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呼唤中国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新时代,是一个期待中国青年牢记使命、砥砺奋斗、激扬青春的新时代。然而,审视新时代的客观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网络传媒、青年亚文化以及大学生网络交往中表意形式的转向等使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工作遭遇现实难题。因此,认真审视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解决培育难题,激发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结果。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是立足于新时代的新背景,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展现的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2]。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与人民同在,在实践中为人民幸福而拼搏奋斗。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是对永久奋斗这一伟大传统的传承和弘扬,能够激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指引大学生美好生活的建构,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早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3]。实践表明,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实践,才铸就了新中国成立、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更加需要传承和弘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因此,作为国家希望与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时代的发展使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艰苦奋斗的内在精神本质,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4]。新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部分大学生奋斗精神有所弱化,这显然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现实要求背道而驰。一方面,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愿奋斗、不敢奋斗的消极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出现,甚至形成一种新的亚文化实践;另一方面,不论是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的建构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是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遭遇艰难险阻,甚至经历惊涛骇浪。因此,在新时代必须注重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勇于砥砺奋斗、攻坚克难,创造出新的奇迹。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终极目标,又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在新时代切实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奋斗精神在场作为价值引领、提供内生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人的本质即人是实践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既作为个人在实践中不懈奋斗,不断对象化自身的本质力量,推动自身的发展,实现类特性;同时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发展人的社会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一种既追求自我实现,又立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正确的奋斗价值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正确奋斗观的指引下,大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懈奋斗,全面塑造和自由运作个体的内在能力,不断自我实现,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学会服务社会,最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基于此,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把准奋斗方向、增强奋斗动力、提振奋发向上的内在力量,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在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诉求。美好生活需要的真正落实,要惠及每一个现实的社会个体,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美好物质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的同步建构。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教育关涉。正如习近平所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源自不懈的努力奋斗,而自觉的奋斗必然要建基于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待和全面准确的认知,否则,大学生就会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就会“将自我实现等同于个人欲望的满足,以享乐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将人生的意义赋予吃喝玩乐之中”[6],精神生活将不可避免地被物质化。因此,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需在价值观念、精神动力、实践行为等多个向度引导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让大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求这种美好生活,并为大学生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丰盈的精神底气及思想涵养。此外,奋斗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与信念,内蕴着对理想的追寻、对德性的坚守以及对实践的笃行,它作为一种内在的愉悦体验直接导向大学生的美好生活,其本身也构成美好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向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能够增强对大学生美好生活的作用力和引领力,指引大学生美好生活的建构和实现。
大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内在相关,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有利于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正处于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有梦想的年纪,是圆梦路上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将亲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过程。当代大学生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人生际遇,志存高远、敢于担当、砥砺奋斗,勇做伟大时代的弄潮儿。但同时,圆梦不是一蹴而就的,奋斗的过程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学会客观、全面地审视社会现实,“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公正现象,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坚定理想,不怕困难,迈稳步子,久久为功。因此,在新时代更加需要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使大学生真正知晓什么是奋斗、为何奋斗、奋斗的方向何在,并教育引导其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搏击者、建设者,从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涉及传承和弘扬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指引大学生建构美好生活以及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时代课题,如何强化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必须关照的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消费主义的冲击。资本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社会分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资本的逐利本性也要求形成一种能够不断刺激消费的意识形态,以帮助解决资本扩大再生产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因此催生了与资本逻辑共存的消费主义。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描绘的景象:“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8]消费主义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驱动着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求,为美好生活和人生意义树立起虚假的、物化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束缚了人们的自由选择。
事实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的蛊惑下,不愿努力奋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将各种目标期许转移和投射到庸俗的物欲满足的过程中,导致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被深层解构。更需要警惕的是,数字化时代下,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个性化、“私人定制”式的生产模式,使得个体在资本再生产中的位置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消费主义呈现出与个体主义深度融合的趋势,进一步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内容的思想意涵和价值意蕴。数字化全面布展的时代,最具独特性、最能体现个人自身情况的消费受到大力推崇,总体性的评价标准似乎已不再奏效。个体沉浸于自己所谓的“小确幸”、小美好之中,误把个人的幸福当作奋斗的全部意义,遮蔽了人民幸福的重要向度,歪曲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内容,其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也被消解、解构。更为严重的是,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联盟在解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内容的过程中,以资本逻辑、个体主义价值观念解构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赋予其庸俗、干瘪、狭隘的色彩。
新时代,网络媒体借助发达的媒介技术和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让碎片化的信息时刻包围着沉浸其中的‘数字子民’,不同的自媒体站在不同的利益动机和立场诉求,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爆款推文’,时刻觊觎着价值导向的位置,输送着被消费文化包装过的爆款焦虑”[9]。这些极具炒作性的文章充斥着网络空间,试图建构起关于当代青年成功学的叙事框架。
在此影响下,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良好的舆论氛围遭遇冲击,部分大学生在功利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下会更加强烈且急切地想要证明自身的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担心在时间竞赛中无法跟上同龄人的脚步,从而滋生挫败感和焦虑感。当大学生无法快速改变社会地位或实现阶层跃升时,会苛责自身,对奋斗价值产生怀疑,进而扭曲对奋斗的情感态度。大学生中不愿奋斗、不敢奋斗等现象的生成和蔓延正是大学生群体对奋斗精神与奋斗价值缺乏情感认同的重要表征。因为无论是抵抗和逃避主流文化的颓丧青年,还是表面迎合主流价值,在朋友圈积极“晒奋斗”却不愿真奋斗的青年,奋斗精神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用来标榜自己,加诸自己身上的标签。他们往往一边享受着在网络社交化传播行为中得到的短暂的、碎片化的情感反馈,一边又受到网络媒体中营造的社会焦虑氛围的影响,将个人的失败归因于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分化等社会问题的存在。若长此以往,大学生对建构、践行奋斗精神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反应会愈加偏离正常的状态,最终滋生出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社会心态。
“佛系”一词源于日本,在我国经由商业资本和网络媒介的推动,在传播的过程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佛系”话语,形成一种在大学生中颇具市场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佛系”作为“丧”文化的发展和延伸,以“都行”“可以”“没关系”等具有逃避、颓丧意味的话语表达区隔于社会主流的正能量叙事,本质上是对拼搏、奋斗、向上的传统主流精神态度的嘲讽、抵抗和反叛,也因此造成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主流话语的消解。
“佛系”青年亚文化内蕴着不争不抢、无欲无求的价值理念,以时尚的方式面世,进而迅速在大学生中流行开来。“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其契合部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一类是人生理想缺失,个体责任意识缺乏。这部分人沉迷于短暂鄙俗的物质享乐和游戏娱乐,对未来缺少规划,缺乏积极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以低欲望标榜,实则慵懒、颓废,“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等“佛系”话语是他们逃避现实责任的遁词,是拒斥和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主流话语的抵抗仪式,这必然会导致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类表现为面对生活压力退缩懈怠,弃置奋斗理想。一如我们所见,奋斗精神培育话语旨在引领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树立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精神信念,并将奋斗热情转化为因爱国而奋斗、为幸福而奋斗的强大动力。然而,“佛系”文化宣扬无欲望、无目标、无追求的主题,渲染了麻木不仁、不思进取、逃避、抵抗的社会氛围,冲击和解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话语,抑制大学生的奋斗激情,导致部分心态悲观、意志力弱的大学生陷入迷茫与虚无之中,甚至做出越轨和犯罪的行为。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已经逐渐嵌入社交媒体的虚拟现实中,从媒介选择到信息来源再到沟通方式无不基于网络交往。可以说网络空间的社交关系对青年影响重大,正在重塑青年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和生活秩序。因此,大学生奋斗精神引导和培育工作能否植根于大学生社交关系中,对打通奋斗精神“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在媒介技术频繁更迭的驱动下视觉文化迅速崛起,“图像以立体、空间叙事融合酷炫的试听体验,将信息裹挟在感官的愉悦中予以传播,逐渐超越文字成为表意的主体”[10]。这种图像转向自然也呈现在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方式之中。与传统的文字符号相比,图像符号在信息传递的生动性、趣味性、鲜活性等方面优势突出,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图像进行信息表达和交流,甚至出现“唯图像表意”的倾向。
诚然,在视觉文化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可以采用可视化叙事的方式,将文字表意转化为更符合青年学生心理偏好的图像表意来吸引其关注,并且通过隐喻化、场景化、反差化的视觉冲击让大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奋斗精神。然而,实践中却存在巨大的隐忧,很多大学生沉浸在以图像狂欢为表征的消费文化景观中难以自拔,甚至形成“图像表意依赖症”,习惯于“以图代言”“以图代字”。如此一来,追逐和推崇图像表意,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反而会导致其在平面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图像表达中步入追求新奇与刺激的感官愉悦的迷障。而且,图像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不确定性,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文本一旦被生成图像产品,其原有的意义就面临着被删减、被重新赋义的风险,其中蕴含的确定性、导向性也将被碎片化的图像“割裂”。更值得警惕的是,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文本图像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解释权由教师向学生分散,使得大学生根据当下的情景、自身既有的知识及价值诉求进行意义解读,进而在单一视角的视觉冲击下,做出情绪化、娱乐化的反应,如青年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佛系”暴漫、“恶搞”政府宣传画等。这些与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表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以污名化、泛娱乐化的图像挤压文本的生存空间,对此我们应当高度警惕。
推进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激荡、多元价值观念碰撞、网络媒介的放大功能及青年网络交往方式的变化给培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为此,要通过建构完整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创新培育话语、优化表达形式等途径,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价值观,并转化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建构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动力。
从价值诉求的视角来说,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是为了将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教授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如何奋斗”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奋斗价值观,进而坚定大学生的奋斗信念和奋斗方向。新时代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解构与情感异化等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培育环境中存在不少具有迷惑性的消极因素,也就是上述所说的消费主义与个体主义思潮对美好生活的物化和狭隘化、网络媒体对社会焦虑情绪的过度放大等,使得培育环境中存在诸多与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有关的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从而造成大学生奋斗认知与奋斗情感的背离。
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建构系统、完整、全面的奋斗精神培育内容体系,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促进大学生形成认知与情感相融的奋斗价值观。一方面,对奋斗精神完整而准确的认知是纠正并深化大学生奋斗精神情感认同的必然前提。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容易造成大学生错位的情感体验。新时代,要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奋斗向上的内生动力,就必须让大学生能够全方位、系统化地了解和认知奋斗的意涵与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奋斗精神培育内容的过程中,切忌“一叶障目”,忽视多层次的知识内容,甚至带着偏激、极端的个人情绪贬低或歪曲奋斗的价值与意义,造成大学生奋斗情感的错位。另一方面,在传授并帮助大学生建构完整而客观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应注重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关注培育环境中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有效消解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种种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建构起正确的奋斗价值观和奋斗实践观,明白哪些是真奋斗、哪些是伪奋斗,从而由认识论层面的“知”上升为情感层面的“信”,在理性与情感的双重推动下,自觉内化奋斗精神,提升奋斗自觉。也就是说,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应该促进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同频共振,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知、情、意互促的奋斗价值观体系,从而切实把奋斗精神转化为奋斗实践,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一定意义上,亚文化的形成是“主流话语在强化自身的过程中所伴随的一定人群失范和剩余的结果”[11]。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实效性不能简单延续传统培育工作,而是要通过再造主导话语,重塑话语权力。当前,网络技术已经深度参与到现代交往语境演进的过程中,使得媒介话语逐渐成为人们的交往话语、生活话语。例如,“佛系”话语就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特殊的网络文化实践。这些话语生发、繁衍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如果奋斗精神培育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话语方式上,以抽象的理论话语、生硬的说教话语、宏大叙事的口号进行宣传、解读,将很难赢得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
为此,要实现培育话语的生活化转向。“训练、培养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2]。奋斗精神培育话语内容要反映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关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问题意识,针对消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进行有力的回击,不断增强话语引领力。此外,还要注重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中话语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在对话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进行思想纠偏和价值引导;善于从受教育者的青年话语、网言网语、生活话语中提炼话语素材,在保证话语意义表达完整、准确的同时,提升话语的鲜活性、趣味性,深化大学生话语认同,激发大学生奋斗热情。近年来,习近平勉励人们担当尽责、努力奋斗时所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等话语,就深受大学生欢迎。由此可以看出,实现培育话语的转化和创新,对掌握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话语权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年在网络社交中以更具直观性、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图像代替文字作为叙事文本,的确为其沟通信息、表达诉求带来便利,甚至形成青年文化实践中独特的表达机制,进一步改变和塑造着青年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然而,“图像热衷”和“视觉狂欢”必然抢夺青年对其他表意形式的注意力,形成“图像霸权”损坏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文本所蕴含的严肃性、确定性,从而削弱培育信息的传播力、吸引力和解释力,导致培育效果不佳。在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过程中,应该避免感性、直观、简化的图像对意义的遮蔽,破除娱乐化、戏谑化的图像表意在大学生内化和践行奋斗精神过程中制造的迷障。
在这个意义上,必须综合优化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表达形式,发挥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表意形式的优势,客观、完整、立体地将奋斗精神培育中蕴含的事实、情感与意义呈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在系统、准确的认知基础上浸润正能量,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事实上,即便我们已经深处视觉文化时代,传统的文字表意依然无可替代。文字相较于图像,具有较强的会意性、指代性、准确性,能够给予图像以思想、理性、逻辑的支持,有利于消弭图像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而声音表意具有强烈感染力,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应该根据培育情景和具体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表意形式。例如,以知识点为向度实现图像表意和文字表意的交叉互补,加强权威释义和话语引导,帮助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感知并内化奋斗精神,以化解多义性的图像话语和大学生的随意解读给培育工作带来的困扰。将图像表意和声音表意有机结合,以精美的画面、权威的专家解读、贴近青年的话语表述等增强奋斗精神培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此外,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虚拟场景、沉浸式体验也可以引入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中,以展现培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增强受教育者的在场感。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营造井冈山“挑粮小道”的虚拟场景,让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而深化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总之,新时代必须以综合性、整体性的思路优化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表达形式,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
新时代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时期。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来看,必须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从而使其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中,我们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理顺社会思潮、媒介、亚文化、青年网络交往行为引导与大学生价值观型塑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如何升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彰显的奋斗精神,如何研判和应对大学生群体中一些新兴的思想文化现象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如何挖掘和开发更多理论资源以增强教育实效,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