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劳动观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启示

2021-04-15 01:26潘宁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劳动

潘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一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史的钥匙。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历史,是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社会历史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且“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劳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人及其人的劳动生产实践,就不会有现实的人类世界。作为“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在其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晚年时期的多部论著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唯物史观的劳动思想。恩格斯对劳动的新见解不仅推动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深化,而且其弥久的价值意蕴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恩格斯劳动观的逻辑向度

恩格斯劳动观源于揭露和批判新教虔诚主义对其家乡乌培河谷工人的精神欺骗,发展于对人类起源问题的溯源探究,旨归于对人类解放问题的探索。以劳动为视角,青年恩格斯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观察了解英国的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对英国资本家残酷剥削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作了具体揭露和详细描述,并对广大劳动人民所处的悲惨境遇表示深切的同情。中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探究劳动的目的与价值,晚年恩格斯以巨大精力投入到整理马克思的文稿中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劳动观。恩格斯对劳动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具体阐发直接构成了其丰富的劳动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其劳动观由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的具体表现。

(一)恩格斯以劳动为中心,实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早在乌培河谷时期,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思想就已开始萌芽,对劳动有所提及,但只局限于劳动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深入揭示其本质。从劳动出发,恩格斯对乌培河谷的工厂工人所处的可怕的劳动贫困处境表示深切同情和叹息。此外,他还考察了学生教育缺失、招用童工等现象,并把爱北斐特现存的悲惨境遇归因于“首先是工厂劳动大大助长了这种现象”[3]。那里的厂主千方百计地施展各种欺骗手段,利用工人对宗教的信仰,愚昧和欺骗工人,并对工人进行强制性劳动。但恩格斯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工人劳动的同情,而是继续对工人劳动现实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研究。

德法年鉴时期,恩格斯对劳动的关注以政治经济学为起点,研究个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尤其是劳动与劳动相互竞争,即劳动的产物以工资的形式和自身相对立,揭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非人道性质以及劳资的矛盾,指出这些矛盾的解决必然要借助以消灭私有制为目的的革命。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探讨资本与劳动时指出:“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财富的泉源’,是人的自由活动。”[4]此时,恩格斯明确提出劳动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自由活动,而非与自身相对立的劳动,但恩格斯并没有使用“异化劳动”的概念。恩格斯的劳动思想与同时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劳动思想相比,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5]。“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6]。恩格斯和马克思都强调劳动的自由特性。在他们看来,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被资本家残酷剥削和压迫,劳动的自由特性被湮没,变成与工人和自身相对立。在此期间,恩格斯对劳动观的诠释已经走向唯物主义。

关于劳动的阐释,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过具体而深入的论证。恩格斯利用在曼彻斯特生活期间的一切有利条件,细心考察英国社会生活,特别是收集工厂劳动社会问题并进行研究。他所撰写的相关论著中蕴藏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在书中写道,由于工人一无所有,所以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雇主,而资本家雇佣工人,使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产品和更大的劳动价值,为自己赚取利润。“工人颓废堕落的另一个根源是他们的劳动的强制性”,“工人越是感到自己是人,他就越痛恨自己的工作”,而“分工把强制劳动的这种使人动物化的作用增强了好多倍”[7]。雇佣劳动表面上披着公平公正的外衣,让工人心甘情愿地出卖自己的劳动而获取相应报酬,但事实上,工人是被强迫劳动的,因为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别无选择。恩格斯通过将劳动置于资本家和无产者两者不同视角上考察,论证了劳动对于工人的生活影响。同时,恩格斯还科学论证了英国的伟大离不开工人阶级的辛勤劳动和创造发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提出:“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8]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他们从人的劳动实践中把握人的本质。由于个人隶属于某个阶级,个人劳动就具有阶级性。因此,许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是不足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而要消除这种现象,唯有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继续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者作为劳动工具的秘密,雇佣工人依靠劳动仅够勉强维持生存。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消灭私有制和劳动本身。他们分析,随着资本家不断追求更大的利润,工人的劳动时间也就越长、劳动强度也就越大,“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9]。显然,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劳动,一方面意识到劳动作为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看到在私有制下劳动是异化劳动,阻碍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对自然科学发展的观察中,集中展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统一,而其中与劳动观相关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节中,但其逻辑向度主要表现在把自然观与历史观联系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二)恩格斯以劳动为纽带,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之间架起桥梁的经典著作。其中,恩格斯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的观点彰显了自然辩证法,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补充与完善,把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起来。恩格斯认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1]劳动成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区别的标志,而且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重要特征。人类依靠劳动“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12],“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13]。劳动则是造成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差别的根本所在。

恩格斯以劳动为纽带,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系统论述了关于人的起源问题,即人是怎样从自然界中产生的,又是如何向人类社会过渡的,是自然史与社会史的交汇点。在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具有推动性作用。类人猿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摆脱了双手作为主力支撑的行走方式,逐渐以双脚直立行走,这是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从行走中解放的双手变得自由,“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14],从而增强了类人猿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彼此成员间的交往更为密切,由此促进了口部器官的发展,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又在劳动中获得新的发展,由于双方共同的影响,猿脑也就逐渐过渡到人脑,产生了意识。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手、语言、人脑、思维都是劳动的产物,也就使猿变成人,使猿的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猿的动物群体成为人类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有着推动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是劳动创造的前提,社会交往是劳动创造的核心。劳动在推动猿演化为人之后,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界和劳动就脱离了关系。人类自身就属于并存于自然界,而且人依靠自然界生活。在劳动的作用下,人从动物界独立出来并具有社会性,通过获得和改造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肉体与精神上发展的需要,并实现新的发展。劳动一开始就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劳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统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完善和发展,具体的表现形态相继出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交往从直立行走到制造工具,再到畜牧业、农业、科学、艺术、宗教、哲学渐进发展起来。在以劳动为纽带的作用下,社会关系不断革新,进而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使人类社会形成并朝着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方向前进。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不仅使其具有了社会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变革。

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和满足生活的需要,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资源作为载体或者媒介,与人或者社会群体进行交往,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他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自然界对人的制约限制着人的发展,而人的生产生活劳动的无节制性又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且造成环境污染。对此,恩格斯曾呼吁,“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5]。他告诫人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6]。恩格斯强调,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必须认识到人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恩格斯提道:“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17],而“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必然进一步发展为劳动者丧失财产”[18]。恩格斯在这所提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就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而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还是对私有制的消灭。

由上观之,恩格斯以人的实践活动把自然观和历史观联系起来,既阐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诠释了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深化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恩格斯以劳动为基础,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是劳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都要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外,人还具有社会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人必须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除了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物外,还是有意识的、有思维的个体。人的劳动也是有目的的活动,意味着人能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历史进行总结、对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规划并诉诸实践劳动。因此,恩格斯以劳动为基础,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人的劳动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遵循着客观规律而发展;其二,人作为劳动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间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

人的劳动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遵循着客观规律而发展。没有脱离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在合规律性条件下才能展开。正是由于人的劳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得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客观规律,即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中论述道,“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19];“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20]。也就是说,劳动是自然界中普遍的行为,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同时也受社会规律的约束,但人的劳动必须是合规律性的才可发展起来。

此外,人作为劳动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间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没有脱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类的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得以形成。因此,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劳动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向性活动,因而合规律性正是形成和贯穿于合目的性的人类历史活动的过程之中,合目的性建立在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21]恩格斯还提出,人的主体实践劳动的作用体现为人们不同的意志所产生的合力。因此,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需要以劳动为基础,并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合乎人类的良好生存环境的方式,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者统一于人的劳动实践以及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并相互影响。同时,在劳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作为推动力对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进行能动的改造和利用。人在劳动中表现为与自然和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而人的劳动也需要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的目的。

二、恩格斯劳动观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启示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22]一方面,劳动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劳动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劳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最基本状态,也是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途径。当今中国,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们劳动追求的目标,为人民谋求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但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渐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当前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亟须解决的重大任务。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实现仍需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一)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

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早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有明确的表述,即“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3]。在未来社会,即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了私有制;生产劳动按照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来进行而不再是生活的手段;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两者达成直接的统一;劳动主体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所指的消灭劳动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解放劳动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自由自主的劳动,这是人的解放的必要前提和内在动力。在恩格斯看来,劳动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实践劳动所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为劳动作为人们追求幸福的第一需要创设经济条件,为人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成为商品,不得不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这种劳动关系呈现的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却被物化、客体化,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厂主对工人的关系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厂主是‘资本’,工人是‘劳动’。”[24]除现钱交易外,资产阶级否定人和人之间还有其他联系。“由于资产阶级的统治,金钱使资产者所处的那种可怜的奴隶状态甚至在语言上都留下了痕迹。”[25]资产阶级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和谐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基本原则。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首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本质内在要求。只有实现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才能保证美好生活的最终实现。就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而言,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利益分配等方面。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劳动者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态地位上的主体地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表现的“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决定了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他们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切实维护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与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广大劳动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诠释说明了两种生产理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而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方面需要有维持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需要有人口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体,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是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而生命的生产则是通过生育并为人类的劳动注入新的活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还需要通过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来使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力不发展,劳动不发展,劳动产品就满足不了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则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6]。恩格斯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也就是说,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存在的本质体现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人们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力是其根本内容,正是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更,并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更,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而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劳动者。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劳动者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全部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由广大劳动者参与的劳动实践变革并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为确保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人民幸福首先取决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关键所在。实现创新,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实现从物的要素转向人的要素;二是实现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必须公平正义,最深层次的协调还是利益协调。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是针对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状况而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居住的家园,凸显生命至上的理念。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开放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我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新方向,意味着从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向塑造者转变。各国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在相互合作和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人类。共享发展也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享发展最重要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我国现阶段而言,我国处于“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初,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然是关系国家全局发展的重要指标,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势发展的潜力,而党对劳动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系列论述,既体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也体现了对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社会关系、推动创新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号召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弘扬劳模精神,激励着广大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保护生态环境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基

面对自然界对人的制约限制着人的发展,而人的生产生活劳动的无节制性又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甚至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污染环境,威胁人自身发展等境遇,恩格斯曾呼吁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7],并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8]。恩格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由特性。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具有目的性、能动性和社会性。自然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按照自己的目的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秉承恩格斯生态思想,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其关系到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他强调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我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自然,使它持续不断地为人类造福,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结合中国的现实,进一步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9]。这一重要论述把生态环境和生产力有机地结合,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创新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基。生态、生产、生活三者息息相关,生态既对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又衡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保护生态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生产资料,使社会民生问题得到协调与解决,也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综上所述,对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万古不变、亘古如斯的追求。恩格斯劳动观不仅科学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理论说服力和强烈的历史穿透力,为人类提供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提供了理论指南。劳动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历史与未来,以人民为中心,向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笃定前行。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