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明法
我国每年约四千名专业运动员退役,近40%的退役运动员得不到妥善安置。较多专业运动员文化学习不够系统,职业技能缺乏,存在不同程度的伤病或肌体劳损,在训期间大多封闭训练与社会交往较少,对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形势不够了解,主观期望较高对自身缺乏清晰的定位,社会支持不够全面等种种原因导致退役后职业转换困难,对于许多专业运动员来讲退役后就直接面临着失业。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工作的意见》(体人字[2007]151号),首次提出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并提出职业转换过渡期内的主要任务。2010年,国务院转发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表明国家非常重视专业运动员职业转换问题,完善运动员退役保障体系,构建专业运动员职业转换支持体系,优化运动员退役再就业安置措施,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职业转换环境及政策保障。
图一 2007-2017年职业转型培训班举办数量与培训人数情况
截止2017年全国总计举办了108期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班,累计培训时长3000余天,累计为5076余位运动员进行了职业转型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综合素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指导员培训、就业创业培训、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等等。其中,“十一五”期间共举办了30期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班,为1562名运动员进行了职业转型培训;“十二五”期间,累计举办了48期职业转型培训班,为2539名运动员进行了培训。自2007年至今开展了30多个职业转型项目培训,包含职业技能类项目、体育职业资格辅导类、综合素质类、就业创业指导类、行政文秘营销英语、体育场馆管理员类、执教能力类等。
职业转换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承前启后的阶段,为客观全面研究运动员职业转换对在役运动员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4份。通过了解在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退役准备、社会支持等状况,分析运动员职业转换中的问题,为运动员职业转换提供帮助。
文化学习方面,运动员在训期间训练和比赛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49.3%的运动员学习状态不理想,训练之余靠自学甚至只训练不学习。部分运动员只关注运动成绩不重视文化学习,学习意识淡薄。训练队很少设置或者没有设置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利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解决学训矛盾。
对退役意愿的调查显示,没有退役想法的占53.4%;有退役想法占46.6%,两者相差6.8个百分点。23.5%的在役运动员退役准备较少,35.4%的在役运动员没有准备。对运动员退役后的规划准备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38.338,p<0.01,应拒绝检验的零假设,即有退役想法的在役运动员对退役后的规划和准备程度更加充分。对退役后从事职业的调查显示30.9%的运动员希望从事体育相关工作。较多专业运动员从事非体育相关的职业,选择自主择业、创业。
对运动员参保种类调查显示,67.3%运动员仅加入“基本医疗保险”,运动员伤残保险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险保障不足影响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72.8%的运动员退役后最希望得到政府部门、运动队或俱乐部、教练或家人朋友的帮助。57.8%的运动员对职业转换保障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运动员无法及时获得职业转换帮扶信息,无法有效利用保障政策完成职业转换,不利于完成职业转换。
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保障政策较少,运动员伤残保险覆盖面不够广,保险种类形式单一,社会和商业保险缺乏参与。运动员对职业转换的保障政策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说明宣传力度还不够。运动员退役后选择的帮扶组织较少,社会支持方式单一,社会团体组织参与度较低。
运动员转型培训缺乏长效的辅导培训机制,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缺乏。培训的时间较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在课程设置上较少考虑运动员个体差异、文化素质水平,运动项目差异和退役运动员自身需求;部分职业转换培训参与门槛较高,许多专业运动员没有机会参加。
部分运动员学习意识淡薄,大部分训练队没有设置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运动员对退役后规划准备较少,较难定位社会地位,对职业转换存在“恐慌心理”持续社会化困难。
职业技能培训与辅导是促进运动员职业转换的有效途径。职业转换培训应该充分考虑职业需求、运动员文化基础及择业意向三方面因素。体育部门要联合社会各培训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为运动员提供职业转换培训支持。还需强化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加快推进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统一目标优化管理体制,强化运动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协会共同投入,多方合作体系。
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体系,完善一站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和“一对一”式的创业帮扶模式,建立长效的跟进体制。在政策和费用上为退役运动员给予支持和减免。依据全民健身实施纲要,把职业转换和保障工作与社区相结合,发展社区体育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