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明生
了解发展历程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与基础。竞技心理作为运动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员训练与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对经济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使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把握以往竞技心理学的发展史,更可以在认知过去的同时,更敏锐而精准地预判未来竞技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大门被敲响的标志,也是广大学者开始关注心理研究的起点。随着心理学研究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的方向越来越细化,研究的角度越来越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心理学研究家格里菲斯于1925年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从此这位运动学心理之父便为世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心理学大门——运动心理学。而随着1965年以“运动员的心理准备;运动心理疗法的价值;运动动机;运动活动与个性”为主题的第一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在罗马的召开,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便进入了“当代运动心理学”阶段。从上述重要时间阶段来看,可以得知,运动心理学、竞技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确实是在国外兴起的,更是在西方先进国家中不断壮大的。而直到1980年以来,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才开始逐年增长,这一点通过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查阅是可以得知的。
表1 以“竞技心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数据结果为
表2 以“运动心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数据结果为
关于“竞技心理学”国内相关研究的时间节点之所以以1980年为分水岭,这与1979年,中国心理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以及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挂牌成立是分不开的。
从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诞生,世界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的诞生,第一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的召开再到中国心理学学会下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以及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挂牌成立。作为运动心理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竞技心理学确实呈现出“外来种子,中国发芽”的态势!
但从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汇总情况来看,对于竞技心理的热点研究分析来看,这颗“外来种子”,在中国大地上,并未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是在制度与创新并举的基础上,焕发出了属于中国特色的新的活力,而这便是竞技心理学在国内“由内而外,快速成长”的真实写照。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汇总的基础上,我们发现1980年以来,我国竞技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人格”“心理竞技”“认知心理”“情绪”“心理选材”“心理测评方法”“社会心理”等维度展开的。在对相关热点词进行统计中发现,排名前50的热点词分别为:焦虑、情绪、自我、激励、赛前心理、决策、认知心理、心理暗示、心理状态、应激、心理测评软件、感知觉、动机、凝聚力、暴力、心理特征、人格、智力、心理疲劳、心理健康、心理量表、心理机能、气质、归因、表象训练、迁移、心理选材、主场优势、领导、内隐、反馈、社会咨询、社会促进与支持、专项心理、攻击、流畅状态、模拟训练、运动员心境、心理定向、自信、唤醒、心理放松、个性心理、心理耗竭、情感、记忆、目标设置、意志力、元认知、心理适应。上述热词统计摘自由刘建秀等人发表的论文《1980年以来我国竞技心理研究热点的计量学述评》(2015)。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围绕上述典型热词,对学者们的研究观点、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应的整理:
焦虑与情绪:这两个词之所以成为竞技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是由于运动员在大赛高压状态下发挥失常失准的现象一直是大型运动竞技比赛中屡见不鲜的,更有与之相对应的英文词语Choking相对应。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运动员在大赛之前将个体将集体任务知觉与个体相关时,更容易出现赛场失常失准,即Choking的现象。
运动决策:运动角色是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认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高水平运动员在蛮对高难度运动项目、运动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四肢发达,头脑聪慧的特征,便是其与运动决策与运动思维的体现。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比赛中,运动角色、运动思维这些“软件”才是决定其运动竞技效果的关键。
心理疲劳:由于体育运动,无论是日常训练抑或是赛场竞技,运动员所完成的任务、面对的挑战都是单调而又明确的,这种长期机械性的反复训练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特殊而严重的影响,这种远远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就导致了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在所难免。为此在竞技心理研究中对运动员心理、生理、短期、长期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也是构成竞技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从1980年,我国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了相关研究之中,这为我们了解运动员职业特性、心理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在对运动员心理了解的同时,对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2013年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的举办,更是为我国竞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这次以“和谐生活,追求卓越”为主题的盛会,分别围绕“竞技运动”“大众锻炼”“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展开了运动心理学的相关探讨,在共同探讨运动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的过程中,中国竞技心理学的革新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以2013年为节点,搜索2013-2019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自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以来,国内关于竞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呈现出“革新发展,开枝散叶”的态势。所谓“革新发展”是指在国内竞技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研究与我国基本国情、我国运动员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的联系更为紧密。所谓“开枝散叶”是指竞技心理学作为运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与新生事物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细化研究的倾向也越来越凸显。
如在新时期的竞技心理学研究更倾向从具体运动项目入手,展开分析探讨,如韩东海《浅谈心理训练对提高射击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性》(2013),成章、阳向斌、彭学军《蹼泳赛前最佳竞技状态心理特征的研究》(2013),雷军蓉《我国高桩舞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其评价研究》(2013),张君孝、张灵燕、屈小亮《竞技篮球比赛中干扰运动员心理变化因素分析研究》(2015),范旭东、李霞《不同强度心理压力下的适应性训练对高尔夫球手竞技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2016),濮约锋《散打竞技项目专项心理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2017),姚建琴《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研究》(2018)等等,上述列举竞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与“射击”“蹼泳”“高桩舞狮”“篮球”“高尔夫球”“散打”“女子举重”等具体运动馆项目紧密相连,同时还涉及一些中国传统运动项目。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些年来我国竞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本土化倾向凸显、细化研究的趋势也明显加强。而随着2018年雅加达第18届亚运会将电子竞技纳入表演项目以后,我们不难想象,在竞技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下,从电子竞技角度入手的竞技心理学相关研究也指日可待,甚至可以成为今后我国竞技心理学开枝散叶、不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从1865年第一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的召开,现代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154个年头,在这个154年的风风雨雨中,我国竞技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外来种子,中国发芽”“由内而外,快速成长”“革新发展,开枝散叶”三个关键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与突破,都是一代又一代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不断探索、不断付出得来的。在理清竞技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相信未来竞技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定会继续朝着创新、独立、突破、发展的方向开枝散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