、现状和对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课程思政内涵、发展历程、学理支撑和意义,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研究综述、育人机制等方面。
图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综上所述,从课程思政发文量的年份分布情况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成果丰硕、内容广泛,有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有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有人的层面的、也有物(课程)的层面的,有思辨研究、也有量化研究,有隐性层面的、也有显性层面的。但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课程思政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其次,课程思政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中小学的相关研究较少。第三,我国综合性期刊对课程思政研究的关注度不足。第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多,缺乏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研究等问题。基于此,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关注课程思政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拓展课程思政的研究视角是该领域未来发展走向。
从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分布在东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科研资源大多集中在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上海是率先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点城市,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被引大于10 的文献中,上海的发文量位居第一,其次是毗邻上海的浙江省与江苏省,这三个地区拥有较其它地区更多的科研资源。在教育部办公厅公示的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湖北有两所高校入选,在中西部地区,湖北省拥有更多的课程思政资源,湖北省也因此成为中西部地区发文量超过10 篇的唯一省份。综上,课程思政的实施空间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课程思政是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根本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全国各地学校教育所要贯彻的方针。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构成的复杂性,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其紧迫性,更应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前课程思政研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现状,应全方位地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在上海市的学校思想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探索之路中,改革重心由最初的中小学“学科德育”课程建设逐步转变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其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象也逐渐由中小学转变为大中小学,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课程改革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的,其实施对象贯穿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而在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对象则主要集中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文献少之又少。这与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背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方针以及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息息相关,但如果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就要不断丰富其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关注其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对课程思政的来源、概念、意义以及高校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的研究都较为丰富。如谭晓爽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进行辨析探讨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3]石书臣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涵的演变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4]魏懿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目标与途径,为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5]纵观现有研究,虽然对课程思政概念、价值意义、具体实践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呈现出研究碎片化、非系统性等问题,譬如,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程思政组织实施的条件保障,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但当前对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的研究还较少。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更新教师观念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养尤为重要。因此,要完善对课程思政系统的研究,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的提升和观念的更新等方面拓宽课程思政研究的视角是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