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逻辑理路

2021-04-15 03:44宋甜甜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

宋甜甜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当前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前进道路上,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进而持续发挥其政治优势等,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从立场、主体和目标三重维度把握党的领导百年辉煌的逻辑理路,对于我们党领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价值逻辑:党的领导的政治底色

任一政党均具有特定的政治立场而标注着党的领导的政治底色。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形成的重要逻辑线索,这一线索内在设定了党的领导的基本要义,进而以其为内部依据推动党的领导的现实布展。

(一)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

党的生成的历史逻辑是揭示党的领导正当性的重要前提。党的领导的实现在生成层面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党的建立及其领导的实现提供了社会根源。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样态亟待革新。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蓬勃生长并试图求存,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国外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竞相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寻求利益代言人,等等,人民利益的实现具有深重的空想色彩,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迫切呼唤新生政党的产生。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赋予了自身领导的独特优势。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势力终因自身固有的局限性而无法完成历史任务。恰于此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确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2]817,进而以其为理论武器锻造了最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和人民性的中国共产党,使近代中国由“危亡”走向“求存”之道。三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赋予了自身领导以正义理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外生型政党在价值立场上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明确提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2]1059,而党的十九大所通过的最新修订的《党章》所述与此一致,凸显了百年来党的领导一以贯之的正义追求。

(二)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

坚持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必然,它昭示着党的领导的政治属性和立场。就党的价值理念而言,明确党的领导地位是保障国家政治生活秩序发展进而践行党的初心的政治保障。

其一,科学定位党的领导的政治地位。基于人民立场的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性地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及其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的唯一关键”[3]55,主张以物质利益原则激发人民的政治觉悟来保障党的领导的社会基础,使我们党获取了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支撑,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其二,切实保障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经济的恢复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步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推进了党的领导思想的发展。一是高度重视和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邓小平强调,党的领导是最高政治力量,要在民心所向中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增强党的领导权威。二是科学阐释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方法。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尝试,必须通过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纪律等,切实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三是从制度层面提升党的领导水平。针对党内权力高度集中问题,邓小平提出以制度建设保障“党政分开”,促进党的科学领导。

其三,深入阐释党的领导的价值实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国际政治形势的严峻挑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4]11,高度肯定了党的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并为巩固这一优势大力凝聚党内外思想共识、推动党的自我价值认知由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党的领导的现实布展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不断总结领导经验、提升自身领导水平,赋予了党的领导以具体的现实规定。从领导范围看,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全面领导彰显了党的领导高度的政治权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在范围上划定了党的领导的横向边界。然而,深入把握党的政治权威却不止于“象”的描述,而是应当深入其内在“意”,由此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从领导方向看,党的领导是方向性的宏观领导,全面领导并不意味着包揽一切。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反对党内党政不分现象,周恩来更是强调党的领导并非微观层面的事务性干涉,由此科学区分了“党领导一切”与“党管一切”的实践分野,划定了党的领导的纵向之底。

在明确了党的领导方向后,党的领导之“法”应势而生。纵观党的历史演变,党的领导更侧重于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的基本前提。如在革命斗争时期,针对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群众基础,我们党通过思想建党来保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并使其成为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延续至今。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自毛泽东提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权威,此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在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能力中加强了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是党的领导的载体和依托。党的领导是现实的政治活动,须借以组织系统、组织纪律和组织制度等来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指导下,党的领导逐步建构起完善的组织体系,为领导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由此,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共同构成了党的领导的基础方法体系,关涉着党的领导的全过程和每一环节。在党的长期领导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党“领导什么”“向何处领导”与“如何领导”的系统理论体系,彰显了党的领导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二、理论逻辑:党的领导的主体指向

在党的领导的价值体系中,对人民价值主体的把握是理解党的领导理论意涵的题中之义,对于党的领导实践的展开具有指航标意义。

(一)领导与执政的统一:党的领导的价值客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具有明确的自我价值定位,“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5]217-218。近代以来,党的领导依据“打江山坐江山”解决了“凭什么执政”的历史之问,取得了领导的历史合法性。具而言之,从价值来源看,党的领导是非强制性的政治活动,它以人民意志为价值动机促进国家政治活动的总体统筹、全面安排和贯彻落实,使人民自觉、自愿地跟随党前进,实现了党的领导价值客体地位的实践认证。

然而,随着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巩固和领导权威的提升,党的领导手段在政治实践中存在着强制性转化的可能。为此,必须通过执政党来完善、巩固我们党作为领导党的政治地位的稳固。具体来说,党的执政一改党的领导以人民主体意愿授予权力的柔性方式,通过法定程序的许可获得执政权,并将权力的行使严格限制于法律许可范围内,真正践行“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的“人民至上”观。因此,党的执政与党的领导并非是彼此割裂的二元关系,而是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和统一性。据此可认为,党的执政是党的领导的深化和完善,其在价值主体的进一步认证中更为凸显了党的领导的价值客体地位及职能。就党的领导的政治职能,邓小平曾指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5]217,进而发挥党的领导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引领。对此,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的领导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政治保障,而巩固这一政治保障无疑建立在党的领导力提升的基础上。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从严治党发力,指出党的领导力提升重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清醒的政治认知深化人民主体的价值自觉。

(二)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民价值主体定位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6]210党作为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手段,高度肯定人民主体的目的价值。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成为个体生活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完整存在者。

一是以意识觉醒激发人民主体的自我确认。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统治化身为“具有”生命的“拜物教”操控着人,使人降低为“物”的手段任由其支配。近代中国民本思想虽在一定意义上已具备进步色彩,但作为“君主主义者”旨在通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7]181达到“为君说法”的目的。直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人民主体”首次在历史上得以正名,它公开主张人民是唯一价值目的,坚决反对“那些公开说什么工人太缺少教育,不能自己解放自己,因而应当由仁爱的大小资产者从上面来解放的人们一道走”[8]189-190的资产阶级论调,力促人民的觉醒。中国共产党以其为精神武器“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9]619并“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10]154,以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人民创造潜能。

二是以生产实践确证人民主体的价值手段。如果缺乏价值手段的前提铺垫,人民主体的价值目的难以实现。区别于资本逻辑下劳动与价值的二元悖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成为生产主体与价值主体的共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强调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从价值手段的前提出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三是以价值共享保障人民主体的本质依归。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的有效融合,使“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11]196,人作为兼具“自为的存在”和“为他的存在”的整体共享社会财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社会经济体制、社会分配制度、就业服务体系等,为巩固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党群价值关系厘定

在党的领导的话语体系中,党和人民依据自身的政治定位构成了主客体统一的价值关系范畴,实现了党的领导的客体工具价值与人民价值目的的逻辑归合。深入把握其内在演进须从认知层面切入。

一是增进党群关系认知。思想主导实践,党群融合的前提在于党群关系的明晰。列宁曾指出,党的领导“完全是靠不加限制地、最广泛地、最有力地吸引全体群众参加政权来维护的”[12]378-379。因此,党的领导的政治目标必须是公开的、面向全体人民的,以其普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来获取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党群关系认知,通过树立政党的模范榜样教育群众自觉跟随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人民与江山的辩证关系,实质是开展和加强党员干部对党群关系的认知教育,为党群实践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密切党群关系。列宁指出,党的领导“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13]123,对党群关系的疏离程度及实践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对其进行了“中国化”解读,指出党的领导要适应群众水平,就应力避“尾巴主义错误”和“命令主义错误”,力戒领导意识偏离群众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准确判断人民情绪、人民需要,并率先垂范深入群众以回应人民要求和人民期待,增进党群关系。

三是保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实践的统一。列宁指出,党的领导“绝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14]88,须知引导“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15]72。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党的领导要“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5]217。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绝不是依靠政党力量就能完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便在于通过赋权于民来帮助人民参与社会实践并共享社会财富,而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更是对这一理念的坚持和强化,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领导主客体的有效结合。

三、实践逻辑:党的领导的目标引领

政治目标是党的价值理想的现实载体,昭示着党的价值追求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推动着党的领导实践的逻辑展开。

(一)远观: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崇高指引

价值理想是衡量党的领导立场的重要标尺,是政党政治实践展开的方向指引。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理想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便在《共产党宣言》中确立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价值旨趣,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提供了道路指引。

在“主义”和“道路”的双重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在党的一大上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和崇高使命,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永远不忽视伟大目标的策略”[16]324,推动中国社会图景的有序变迁和社会生活的质的提升。具言之,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最近目的”和“运动的未来”方向一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持续推进“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话语转换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社会实践场景的跃迁。正是在“最近目标”和“最终目标”的互动趋近中,人民生活实现了“生存独立——生活小康——共享发展”的阶段性递升和现实性超越。然而,基本需要的满足总是伴随着“更高”目标的产生,新时代党的领导“一时一刻也不忘记,这些阶段只不过是达到首要的伟大目标的阶梯”[16]324,这一基本政治原则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述为三个“没有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体现了党对共产主义崇高目标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坚守,继续领导人民走向更为富强的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中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演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步实现。但须承认,在社会生产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价值引领功能仅在宏观方向指引和基本价值原则层面发挥作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地看,一是由“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领导主体的价值觉醒。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围绕如何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领导制定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苏联模式的局限性的不断暴露,毛泽东果断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独立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张标志着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认识觉醒。

二是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领导实践的伟大开创。针对低效的社会生产,邓小平创造性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求富”本质,进而引领并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党的领导目标。在目标实践层面,邓小平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科学把握党的领导手段与目标的辩证关系,强调“计划”和“市场”均是服务于人民小康生活的经济手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探索坚定党的领导的正确道路。

三是由“奔向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领导自觉的高度提升。“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以衡量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随着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五大适时地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此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党的领导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样态的革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小康”的历史性生成,不仅体现了党的领导的非凡定力,更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

(三)近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奋进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实课题,内蕴着党对道路、方向、路径三重问题的把握。

其一,道路选择的超越与建构。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既有力驳斥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窠臼与唯一性,又超越了苏联现代化的内在弊病,形成了以“中国特色”“中国方案”等为内在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凸显了新时代党的领导的超越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主题仍是内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合理构成,其在价值目标上的积极构筑与展望吸收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因素,实现了自身体系的时代建构与完善。

其二,方向指引的守正与赓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成就已然呈证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坚守。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首先要明确党的领导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17]80。同时,守正意味着开创。党的领导的价值实践绝非西方人本主义的抽象性叙事展开,而是更高价值目标的赓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分别进行了统筹,无论是从目标安排还是发展着力点等来看,均体现了党的领导对既有价值方向和政治目标的坚守与展望。

其三,领导能力的巩固与提升。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8]195党的领导力的提升更是如此,具有特定的逻辑进路。首先,理论学习是前提。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强本固基,为坚定党的领导政治定力奠定理性前提。其次,实践养成是关键。政治实践是政治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为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增强政治能力的历练,促进党领导全局能力的提升。最后,自我净化是根本。党的长期领导是自身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加强党的自我净化既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所在,也是创新党的领导实践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坚定地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全方位的自我净化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