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叙事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教学南区设计

2021-04-16 03:03劳燕青LaoYanqing
华中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南区红砖浙江大学

劳燕青 | Lao Yanqing

董丹申 | Dong Danshen

2013年5月,正是江南莺飞草长的季节。在浙江海宁城东一片青绿色的田野之中,几处已腾空的村宅正待拆迁,南部1300亩人工开挖的鹃湖已雏形初现;北边是一片未被开发的湿地,水草丰美,不时有白鹭飞起飞落 ——这里是浙江大学筹建的国际校区的建设用地。

在倡导改革驱动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尤其在教育资源跨境流动成为常态的全球化时代,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需要反思,更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实践[1-2]。浙江大学建设国际校区的战略构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提出。经过近5年的筹划、建设,2017年10月21日,占地1000亩、以“住宿制书院”为基本型制的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整体启用。英式风格的书院、新古典主义的教学服务综合体、形体简洁的学术大讲堂和综合体育馆,校区建筑风格多元而丰富,但在砖与石两种材料的统一构建下,尤其随着最大体量的教学南区的建成,整体校园空间又是统一而平衡的(图1)。

教学南区是从南向主校门进入校园最先呈现、最主要的形象空间,总建筑面积达11.5万m2,是校区规模最大的功能区,东、西两个组团呈对称的“弓”字形布局,未来将聚集多所国际联合学院,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进行科研实验以及成果转化的地方(图2~4)。

1 灵活的学习空间

设计之初教学南区没有明确的使用者、没有具体的功能房间要求,只有根据规划学生数计算而来的面积指标和大致的使用方向,定位为国际校区的公共科研平台,承担学生的专业教育。针对这种状况,设计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

大学各功能体并不是孤立并存[3]。首先对教学南区科研办公、教学实验、交叉研究、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体进行了关联性研究,进行系统、有序的组合后形成东、西两组对称的连续楼群,中间围合学术方院广场(图5)。西侧组团综合工科、信息学科以及交叉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功能,东侧组团以理农医专业和基础实验功能为主,两个组团各以一条贯通南北的连廊串联各功能区(图6)。考虑到教学南区未来将入驻4~5所联合学院,每所联合学院设置独立门厅,纵向分享楼栋面积,平面布局满足行政办公、科研实验、教授研究室以及学生学习等功能设置的可能。

其次,通过对标准化科研实验空间的调研,以开放的实验空间对应教授研究室的方式形成科研单元,建立符合功能发展需要的空间技术参数,如开间、层高、荷载、用电负荷、通排风等,回应内部功能灵活性、可变性的要求。平面布局打破过于明确的功能分区与固定的使用方式,改善传统教学建筑通长中廊串联房间的格局带来的单一性与压抑感[4]。注入非功能性空间,扩大茶歇等服务空间,激发空间的多义性和使用的多样性,将休闲与交往行为渗透到科研、学习空间中,让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学生在科研、实验空间以外有相遇、交谈、交流的可能[5](图7)。

图1 从西北侧俯视整个校区

其三,借鉴城市综合体的理念,调整功能结构、减轻交通负荷[6-8]。在教学南区底层设置休闲咖啡及简餐厅、报告厅、学习中心等公共配套功能,将科研、研讨、餐饮、交往等功能适当综合,使上课、下课、实验、就餐、休闲等多种事件行为就近发生,减少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人流迁移,改善校园交通环境,同时期望以这种多功能复合的方式带来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出特定场所的活力与吸引力[9](图8)。

2 砖石材料的选择

古典主义的风格基因存在于浙江大学老校区的建筑中。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之江校区由美国建筑师规划,是典型的西方校园的格局,建筑外墙多为清水红砖、石材,带有古典主义、装饰艺术的风格;玉泉校区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楼呈现中西混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清水红砖砌筑的立面采用典型的欧洲古典主义三段式构图,屋顶、装饰线脚又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10]。因此,办学模式向西方“书院”溯源的海宁国际校区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是必然的,这是传承,当然也有创新。而呼应浙江大学老校区风格最恰当的材料是清水红砖与高品质的石材。

不同于以往教育建筑常用的面砖装饰,教学南区东、西两个组团外墙均以清水红砖实砌,在底层、勒脚、拱廊、檐口以砂岩饰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寻访到一种以页岩为原材料的新型烧结砖,尺寸及外观效果与传统红砖无异,而且色彩有多种选择。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遇到梁柱时结构挑板,红砖砌筑在外;作为围护体系的填充墙时,为满足现代建筑的热工性能要求,清水砖墙采用夹心墙的保温构造,为节省造价,内侧墙由普通的页岩砖砌筑,允许设备布线时开槽开洞。内外墙体之间设置50mm的保温增强层及防水层,并以钢筋拉结件相互连接,当有造型要求、两者完全脱离时,外侧清水砖墙则以砖幕墙构造处理。

砖块有浅红、中红、棕红及青色四种颜色的变化,中红是主色,搭配的比例先在电脑中模拟再实砌墙体小样验证,通过多次试验后确定了10∶80∶8∶2的配比。砌筑时四种颜色的砖块混合后由工人随机取用,使清水砖墙效果产生自然的变化。砖墙勾缝剂的颗粒粗细配比、色调经过了十余次的打样,勾缝凹入2~3mm,不求精细,但要求横平竖直、搭接平整,呈现手工效果(图9)。

3 造型与细部的构建

教学南区的建筑造型并没有完全照搬古典样式,而是以现代的手法、用砖石为材料对古典语汇作了新的阐释,并最终将复杂的建筑形体化简为三种立面造型单元。立面三段式构图在建筑端部或山墙位置作了重点处理,而连续墙体以统一的造型元素重复组合,形成立面图底,底层基座以连续石材拱廊串联。充分发挥砖的特性,层叠的壁柱、檐下的叠砌、大跨度的砖拱、镂空砖墙等等,以一块简单的红砖构建了十几种不同的建筑细部(图10)。所有的立面尺寸均符合砖的模数,预先进行砖块的顺、丁、竖砌组合排版,使砌筑时每块砖都能精准定位。

图2 总平面图

图3 一层平面图

图4 东侧组团剖面图

整个教学南区共有16处重点处理的山墙造型,顶部是一个跨度达5.9m的圆拱,设计要求清水砖实砌,难度极大。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多次要求调整为混凝土拱梁浇筑加面砖贴饰,设计人员在核实了结构受力及施工的可行性后坚持按原设计实施,最终在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的努力下得以实现,使砖的特性和手工砌筑的效果得以充分显现(图11)。

精细的砌筑、自然的色调使最终建成的清水砖表皮呈现了生动的表情,不同构造的建筑细部在阳光下影子丰富而不凝重。而在阴雨天,红色的砖与浅色的砂岩显得温和而沉稳,使教学南区一建成似乎就具有了时间的沉淀(图12)。

4 场所与氛围的营造

教学南区是统领海宁国际校区整体风貌的重要组团,沿方院广场两侧,建筑延绵180m有余,在南北通长柱廊的串联下建筑形体多变但不失整体性。柱廊宽度达4m,学生可停留休息、可相遇交谈,视线穿过连续的拱形门洞,可以望见中心的方院草坪广场及远处圆形的大讲堂或五孔校门。方院广场两侧种植樱花树,春天樱花满树、飞落如雪时,树下、草坪上或许会聚集学生和教授们,或休憩或交谈,场景安静而热烈。而“弓”字形的建筑形体在两侧围合了多个小院子,适宜的空间尺度、并不繁琐的景观配置、红色温润的清水砖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浓烈的学院氛围。校区建成启用后,但凡有来参观的客人,都喜欢去这些小院经过、感受一下,看重的就是这样的场所感与氛围(图13)。

图5 从主校门进入校园最先呈现的形象空间

图6 东、西组团各以一条贯通南北的连廊串联各功能区

图7 和走廊空间结合的学习区

图8 学院门厅中设置咖啡吧

图9 侧院雪景

图10 由红砖构建了十几种不同的建筑细部

图11 从入口架空区看对面组团的山墙造型

图12 整体而细节丰富的砖石效果,使建筑一建成似乎就 具有了时间的沉淀

图13 建筑围合的内院

图14 穿越建筑的通道

在教学南区,根据楼栋的功能、学生的行为模式设计了一套步行的“捷径系统”,并蔓延到整个校区。便捷联系只是目的之一,不受构图束缚、为师生创造随意在草坪、树丛、门洞中穿行或停留的机会,才是潜在的目的(图14)。随着使用率增加,也许学生们还会自主地创造出更丰富的的捷径,这是设计团队所希望的,因为大学作为知识传播者与学习者的社区,只有这样才能让精心设计的景观系统真正融入到师生们的日常生活,才会有“师生们的校园”的感觉,才会随处成为学生愿意停留的地方,成为教室之外的学习场所[11]。

所以,比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场所和人的活动[12]。具有时间沉淀感的红砖、细腻的砂岩、青绿的草坪,以及穿梭其间的老教授、年轻学子,以及热烈的研讨场景,这种由场所和人的活动共同形成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才是大学校园营造的最终目的。

结语

五年的努力,玉汝于成。情理合一、得意而成形,创造出有意义的场所,让师生们愉悦地使用它、感受它,这是设计的价值。

教学南区建成后已入驻两所国际联合学院,普适性、可变性的功能设计较好地满足了使用方具体的功能要求。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多义性的非功能性空间满足多种国际教学模式和外方、中方教师不同的科研、工作、生活习惯,多功能复合的综合体策略、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极大地改变了师生们的行为模式,而砖与石构筑的古典外表下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学术氛围使整个校园静了下来、慢了下来。

砖石叙事,无言,但持久。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院长的宋永华教授在《世界教育信息》中撰文:“砖石廊柱,从来就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是为今天建造的,更是为明天而建造的。我们希望,这是一次回归,让大学回归其‘教书育人’的本源。……我们先一步努力建好大楼,之后努力用好大楼,以待大师,更满怀信心期待着从这里走出明天的大师。”[13]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教学南区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董丹申、劳燕青

地点:浙江海宁

设计时间:2015年7月

竣工时间:2017年10月

业主:海宁市社会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7.5hm2

建筑面积:11.5万m2

建筑层数: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设计团队:孙啸宇、张永青、张木子、陈泽、肖志斌、张杰、胡琦忠、郑晓清、沈婷、王靖华、易家松、吕存阵、虞介泽、杨毅、潘大红、顾铭、敖靖、叶雨、李平、冯百乐、叶劲、 杨国忠、林华

摄影:赵强

资料来源:

图2~4:作者自绘;

其余图片由赵强拍摄。

猜你喜欢
南区红砖浙江大学
第三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小学
红砖楼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红砖白石五店市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
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南区)精彩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