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西学院建筑的“东西方平衡之道”
——基于现代主义下的新印度传统建筑创作

2021-04-16 03:04ZhangYuan
华中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巴德印度学院

张 圆 | Zhang Yuan

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1927年出生于印度浦那①,以下简称多西)是印度现代建筑先驱、城市规划师及建筑教育学家。他在1956年成立了建筑事务所,完成了一百多个建筑项目,在2018年获得第40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多西出生于一个印度教大家庭,经常和家人一起去寺庙或朝圣地进行各种活动和仪式,这给了他了解印度的世事无常及变动不居的机会,也从中提炼出了印度建筑中的群居性和神圣性。结合他后来的西方求师和工作经历,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建筑语言,将现代主义和印度本土文化完美结合。

图1 印度语言文学院铰接的门

图2 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圆形洞口

多西设计的四项学院建筑均位于印度,其中1957年—1962年完成的印度语言文学院(Institute of Indology)由艾哈迈达巴德教育协会捐赠;1968年建成的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提供建筑学、艺术及应用学科等新课程,在教育方面重视印度本土;1977年—1985年建成的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Bangalore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是印度四所管理学院之一;1997年建成的新德里国立时装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是印度政府为了鼓励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学院。下文试图通过梳理这四项建筑的共性和差异,以此来归纳和总结多西独特的基于现代主义下的新印度传统建筑创作语言。

图3 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平面图

图4 印度语言文学院入口的桥

图5 新德里国立时装学院

1 模仿与超越——学院建筑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回应

多西于1951年自荐加入勒·柯布西耶②(Le Corbusier,以下简称柯布西耶)的工作室,随后担任柯布西耶在印度项目的负责人,参与了他在昌迪加尔和艾哈迈达巴德的一些项目。1962年又以主持建筑师的身份参与了路易斯·康③(Louis Isadore Kahn,以下简称康)的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管理学院的设计。与两位大师的学习与交锋中,多西将现代建筑的某些永恒价值和印度传统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将从柯布西耶和康那里吸取的经验教训转化为应对炎热气候和正在经历巨变的古代文明的需求[1]。

1.1 柯布西耶对多西的影响

(1)建筑中的杂技演员——柯布西耶对多西的启发

多西将柯布西耶比喻成建筑领域中的杂技演员,因为他敢于冒险,而且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就像杂技演员一脚踏上钢丝绳便没有回头路一样。在柯布的设计中,变化是关键要素。他不会遵循一个规则系统,而是用多个规则系统来实现目标。例如在设计艾哈迈达巴德的棉纺织协会大楼(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时,原大楼设计有一排规整圆柱,最后他打破规则拿掉了其中两根,以一片混凝土墙替代,因为他希望营造一种视觉效果。同时他采用了和以往完全相反的遮阳顶盖形式,以此呼应这栋楼正面为东西走向、南北两堵墙都为实体砖墙的特性[2]。

而在设计昌迪加尔建筑群(Capital Complex)时,柯布西耶选择用萨巴马提出的冷却塔作为昌迪加尔议会大楼(The Legislative Assembly)的原型。他还设计了“张开的手”④(Open Hand Monument),寓意张开双手拥抱世界,这是一个充分响应空间且具有交互寓意的范例。同时柯布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大胆且具有想象力。对他而言,色彩和建筑彼此交融,色彩被用来加强整体体验感。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区域,他将昌迪加尔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主门廊的每根带墙面的柱子涂上不同色彩。多西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一系列综合建筑按照特定顺序排列,意味深长又极具设计感,形式和规模还能与周围乃至整个宇宙联系起来[2]。

(2)巧用混凝土——多西对柯布西耶的回应

印度语言文学院是多西建筑创造生涯初期的作品,因此有着浓烈的柯布式现代主义风格。他参考了柯布带来的现代建筑原型(如昌迪加尔建筑群和撒丹别墅⑤(Villa Shodan),在学院中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和保护性悬垂屋顶。但他也在模仿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虽沿用了严格的模数制度,却在伸缩缝的部位打破原有的模数;南立面使用的是柯布式混凝土遮阳板,但尺度相对柯布来说更加合适。且柯布曾在昌迪加尔的秘书处和主博物馆使用了一种宽叶门,门在第三个点铰接而不是在拐角处,这实际上更像一堵可以打开的墙,可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在文学院第二期的博物馆建设中,多西在中庭中也使用了类似的门(图1)。但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混凝土框架明显遭受了印度极端气候的破坏,这导致多西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一直试图从过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它[3]。

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是多西随后的一个学院建筑的项目,其中混凝土框架屋顶沿用了柯布西耶的风格。且由于原场地被砖窑占据呈丘陵轮廓,多西决定将内外都作为教学空间,提炼出柯布西耶关于底层架空柱形成开放区域的概念,创造了一个阴凉、自然通风的聚集区,这也是对柯布西耶在以往的设计过于空旷而缺乏阴影场地的改进[4]。而在靠近学院的艺术家工作室,多西将柯布西耶撒丹别墅上用作遮阳装置的阳伞和混凝土“鸡蛋条板箱”改进为带顶棚的室外平台,用于放置雕塑和工艺品。

1.2 路易斯·康对多西的影响

(1)建筑中的瑜伽修行者——康对多西的启发

多西认为康就像一个瑜伽修行者,通过灵魂,用心去寻找宇宙的动态关系。他在印度完成的首个作品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hmedabad)建于1963年—1974年,多西担任主持建筑师。这个项目非常宏大,占地40hm2,是印度现代机构设计中的一个开创性项目。康的“人类及其机构”理念贯穿着这个设计,强调将教育和文化、身心健康结合起来[2]。

学院设计的主要手法是基于康的正交系统特征的理性规划方法。每个单元的厚重砖墙围护结构都开有巨大的圆形和方形洞口(图2),被放置在第二个内部围护结构的前面,康将其作为分层的方式,称之为“围绕建筑的废墟”,以创建一个遮阳的眩光自由空间。这些空间位于每一个单独的单元内,每个房间通过几何形状的单元布局来保持秩序,但它们之间的室外空间大多没有阴凉。多西对此的评价是“康希望在一个平坦纯净的土地上建造,排斥树木和流水。”[5]

图6 耆那教寺庙图

图7 胜利之城平面图

图8 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的采光天窗

(2)巧用光和阴影——多西对康的回应

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可看作是多西对康的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的“修正”,它偏离了一些基本规则,并以特别的方式实现了康的项目中未实现的其他规则。校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和行政办公室,以纵向轴线为基准,沿着阶梯状平面布置,由于学生宿舍距离较近,所以将其倾斜,与轴线成一定角度,围合出广场[6](图3)。在主校区的规划中,户外房间的定义并不像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那样清晰:每一个开放空间都充满了看似随意的亭台,这些亭台被用作教学空间。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廊,更恰当的说法是被遮盖的步行街,它将各种元素连接在一起。多西说这些设计是为了提供无数的远景或焦点,以产生与自己的对话⑥。这些走廊各式各样,有些是完全开放的,有些有藤架,有些顶部有玻璃天窗。为了进一步提升空间体验,走廊的宽度也因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进行调整,允许更加自由的互动。这些被遮盖的街道在许多地方高达三层楼高,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康在艾哈迈达巴德创造的间隙,使之成为一条连续的步行街,连接了各个部分,并将康的露台和步行街合二为一,实现了康所说的“一个由步行方式连接的空间,你可以将其视为高空间、低空间和各种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⑦印度人口密集,家庭结构紧凑,是一个集体国家,很少有人独处。而多西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就有机会独处[3]。

2 融合与转译——学院建筑对印度本土的回应

2.1 捕捉风和阴影——应对炎热气候

由于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境炎热,所以如何应对气候的挑战始终是多西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建设印度语言文学院的时候,多西的回应是一个延伸到整个场地的线性建筑,为盛行的微风呈现出一个长长的立面。而二层的一圈回廊是一层的遮阳挑檐,使首层形成一个阴影空间。且因为学院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手稿和珍贵字画,这些文稿以前是存放在耆那教寺庙的地下,环境的突然改变会对这些文稿产生破坏,因此需要同样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使其保持完整。所以多西将建筑物部分地嵌入地下,收藏空间放置在半地下层,而入口层被抬高,通过一座凸起桥梁和街道相连(图4)。文学院后面的硬铺通过早晨阳光产生的热量使热空气上升,而前面的花园草地晚上会产生冷空气,以此形成一个对流循环。手稿在其中通过交叉通风自然冷却,不用使用空调即可达到通风降温的作用。

印度语言文学院展现了多西对对流的敏锐理解,而在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中他也运用了相似的理念,采用底层开放式的布局。在建筑形式的选择上,多西的基本概念是创造一个“几乎没有门的开放的地方”,他希望将这种可达性不仅作为学术自由的隐喻,而且作为环境响应性的隐喻。于是他使用“L”形展开,利用基于南北轴线上平行的承重墙来捕捉和引导穿过办公室和教室的风。南面的漏斗形入口使微风可以穿过建筑,使空气对流。整个校园都没有围墙,多西将渗透性贯穿于建筑和场地。工作室很高且通风良好,北向的光线来自倾斜的玻璃天窗,宽大的门作为面板铰接在第三点,使人的视线可以不受阻碍地看向室外,也可让空气更加自由流动。靠近建筑学院的艺术家工作室更具渗透性,内部工作室与混凝土框架屋顶覆盖的外部构件之间的逻辑平衡揭示了多西的实用主义,加上更少的用砖量及室外花园,均有效缓解了印度炎热潮湿的气候。且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面向一个长满草的小山,相对于印度语言文学院,多西将工作室综合体降低了整整一层,于是这座建筑在较热的东西轴呈现出最小的高度,较长的教室翼向南延伸,在工作室翼的另一侧勾勒出一个表面较硬的广场的边缘,它通过下层开放的、有阴影的房间吸引绿色区域内的冷空气。这个户外房间部分浸没在水中,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聚会交流场所,使整个学校的氛围充满活力。

2.2 模糊室内室外——巧用场地环境

在后期多西设计新德里国立时装学院时,他认为服装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时装表演实际是强调戏剧效果的戏剧行为。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连续运动。从建筑的角度看,这暗示了一种内敛的市集式氛围因学生的活动而变得活跃起来。戏剧元素暗示了一系列高低不同的平台,各式各样的画廊,教学和休闲活动的区域,以及设计的直接和间接展示。这就意味着一系列在不同的高度的内部庭院和露台⑧。

而德里发展局(DDA)根据容积率规定场地入口处不能建任何建筑,只能做绿化。为了实现这种内省的形象,多西将规定的入口绿色区域的前庭变成了有展示、社交聚会等公共或半公共活动的集市。对于学院本身,多西的设计构思是使用3~4层楼高的建筑综合体的每一个主要块体围绕庭院,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巨大的建筑块体。多西希望营造传统的庭院或集市广场的氛围,赋予整体较少的规则,使建筑中的每个角色在统一中又有可识别的差异。教室群包含教室、实验室和带有公共大厅的服务空间单元,与主行政大楼相连,通过一座桥可俯瞰两个充满活力的庭院,这也在视觉上将它们分开(图5)。此外,在教室群的后面有宿舍和校长套房,以及客房,这就创造了一个有家庭规模的区域。公共休息室和校长公寓的一部分也可以俯瞰庭院和连接庭院的主要通道,以及主入口庭院的瀑布喷泉。图书馆和展览区综合体内部利用狭窄的场地创造了一个戏剧性的下沉水池,玻璃的反射减弱了建筑的实体感。综合体外部与周围的建筑相呼应,在适当的水平上对场地外的痉挛研究所和住宅开放。学院的内部庭院上方有一个起伏的彩绘钢藤架,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入口,穿过公园的游客可以看到。当他们走向入口时,学院会把学生们在时装秀或集会等场合制作的面料挂在那里供游客观赏。院门一年四季都以手工制品和服装的形式展示学院的活动,它的台阶通向两个庭院:第一个是改进型的贡德⑨;另一个是一个非正式的圆形剧场。它们都形成了学院的中心空间,周围有玻璃走廊,可以清楚地看到画廊、教室群、行政楼、图书馆和宿舍楼[3]。

2.3 平衡东形西式——结合历史文化

前文所提到的印度语言文学院入口抬高基座和阳台挑檐借鉴了原先藏手稿的耆那教⑩寺庙(Jain Temple)的模式(图6),而传统的古吉拉特语⑪特征也被纳入严格的现代秩序,使建造更人性化。

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为了体现渗透性和应对印度炎热的天气,运用了多西很擅长使用的覆盖户外的“街道”,这是将不同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有效方法,而这灵感正是源自于希腊四处游荡的哲学家使用的阴影长廊,这在古吉拉特邦甚至更热的环境中尤其受欢迎。

而在像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这样的大型综合体中,多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每个部分都不同,同时又能提供整体的统一。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堡规划为多西的创作带去了灵感,它的材料、细节的一致性结合其规模层次结构的变化,这些在班加罗尔都很明显。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堡又称为胜利之城(Mughal city of Fatehpur Sikri)(图7),建于16世纪。这座城市由阿克巴尔皇帝建造,按照波斯的原则规划,但以印度的方式建造。建筑由一系列的庭院连接,但统一在一个单一的围墙内。阴凉空间由精美的石屏、亭台楼阁、走道和阳台提供,穹顶下的天篷和深洞由精心雕刻的支架支撑,空气自由流通,使整个建筑群成为一个动态而非静止的整体[6]。多西从中提炼出其中神性而又多元的空间,使人更好地和建筑进行对话。

对于新德里国立时装学院,多西的灵感来源于对场地原有历史的尊重,学院选址原是一个用白色漆成的泥墙建成的小村庄,村庄虽小却十分漂亮,中心有一个小池塘,周围有台阶。这个小水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周围村民用水都来源于此。由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又担心河水最终会消失,村民们把这里变成了朝圣之地。村民在这里举行各种仪式和聚会。为了举行仪式,他们用砖块建造台阶,这些台阶的形状像一座不规则的小山。小山上有一些平台,这些平台让不同的群体可以同时使用它们进行活动。多西在保留地方独特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某些改进为原址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让现在和过去产生了联系[3]。学院中规则的办公建筑与场地的不规则形状相结合,内庭院通过一系列台阶向下延伸,这种不均匀的自然特征也会让人联想起艾哈迈达巴德附近壮观的阶梯井⑫。

3 多西的设计策略

多西在印度大家庭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在西方的工作经历,让他既吸收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又在此基础上结合印度的本土文化,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合印度国情的建筑。在外部表现形式上,他善于运用“间隔与停顿”,而在内部精神表达上,他又注重“神圣性与在地性”。

3.1 间隔与停歇

多西认为印度传统建筑表现了时快时慢又偶尔停顿的生命运动,它不仅属于瞬间或永恒,更是一种与人亲密的体验。用建筑语言来说,有时是一系列不同间距、比例的并置走廊,有时是一些散落布置的庭院平台,有时也以结构或采光来表现视觉障碍。同样,在印度传统建筑中每个单独的场所都可被视为一次独特的体验,人们通过经历与时空的积极对话而获得改变。在这样的建筑群中存在着一种自发的模式:有着特殊功能性的规范化活动最终都会被大量无明显功能性且无关紧要的区域所包围。即使实体空间依旧不变,人们对于时空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

为了改变现代结构严谨、细致规划的机械式建筑空间,多西使用的方法是找到一个停顿或是间隔。这种间隙被他称为“开放式结局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就是那些未被明确定义而随意叠加的空间,比如角落、走廊或不规则的庭院。这些空间具有永恒的实验性价值,让人可自由发挥。

在多西设计的学院类建筑中,充分引入了这些被无视的元素,它们的作用是打破时间的循环,让人在空间中可以获得短暂的停歇。例如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未定义的开放和半开放式建筑连接表示着时间的流失,这座充满不确定性的建筑为校园带来了灵活性和新鲜维度。楼内主通道可以在封闭及半开放式的藤架结构内随着光影、空间和规模的变化而同步进行微调。这样也可以鼓励学者们在闲暇时驻足,重新思考已存在的和崭新的交流模式[2]。

3.2 神圣性与在地性

从小同家人参加各种活动和仪式的经历让多西对举行仪式的表达、规模和地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活动反映出神圣性,加深了人和宇宙的联系。这些寻常场所的在地时间转变为宇宙时间,场所的外在性被消除,灵魂和信仰的结合使仪式更富有神话感。而正是印度的群居生活帮助人们了解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并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改变了对生命的认知——“死后转生”给人带来希望。这是一个从构建到解构的无限循环,过去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在另一个时间、地点以另一种形式出现[2]。正是从小受到宗教的熏陶,多西在随后的创造生涯中都将神性注入自己的建筑,将生活和信仰融为一体。

同时多西的作品也十分注重“在地性”,他的设计尊重建筑物本身与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文化、风土等地域特性的依附关系。为了对抗印度炎热的气候,柯布西耶使用的对策偏向于“符号化”,例如“遮阳板”“伞状大屋顶”等,更多的是通过外在形象来实现,容易打上个人的印记。而多西的手法更加多变且结合实际,例如印度语言文学院的半地下空间,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成角度倾斜的采光天窗(图8)。为了模拟印度的群居生活,多西大量地运用“户外覆盖的街道”,这也是在康构想上的升华。

结语

上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梳理了多西学院类建筑设计手法中对印度文化各要素的理解与运用,可以看到多西着眼于本土,在对西方现代主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合印度文化的精髓,达到东西方平衡之道,使创作具有“印度灵感”。而我们借鉴与学习他的作品时,也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最终达到重释我们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发掘传统文化在现有条件下所蕴含的价值。正如多西所说:“我是在印度之外受教育的。尽管我从学于名师,我仍然是在自身之外取得教育。这就是为什么我力图成为土地的儿子,回到祖国。体验着像蛇一样的脱皮,一次又一次的再生”[3]。

资料来源:

图1~6,8:James Steele.The Complete Architecture of Balkrishna Doshi.1997,16;

图7:Curtis,William J. R.,Balikrishna Doshi: An Architecture for India,Rizzoli,New York,1988。

注释

① 浦那,位于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为该邦的文化首都和第二大城市。

②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法国建筑师。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机器美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法国的朗香教堂(1950—1953)、萨伏伊别墅(1928—1930)、马赛公寓等。

③ 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1974),美国建筑师。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代表作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索克大学研究所、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等。

④ 张开的手,又称“开掌纪念碑”,是昌迪加尔首府建筑群中的一座结构体,高26m,金属部分高达14m。

⑤ 撒丹别墅,位于印度艾哈默德巴德古杰拉特,由柯布西耶设计,于1951年建成。

⑥ 原文:"outdoor rooms are not as clearly defined as they are in the Ahmedabad essay; each of the open spaces is full of seemingly random pavilions to be usedas teaching spaces...according to Doshi,to provide innumerable vistas or focal points for generating a dialogue with oneself。

⑦ 原文:"a realm of spaces which may be connected by ways of walking and the walking is a protected kind of walking [which] you consider as high spaces together with low spaces and various spaces where people can sort of find the place where they can do what they want to do"。

⑧ 原文:Fashion design demands continuous innovation. For this changing environment, highly visible display and show areas are essential Fashion shows are indeed theatrical acts with an emphasis on dramatic effect...This implies a series of internal courtyards and terraces at various heights。

⑨ 贡德为一种印度古代吠陀图案,演化在建筑上为一种由四周向中心下沉的台阶形式,中心常常为水池。

⑩ 耆那教,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该教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同时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

⑪ 古吉拉特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

⑫ 阶梯井,是印度独特的建筑遗迹,通常很狭长,深达五层楼以上,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为了歌颂水源的神圣性而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取水过程。

猜你喜欢
巴德印度学院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小象柚子长大了
海盗学院(12)
最负责的友情
海盗学院(7)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西行学院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