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并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论断,指明它“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2]。这一转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发生了变化”[3]。深入研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动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体现,进而遵从这一转化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的新探索,关系到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根本上说来,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4]新时代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进而不断催生出人民日益广泛、丰富的需求,使人民对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表现出迫切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由生产力驱动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亦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和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突出问题。科学认识这一转化对人民需求层面和社会供给层面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飞跃,把握社会供给从注重量到质的提升,折射出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动力的新指示。
从人民需求方面来看,其一在于体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提升。新时代所倡导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注重精神层面,反映了人民需要的层次同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此时,人民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更加迫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提出的,人们首先应该保障其“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之后才可能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的精神需要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其二在于体现了从内涵到外延的扩展。新时代所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5],在内容上呈现出广泛化的发展势态。人民的需要是同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人民的生存权得到保障之后,发展权和幸福权就相应地被提上日程。因此,不仅仅要注重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相应的道德生活需要、政治生活需要也必然要受到关注。
从社会供给方面来看,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6]。要保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满足,那么,为满足这一需要的社会生产就必然要在质和量方面得以提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得到极大提高,从根本上改善了“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具体说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仍然不平衡”“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仍然不平衡”[7],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这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这一问题表明,当前社会生产不是量的积累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蛋糕”做大之后如何进行分配,如何实现由单纯重视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8],深入认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观察和探索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表明这样一种观点:需要是人们的本性,是人的“天然必然性”“内在的必然性”,“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9]。意在强调人的生命通过各种各样的需要得以存在和延续,且人的发展程度越高,他的需要越丰富多彩。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本身并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维持和发展,维持和发展人类自身的必要条件是需要的满足”[10],而社会供给的状况影响人民需要的满足。只有人们基本的自然属性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才会有新的、更高的社会属性的需要产生,正是在“需要满足—新的需要—需要满足”的螺旋上升中,社会得以发展进步。我国当前所处的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及社会供给状况的改善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因而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互动中,社会发展动力必然要进行变革,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习近平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11],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所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方位、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达成这一目标,党和国家对社会发展动力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我国持续发展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其转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的情况形势及挑战。这一转化深层影响和制约着当前社会发展动力的供需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内在要素的变化,同时奠定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在特定历史阶段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整体上说来,它影响我国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影响党中央治国理政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需要、社会供给以及需要和供给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因此,要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社会发展动力变革的影响,“必须从人们的需要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状况入手:一要看整个社会人们的需要状况;二要看整个社会的供给状况;三要看整个社会供给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12]。具体说来,从人民的需要来看,新时代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民对实现发展方式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方面的需要日益明显;从整个社会的供给状况来看,不断追求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率使得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成为主攻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表明当前社会供给的相对不足,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动能;从整个社会供给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来看,二者之间难以达到供需动态平衡。因之,社会发展动力的供需张力就体现为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动能转换的需要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新动能的缺乏。可以说,这既给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条件,又给它带来挑战和难度。因此,社会发展动力变革正是在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情况下提出的,以期能够为社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这一转化标志着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进入新阶段,预示着社会发展动力面临着新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都集中反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从国内形势来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3],习近平也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4]。从国家发展战略侧重点来看,新时代特别强调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主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映射了这种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为了更好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就必然要以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创新为核心,在不断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取得新突破。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正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局势,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格局随着中国的兴起进行了重新洗牌。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开始减弱,未来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下行。培育新动力对实现世界经济增速至关重要。因此,从国内外形势来看,积极推进社会发展动力变革对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问题极为必要,在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找寻新对策的基础上增添我国自身和世界整体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使人们在新的交往环境和关系中产生新的发展态势,“带来社会发展动力新要素、新形式和新效果”[15],在此基础上,社会发展动力变革得以提出。这有利于人们对社会发展动力新要素的认识,有利于激发新要素的效力、优化社会发展动力结构。有学者认为,“人类需要、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阶级斗争(革命)或改革”等基本要素之间发生多向、多维的交叉渗透关系,形成多层次的社会发展动力立体网络结构[16]。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除了对社会发展动力的供需矛盾产生影响之外,也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内在要素产生影响。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因素,在新时代要求“坚持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丰富人民多样化的需要;生产力作为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时代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随之生产力的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变化,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要素亦必然发生变化。同时,习近平在新时代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7]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其自身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进而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动力,进一步丰富了精神动力的内容。
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8]当前需要解决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倒逼社会发展动力变革,要求抓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契机,把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新时代社会发展动力变革,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条件下,为更好解决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迫切期待、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实现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着力点在于“实现社会生产力更高层次的增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改革完善上层建筑”[19]。反过来,社会发展动力变革的推进为进一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应对策略。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主体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强调,理解主体动力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民的需要,并进一步认识到人民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主体动力的变革着重在于对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把握。“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在这里,恩格斯所指出的“吃、喝、住、穿”以及“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代表人民的需要,前者是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后者则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精神需要、道德需要和政治需要等。同时也表明当人民自然属性的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更高级的社会属性的需要才能逐渐被认识和提及。在新时代,人民主体追求的是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要同时实现对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发展动力变革实质上正是通过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调整利益关系,进而解决需要所展示的“人—自然—社会”间的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物质、精神、道德、政治等需要,这就抓住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生产力作出概述,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21]。同时首次论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四者间的辩证关系,并进一步阐明这一矛盾运动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追求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不懈探索的重大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充分的、能够保障人民现实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2],那么可以说,持续地推动物质生产就可以为人民提供丰富的、不竭的物质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才能提供多样多维的政治、科学、艺术、道德等精神资源。而这些只有依靠强大的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发展动力变革最根本的就是要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不断提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政治等需要的资源。因此,新时代社会发展动力变革就应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奠定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以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人民内部矛盾取代了阶级间的矛盾。随之,改革,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的直接动力,它着重对当前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人民幸福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此基础上,如何平衡地进行分配、如何调整社会关系,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前者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称为生产关系;后者是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其他社会关系,一般称为上层建筑。而“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23]。这里,他们表明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历史进步的客观尺度,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现存的社会关系必然要发生变革以适应它的发展。随着新思想的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在变革社会关系时,不仅应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而且要重视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相关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可以说,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既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又涉及资源配置方式与企业管理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与社会分配方式等。因此,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才有利于人民在新的交往形式中平衡地进行调配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样,社会主要矛盾就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中得以更好解决。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奠定了社会发展动力变革的现实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它的深层次变革,且推进社会发展动力变革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新时代社会发展动力变革是整体性的、全方位的,主攻方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机理在于通过调整内在要素转换增长动力进而带来社会发展动力新要素、新形式和新效果的产生,最终达成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此外,在变革社会发展动力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重视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渴望,又要认识到人民的创造伟力,不断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动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