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发表有关立德树人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意义与要求[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要加快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新要求[3]。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把“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党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向前进的新成果。本文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校“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的内涵、构建依据和实现路径进行探索,以期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全育人”的立足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现了习近平有关教育重要论述的历史和现实相沟通、国际和国内相联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维特点,不仅蕴含着教育科学的系统思维和哲学方法,也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实践价值。“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是基于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求相适应的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新境界的外延概念与科学机制,包括“多位”“互动”“协同”三个层面,体现了“三全育人”系统的特征。它是一种相对较稳定的高校内部组织间、组织与群体间、群体与个体之间沟通能力提升模式,组织成员通过系统自身功能(如自增殖性、动态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获取、释放、整合自身的组织资源,来提升组织机制要素的效能[4]。构成协同能力的各个要素在主体(组织、群体、个体)的“三全育人”活动中发挥不同的功效,并整合成一个机制整体效能,即系统放大效应。“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适应过程,具有一般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环境的不断演化过程中,通过长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灌输性和启发性、建设性和批判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转换,形成机制提升能力的螺旋状发展过程,并呈现出教育内容一脉相承的承继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的创新。
“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改革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参照,是一种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创新学校管理、服务教学方式,实现育人效能优化提升的新模式。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信息、融媒体、网络平台、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等。事实上,这些要素总是伴随着“三全育人”的发展而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虽然时代的发展要求各要素与时俱进地发展,但受不可控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各要素发展的幅度是不平衡的,会出现教育的短板弱项、“盲点”和“茫点”,即使再优化的初始分析也不可能设定未来出现的各种困难,也难以提出全过程的现成答案和方法。系统各要素只有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功效,构成一个结构合理、运作有序的整体系统,才能实现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之和,反之亦然。“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就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按合理结构的方式构建的以“三全育人”组成要素为主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有机体。
近年来,国内外的环境在变化中更加复杂,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高校教育改革,所面临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也更加艰巨。“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科学地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教育培养目的、途径作出新的定位,为构建“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指明了方向。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对“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认识上滞后、执行上弱化、实践上“缺位”,使得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与“三全育人”的裂痕不断加大,无法解决教育方式在实现“三全育人”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育人环境发生的变化与“三全育人”引领模式的改革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与“三全育人”协同功能的要求之间的关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平台需求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构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实践体系,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教育组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舆论,为全社会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也应看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时代,从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明要求来看,互联网世界还存在网络谣言、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与党的立德树人要求的差距依然较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够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协力构筑网络绿色屏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不允许社会化网络空间存在内容上的矛盾和价值评价上的冲突,要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批驳敌对势力鼓吹的各种思想观点,着力强信心、凝民心、聚同心。家庭、学校、网络空间、社会组织等应协力强化青少年对我国政治目标的认同、接受和内化,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三全育人”作为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组成部分,要求高校健全和完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体制机制的衔接与制度安排,鲜明体现新时代、新理念的目标导向、政治导向、人才导向、问题导向的根本立场,提高“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的协同性和同一性。
“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创新学校管理、服务教学方式,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依托学习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供管理、教学、教师、学生的在线平台数据查询,实现“三全育人”的数据共享交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融媒体为思想文化教育传播注入新活力、新体验,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自组织和自我调节学习为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正在快速形成,“思政微博”“思政微信”让学校管理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学生实现了“指尖上的对话”。通过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讯、导览、文创、展览等多种教育资源与服务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提高成为现实,改变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局限和不便,实现了育人与育才、教与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多方教育目标的精确匹配,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和接受度。
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离不开家庭和伙伴群体,且受学校、社区、大众传媒、政府等因素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其在所有教育要素中分量最重,而政府和学校的政治社会化往往与家庭的导向不同。家长的政治行为对他们的影响会延续很久,家庭塑造了个体的心理特征[5]。家庭和伙伴群体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课堂,与学校、社区、政府相比,其未形成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清晰的政治价值导向,所传播的社会价值观念未必会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而学校、社区、政府则具有政治组织的严密性、纪律性,所传播的内容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大众传媒在筑牢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系统思维来考察“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整合教育资源特点,既是由“三全育人”的系统性赋予的,又是由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和功能的系统性决定的。从概念层面上看,“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是以育人为对象的创新活动,其协同领域包括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教育对象、教育保障、教育机制和教学秩序等在内的有机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密切关联并相互作用,呈现同一性和统一性的交织[6]。从过程层面上看,“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既是由“旧”至“新”,又体现从“无”到“有”,在传统的“旧”向新时代的“新”转变过程中,“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必然是一个革故鼎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其运行的路径首先是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调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技术、机制路径,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其次,用“新”措施和“新”路径整合已有的教育与管理资源,使“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不断趋于最优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立德树人之目标。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不断扩大视域、增加内容、创新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要求,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社会育人的活动中来,在调节青少年教育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利益和矛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规范政治行为、协调社会关系、扩大政治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教育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开发实践方式,弥补国家政权组织政治教育资源的“缺位”,激发教育活力,丰富教育内容;二是激发人们参与社会育人的积极性,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灌输”方式,丰富教育方式和内容;三是及时解决大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疏导人们思想和心理的困惑,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高校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系统要素。高校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备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实践经验。在新形势下,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促进“三全育人”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教育成果的共建共享、优化协同教育机制,是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选择。
党的领导、教育管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保障、教育机制等都是构成“三全育人”系统中“多位”的组成部分。“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形成过程是高校系统“多位”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位移与重构的过程,也是提高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
多位层面的“三全育人”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息图景。从时间维度上看,“三全育人”是时代性与历史承继性的必然结果;从空间维度上看,立足世界看中国,立足中国看教育,立足教育看育人,把“三全育人”置于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征程的背景来审视,通过创新“三全育人”机制,发现、开发、挖掘、调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构建多位互动协同的驱动机制。在这一驱动机制的构建中,既要体现高校“三全育人”多位的子系统与高校教育母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又要把握好高校立德树人子系统与“三全育人”各部门系统之间的互动关联性;既要体现内容层面的“三全育人”各子系统的整体性提升,又要展示操作层面践行“三全育人”的扩展视域、增容手段等现代化的学校建设、教研管理、实践平台、文化建设等方法的整体性提升。“三全育人”作为创造预设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重大任务,隐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诉求,以及青年一代成为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人生发展诉求。多位互动协同的本质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下,在学校党委主导、多方参与、重心下移、优势互补基础上,发挥“三全育人”机制的整合功能,在育人主体、育人客体、育人中介、育人环境的多位互动协同中,确立行政体制与教学秩序、“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关系,以克服“三全育人”实践中存在的专业技能提升与个体全面发展相对立、专业课程发展与理想信仰相脱离和行政、科研、后勤的育人功能不健全等问题。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在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中,把“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的实践引向纵深发展,突出新时代发展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领作用,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秩序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发展环境构成威胁,国际治理体系陷入危机;我国处于更加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传统的安全威胁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外的敌对势力进行各种渗透,利用网络宣传鼓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颠倒黑白、蛊惑人心,诋毁和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三全育人”必须更加重视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价值牢牢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空间的阵地,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全育人”位互动协同机制也存在与社会宏观环境共同变迁的多因多果的动态关系。外部环境与高校内部机制多系统、多要素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其每一系统都体现在既定的边界和特定的时代环境中,不间断地进行着物质与精神、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并在这种交流、碰撞中互为因果、互为制约、共生发展,表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创新性和一体化的特征[7]。“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可以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环境进行持续不断的输入输出的交互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来推动教育工作的变革和创新。其结构合理,各系统的物质、精神、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适当而有效,那么系统的整体变迁就会通过互动优化而形成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三全育人”机制的系统优化的结果,在于凸显了传统教育模式以外的那些过去常被忽略或被漠视的“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全员队伍”“融媒体文化”“心理教育疏导”等文化与机制的“软要素”,从而形成“三全育人”多重要素嵌入的新型机制。虽然作为“三全育人”系统,有排除外部环境干扰的“稳定机制”,即对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防止核心价值观认知失调能力,但社会环境能对受教育者大脑无意识过程和专门的认知模块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8]。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环境效应对人们行为选择及变化产生影响,良好的“三全育人”氛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和合力,不良的教育环境则会弱化“三全育人”的效能。构建“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可以防止和克服因外部复杂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各种教育困境,借助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实现稳定的长效机制。
“三全育人”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中介、教育环境等要素,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含“技术”要素又包含“制度”要素,“工具”“技术”“制度”要素虽然不能直接表达情感,但可以发挥接受或抵制、推进或迟滞等隐性力量的作用。旧的思维模式偏重于教育中的“硬要素”,如“技术”“物”的要素,却忽视“人格”“制度”“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而导致教育的低效化。“三全育人”系统具有互动协同功能,即通过统一认识,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导向,规范集体的行动,教育组织者、传播者不仅要认同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在组织角色承担者的人格中取得“内化”,从而确保教育组织者、教育主体、教育中介的信息传达能够被受教育者理解、认同和接受,而不是被扭曲[9]。
“三全育人”强调共建共治,要求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学校教育共同体,没有高校教育组织、专业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及教育主体、学生工作者、行政管理者、后勤保障者等的积极参与,完全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是不可能的。“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制机制变迁的过程,只有学校各方面的沟通与协同,才有可能实现“三全育人”过程和效果的同步最优化。“三全育人”协同的内容包括“三全育人”顶层设计与微观的具体实践规划之间的协同、“三全育人”与专业课及“课程思政”育人之间的协同、“三全育人”的“管制”与“协商”之间的协同、“三全育人”的“重行政管理”与“重教师与学生作用”之间的协同等。
协同性表现之一是贯彻立德树人与党建引领的协同。“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党建的中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大党建”“大思政”就是加强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力,党建工作能保障“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协同性表现之二是高校育人队伍整体性的协同。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关键要做到全员育人,而全员育人的关键是育人队伍建设。高校育人队伍构成不仅有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包括行政、后勤、资产、财务等辅助管理队伍。后勤保障等部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服务内容多,对学生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要强化包括后勤保障部门在内的学校资源配置部门的育人导向,发挥他们在立德树人中的促进作用。协同性表现之三是知识教育、能力素质培养和价值引领教育的协同性。学校的一切工作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立德树人功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专业基本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实务能力的提升,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改革与其他教学方式改革等对促进“三全育人”的作用,在立德中育才,在育才中树人,两者密切协同,才能共同完成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培育[10];在动力支持和教学政策保障上,着重发挥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改革积极性和自觉动力,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力、系统教育合力与个体自我教育力的互动融通。
组织机制的发展变化是渐进的,存在路径依赖性。滞后的教育机制依赖以往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并通过不断强化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教育模式、行为范式锁定成功路径,而面对复杂变化的新环境容易“固化”“僵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因此,为应对环境的挑战,教育组织和教育主体就必须突破原有机制的“刚性”“依赖性”,既要保持原有机制的稳定性,又要打破旧思维的束缚,在对旧机制、旧观念的扬弃中实现“三全育人”要素的再组合和新机制的重构,在这种创造转化中,获取符合“三全育人”要求新的教育行为模式。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视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而取得的创新成果。推进“三全育人”及其多位互动协同机制构建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学习机制的建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必须在学懂、弄通、用好、做实上下功夫,牢记使命、迎难而上,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11]。以构建“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为契机,深入总结和学习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运用到“三全育人”的实践中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要求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进行“全域覆盖、互为支撑、协同细化”,在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定位准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三全育人”组织、制度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常态化监督评估机制和责任体系。对旧教育方式路径依赖性会降低教育新模式创新和变革的动力,旧的教育模式忽视个体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忽略教育主体间育人理念与方式行为的协同、漠视教育包容性与多样性而阻碍共建共享系统的同步协同。因此,在践行“三全育人”、跨越传统路径依赖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组织、群体、个体的学习能力,通过教育、研究、观察和试验来获取或修正知识、技能、习惯、态度,来实现“三全育人”能力的提升机制转化的变革过程。一是学习目标协同,以习近平有关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论述为指导,加快补齐“三全育人”的短板,使“三全育人”为特点的中国教育更加鲜明,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学习方案协同,“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作为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学校要制定和出台加强“三全育人”的协同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展整体性部署,重视阶段性成果取得;三是学习重点协同,重点是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并在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督导体系等改革实践中,形成全员覆盖和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既是系统概念创新,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机制创新,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内容的有机构成和必然外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和探索立德树人教育规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构建“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阐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三全育人”机制中的同一性、协同性、创新性和学习性等,论证“多位互动协同”机制的合理性,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三全育人”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贴近实际、进入高校、走进课堂,转化为师生的积极行动,有助于增强贯彻落实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自觉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