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祝涛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是关乎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重视粮食工作,推动粮食安全思想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重视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他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调研并进行全面思考,将粮食工作摆在“三农”领域实践的突出位置,围绕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不是主观臆断,也绝非凭空出世,其拥有科学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体现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具有深邃历史积淀和丰富现实考量。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有诸多关于农业和粮食领域的论述,确保粮食安全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当中。马克思认为人类要想获得生存、民族若想获得发展,粮食稳定安全是必要前提,在 《政治动态——欧洲缺粮》 一文中,马克思以政治和经济学视角对粮食生产、储备和贸易等问题作出深刻剖释,高度肯定粮食工作重要地位,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1]347任何国家和民族追求发展进步过程中,前提是先保证自己拥有足够的食物。精神文明是相当重要的,但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一切精神文明的基础。恩格斯指出:“人们必须首先吃、穿、住、喝,之后才可以从事科学、政治、宗教、艺术等工作。”[2]776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认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因此,要重视农业生产,保障好食物供给和安全。
列宁十分重视农业,苏俄时期就提出稳固和发展农业的深远思想,特别在粮食生产方面作出许多深刻论述。1906年,他在 《无产阶级及其在俄国革命中的同盟者》 中指出,农业是俄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解决好粮食问题是人民生活的前提。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农业领域进行深入考察并进一步指出,应当尽可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到粮食工作上去。1919年,他首次提出社会主义俄国只有解决粮食问题,“才能在这个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富丽堂皇的社会主义大厦来。”[3]159强调国家中每一个人都需要重视粮食,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因为这是一切工作之基础。习近平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创新发展,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大量关于重视粮食、节约粮食和强调粮食地位的重要论说。“食为政首”思想是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思想文化来源。“食为政首”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即解决好吃饭问题是百姓生活的根本前提,保障好粮食安全是统治者进行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诗经》 《论语》等有许多农民劳动和粮食安全思想的闪光表述, 《论语》 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为孔子有一弟子名叫子贡,一次他向老师孔子就国家如何治理政事问询请教,孔子回答国家治理政事有充足粮食、充备军用和百姓信任就足够了,可见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对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性。荀子“食者,国之宝也”“民存三患,饥者无食,寒者无衣,劳者无息”,墨子“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的思想表述也都清晰映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食为政首”的思想精髓。习近平曾在许多场合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经典名句。例如,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就曾引用“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而且在多个场合提出“民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强调粮食工作重要性。注重粮食安全的传统民本治国思想对习近平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提供了丰富思想滋养与精神指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任务和中心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铲除封建地租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4]119进行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是摆在第一位的,解决好粮食问题十分重要。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劳动和土地潜力,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邓小平对于让人民吃好饭、吃饱饭有许多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述,例如,1975年8月,在参与讨论国家计委起草《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谈话中他指出:“工人没有菜吃,没有肉吃,工业怎么能搞得好?”[5]29建设好社会主义,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得以支援农业,农业可以反哺工业,越想发展更好的工业,农业就越要排在第一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指出农业为国家基础,把稳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不可替代,“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6]690没有粮食的连年丰收和丰富农副产品作物质保证,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胡锦涛在已有粮食安全工作成效基础之上进一步继承探索、总结创新,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粮食是国民经济“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确立以“统筹城乡”为基本方略,确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为基本方法,制定以“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为基本方针[7],极大促进了“三农”和粮食工作发展。中共历届领导人探索粮食工作的思想与实践经验为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在土地耕地、粮食生产等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粮食工作的重要论述,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农业改革发展和粮食安全稳定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8]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不吃饭就无法生存,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更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长远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虑,必有近患。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和有限资源,对待粮食安全问题,要居安思危、考虑深远。首先,要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警钟长鸣、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这是一条根本前提;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自然资源优势、可靠人才技术优势、优秀传统文化等优势,做到依靠自己保口粮,牢牢端住手中饭碗。
习近平在2013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握手中。首先,“立足国内”这个政策和原则是毫不动摇的,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其次,对于“立足国内”我们又要有精准把握和清晰认识,“立足国内”并非完全走“封闭式”的道路、搞“关门式”的政策、认“保守式”的死理。一方面要坚持口粮自给,积极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发挥国内粮食生产流通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粮食保障形势不稳定、国内耕地面积受到自然或人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要开展宣传教育,提倡和引导人民注重保护和节约粮食,增强节粮爱粮意识。最后,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要不断完善立法、强化监管、采取诸多有效管控措施,使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储粮的良好氛围。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用粮需求,习近平强调粮食生产要确保产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能力。首先,要保护好耕地安全,土地是粮食生产的“产房”,要防卫甚严、严密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个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201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耕地保护占补平衡意见,从管控、建设、激励等方面多措并举以保护我国耕地。其次,要发挥我国农业大省的粮食主产作用,农业大省是粮食生产的“通道”,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都是农业生产大省。2018年6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抓紧抓好粮食生产。近年来,各地创建了许多现代农业示范区,对提高粮食产能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要维护和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卫士”,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十分之一,产出粮食却占世界粮食产量四分之一,养活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这是不断改革的红利和科技创新的结果,更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劳动创造。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几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但总体上看总量不算太大。事实上,国家消费不断扩增,国内资源有限,尤其涉及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各类问题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习近平强调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一方面,党中央立足国内,自立谋生,围绕扎扎实实推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相贯通,实施发展可持续化战略。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外市场,积极沟通、广泛合作,把粮食生产、流通、贮存多个环节资源需求摆在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相结合政策体系之下,树立粮食安全全球视野,充分发挥国际市场协同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期间,站在世界看中国,同时跳出国内促发展,才能让农业和粮食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之基,放眼当今世界,不论什么领域,科技创新既是“牛鼻子”,也是“先手棋”,牵住了,知道怎么“牵”,下好了,懂得如何“下”,才会取得主动、获得先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科技创新带动着社会进步,也推动着农业的现代转型。习近平明确指出,农业发展必须聚焦科技创新方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农业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而要清楚知道科学技术绘制的星辰大海,未来会给粮食生产、流通等各领域带来无限的可能性,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更令人心潮澎湃,不仅将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也为粮食安全工作起着保驾护航作用。未来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利刃”的巨大作用,不断提升粮食行业创新能力,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发展、稳定、持久与安全。
习近平始终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角度出发,从国际社会大发展和和平全局考虑,形成的一系列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粮食安全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思想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当前,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这为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基于国际国内现阶段发展背景所提出,体现从宏观领域的总体设计到微观领域的具体落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在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基础上,就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进行科学、有效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与设计,并具体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在实践中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百姓心为心”的人民立场,不断丰富完善了粮食领域工作,在充实发展国家总体安全观体系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加强了新时代党对粮食工作的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基本保障,也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全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