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探讨

2021-04-15 01:49:59张筱荣吴学琴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话语

张筱荣,吴学琴

(1.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MID等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开展交往的重要载体,向我们宣告了一个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移动网络时代背景下,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构起来的移动网络空间,不仅是技术和人才交流的新场域,更是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战场。移动网络空间独特的话语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话语交往方式,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引功能,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一、主体培育:形成多主体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队伍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和话语是密不可分的。话语是人们表达意识形态内容的载体,它通过能指和所指的不同结合,实现不同的意识形态意指[1]。意识形态要想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支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必须通过话语表达来实现。话语主体是话语的生产者、传播者、维护者,因而也是话语权的主导者。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网络话语主体队伍的培育,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话语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意义,重点培育以下三支网络话语主体队伍。

(一)加强理论培训,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干部队伍

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快速兴起给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过时,相反,我们更加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移动网络空间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移动网络空间的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网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从而引发了不同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产生了理想式微、道德滑坡、价值混乱、行为失范等各种乱象。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干部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2];“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3]。当前需要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干部队伍的理论培训,鼓励他们主动同网络媒体打交道,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够从理论上解决网民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做到以原创、深刻、独到的见解释放主流观点,在赢得网民关注和认同的同时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力。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甚至是宣扬错误思潮的情况,要严格执行《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通过严厉问责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推动更多人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二)把握网络舆论评论时机,培育一支善引舆势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在移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工作者主要是运用手机、平板电脑、MID等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因此其网络技术必须熟练,要适时恰当地把握网络舆论评论的时机,科学使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在移动网络空间将主流意识形态观点以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吸引网民的关注。根据移动网络空间发展现状,当前要着力培育一支能够“析舆情”“懂舆意”“引舆势”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开设一些贴近网民生活实际的品牌微博、微信公众号、智能APP等,有效开展移动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工作,消解各种负面能量。网络评论员队伍要定期接受党和政府组织的网络应用能力培训,“加强对社会舆情、治安动态、热点敏感问题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4]。在实际工作中,这支队伍要积极关注移动网络空间的发展变化,增强对信息的敏感性,避免“瞒、拖、拒、删”等消极处置手段,通过主动公开、及时沟通等方式防止一般舆情事件演化成意识形态事件。网络评论员队伍还要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特点,树立移动办公的理念,将各种移动智能终端作为自己的办公平台,不但要善于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来倾听网民呼声、回应网民诉求,更要善于运用移动智能终端来贴近网民,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状况。对于网民在移动网络空间反映出来的“小问题”“小抱怨”,要学会从网民的角度去感受、去体会,用更加开阔的思路去思考、去求解,从“小问题”中发现“大隐患”。通过解决各类“小问题”,最终实现大发展,收获“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实际效果。

(三)注重分类培养,打造一支专业权威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

2015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5]。做好“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就是要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的工作。“网络意见领袖”一般都有数量众多的粉丝,一个话题如果能够得到“网络意见领袖”的关注,就会带动众多粉丝的关注,而不少粉丝背后也有他们的粉丝,这就会出现裂变式的众多网民持续关注的情形,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鉴于此,当前还要注意培养一支专业权威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确保他们能够在移动网络空间发出专业的、权威的、有公信力的声音。在培养方式上,要改变过去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做法,走专业化发展之路,集中力量打造移动网络空间的意见主导者。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擅长的领域应该能契合网民的需要,能够解决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根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组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网络上人们参与程度较高的话题分别是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社会事件问题、自己与他人遇到的不合理事件以及国内社会民生问题[6]。因此,应分别针对这些不同领域分类培养不同专长的“网络意见领袖”,尤其要加大网民最为关注领域的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针对不同话题提出不同的引导策略。要注意提高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主要包括同粉丝间的互动、同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同其他“网络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同粉丝间的互动要求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在某个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专业性经验,能够在网上及时回答粉丝所提出的专业性问题,通过有效回答这些专业性问题在粉丝中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同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之间的互动要求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开阔自己的舆论视野,不能将其个人影响力仅仅局限于移动网络空间,对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起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注意,将其个人影响力拓展到整个舆论空间。此外,各专业型“网络意见领袖”相互之间也要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扩大共识和合作,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合力,从而对移动网络空间的舆论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方式转换:建构适应移动传播特点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

就话语方式来看,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常常习惯于使用说教式话语,通过各种话语控制技术来传播意识形态。这种方式由于缺少和受众之间的对话沟通,有时不易得到受众的接受和认同。而在移动网络空间中,各种各样的移动智能终端为增进传播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者及时转换话语方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7],让主流意识形态在与网民的互动交流中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丰富话语形式,讲好日常生活故事

“在依靠印刷技术取得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文字文化时代”[8],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印刷品中的语词、语句来表达和传播”[9],是以一种规范的书写形式来呈现的。执政党掌握的国家公共权力需要通过书写来行使,意识形态需要通过书写来传递。每个人不仅要学习意识形态,还要书写意识形态。结果,民众所有的意识形态活动都可能出现在规章制度、学习手册、教科书等之中,然后由政治精英和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评判。这种方式容易把意识形态传播看作纯粹书写性的活动,忽视了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淡化了对人的人文关怀。移动网络空间是一个信息即时传递、个体主体意识空前凸显的空间。在这个网络空间里,主流意识形态不能仅仅强调宏观方面的思想引导和社会调控作用,更要注意从微观方面确证人的主体地位,赋予人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终极关怀。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移动智能终端即时移动、功能强大的特点,从改变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过多关注书写形式入手,将语音、音乐、图像、视频等艺术形式引入主流意识形态,以多样性话语来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努力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故事来阐释主流意识形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10]。移动网络时代要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就必须用通俗的语言、多样的形式、鲜活的事例讲述深刻的道理,使马克思主义变得既可爱又可信[11]。近年来,移动网络空间出现的《要为人民做实事》《光明的故事》《朋友习近平》等系列微视频,受到众多网民的围观和点赞,就是运用移动网络技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益尝试,充分彰显了主流意识形态通俗化表达的魅力。

(二)正视个体差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理论作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必须经过个体认知参与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准则,成为现实行动的指南。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由于每个个体可能都会带着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所谓的“合法的偏见”(legitimate prejudices)来理解主流意识形态,因而不能保证所有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都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其思想观念、价值诉求必然会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偏见。“个人的偏见构成了他的存在的历史现实性”[12],并必然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的偏见是“合法的”,是所有的认识和理解活动无法避免的,通过这种偏见才能认识和理解理论,并构成理解和认识上的多样性与无限性。受“合法的偏见”影响,个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读的语言也必然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化色彩。移动网络空间中,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的话语建构方式。每个网民都可以通过各种移动智能终端从网络上获得各类信息,过去那种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差异已经大大缩小。同时,移动网络空间是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对信息作出自己的解读并与他人分享,这些个性化解读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为此,移动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应正视这些差异,从差异中寻找共同点,“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

(三)集聚技术优势,注意研究热点难点问题

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行政命令和理论灌输是其运用的常见方式,但这种方式的信息承载量小,更新速度慢,传播范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而在移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移动互联网融文字、语音、音乐、图像、视频为一体,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解读主流意识形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深邃的思想通俗化,从而在人们精神深处产生强烈共鸣。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通过移动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有机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预测网民需求的变化趋势,实现前瞻性的话语转化。因此,当前,一方面,要注意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15]。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把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成果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推动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提质升级。另一方面,要注意研究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话语的逻辑圆融性、价值相容性、功能互撑性和现实通约性等。应加强信息服务企业、通信企业、移动智能终端厂商、基础软硬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类网络服务,积极抢占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制高点。

三、内容优化:生产网民喜闻乐见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

需要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6]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意识形态时往往习惯于使用政治文件式话语,并形成了一种凸显唯理性、预设性、规范性和控制性的程序化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由于同人们的现实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受众是否愿意接受的问题。而在移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现实关照性,系统分析网民的个性化需求,将政治文件式话语转化为生活化、平民化的话语,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资源加工成适应移动网络空间特点、为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关注人民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7]“‘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8]意识形态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主要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和实现人们的利益诉求。捷克前副总理、经济学家奥塔·希克(O.Sik)指出:“一种意识形态,如果它不符合人们的利益和经验,就决不会成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即使作为工人的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共产主义也可能日益屈从于狭隘的政权利益,并僵化为与劳动者相异化的意识形态。”[19]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之所以解体就在于苏联执政者已经蜕变为拥有既得利益的特权阶层的代表,苏共意识形态已经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经受住了考验,主要原因就在于始终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判断标准,通过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20],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至高位置。在移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工作只有着眼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不断提升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为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21]。

(二)警惕“泛政治化”评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自己的信息发布平台。与早期的“魔弹论”相比,移动网络时代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发布过程中,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自由解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在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的冲击下正在不断减弱。社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舆论上升为政治事件纷争的概率明显增加。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在移动网络空间都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者上纲上线,造成“泛政治化”局面。这种“泛政治化”现象直接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当前要对这种“泛政治化”现象保持高度警惕,“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22];“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23]。要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在改善弱势群体生存情况、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为人民立言、为人民发声、为人民谋利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问题的应答能力。

(三)坚持与时俱进,提升网络话语内容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学说,它始终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始终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来的一个多世纪,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和巨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看,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与时代发展同步、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移动网络空间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4]。要坚持与时俱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高度,在处理好网络话语与现实话语、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个人私语与公共议题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加以摘登、阐释、索引、例证,吸引网民进行围观、转发和评论,在不断互动中提升网络话语内容的吸引力。

四、环境营造: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环境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意识形态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常常强调意识形态要为政治服务,生活化和生动性显得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移动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注意把握并合理满足网民的话语需求,在营造话语语境的基础上精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让网民能够正确理解并有效接受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话语意义和话语意图,进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关注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本土化才能根深叶茂,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思想理论必须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表现和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完成了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思维方式到理论渊源、从话语逻辑到文化背景明显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能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创新话语体系,以回应人们对现实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如针对网络空间的“三个地带”,习近平指出:“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25]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复杂的情况,习近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6]。移动网络时代,在强调新、奇、快、变的虚拟空间里,网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诉求日趋多元,理论的开放性更加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27]。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切实根据中国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分析处理移动网络空间中的各类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在中国发挥出释疑解惑的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应对网络挑战,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传播的,但在移动网络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一般较少通过书籍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去获取信息,更多的是通过随身携带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其中英语信息一直在网络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中文信息相对不足,处于弱势地位。西方国家凭借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在依靠对外输出本国文化产业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企图抢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和控制权。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8],实现传播模式的优化组合,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移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不强的情况,主流媒体应注意创新传播手段,综合运用文字、语音、音乐、图片、动漫、影像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借助各种QQ群、微信群、客户端等圈群中的特定人群开展针对性强大的微理论、微宣讲、微宣传活动,让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要注意发挥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优势,抵制移动网络空间的非理性倾向,实现媒体融合发展,共同构筑无缝链接的立体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空间。

(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律法规

移动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思维习惯、社会交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向双向生成与自主选择转变,这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更加贴近网民实际,更易融入网民日常生活。因此,移动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要密切关注移动网络环境的变化以及网民的利益诉求,调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域和传播的方向,“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29],不断推出丰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提供学理支撑。要深入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数据分析技术精准研判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算法推荐技术对网民进行画像,并将筛选过的个性化信息精准推送至网民手中。要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30]。当前尤其要严格规范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媒体的使用,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执法力度,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健全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依法处理移动网络空间中的错误言论和谣言,以信息化、法治化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营造一个动态安全、风清气正、运转有序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环境和有理有据地持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重要的支撑力量。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公民与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20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