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与道义性: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双重特性

2021-04-15 01:26穆鹏程高福进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合法性党员政治

穆鹏程,高福进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其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显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文化人”的管党理念和“以文兴党”的治党实践。2016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3]。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表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员政治实践的观念产物,是实践主体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言行习惯的凝结与升华。那么,辩证地揆诸,党内政治文化何以影响党员的主观世界?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逻辑理路如何演进?这些是新时代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重大现实命题。本文通过厘清党员主体对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逻辑理路,补白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阙如,以期为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作出相应的学术贡献,为增进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党内政治文化及其认同的意蕴内涵

概念界定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厘清党内政治文化及其认同的基本意涵,是我们开展本研究的前提条件。学界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界定,较多地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的角度切入,但三者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

(一)概念辨析:政治文化、政党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之辨析。有学者从政治文化的维度解析党内政治文化,认为“‘党内政治文化’这一鲜明主题可谓是‘政治文化’这一宏观概念在党建方面的聚焦与反映”[4],“党内政治文化属于政治文化的亚文化,政治文化研究是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基础与先导”[5],等等。从文化定义的普遍性角度分析,党内政治文化隶属政治文化毋庸赘言,即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构成的复合型概念。然而,从指导理念和行为实践等特殊性视角辨析,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属性和问题域明显不同。一则,“政治文化”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伴随西方政治科学以及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勃兴,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围绕美、英、德、意、墨5国公民的政治态度,通过调研考证、填写问卷等实证方式所得出的学理概念。作为西方现代政治科学的产物,“政治文化的研究主题侧重于政治心理、政治合法性、政治传播及政治社会化等内容”[6],揭示出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意识形态弥散,以及鼓吹民主化转型的论调。二则,“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话语,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对百年党史的积淀,以及现实党建实践中体现的优良传统、价值理念和行为作风等的升华,其隶属抽象思辨的政治哲学范畴。党内政治文化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根本的价值观照。

2.政党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之辨析。有学者从政党文化的维度阐释党内政治文化,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着党内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等精神元素”[7],“党内政治文化属于政党文化的内向形态,政党文化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组织文化资源和价值支撑”[8],等等。倘若就表达的向度而论,党内政治文化涵括于政党文化之中,是政党观念形态的内向呈现。但是,从研究论域和使用语境辨析,党内政治文化与政党文化存在明显区别。一则,政党文化多侧重于不同政党间的共时态的横向比鉴,是对不同政党显性地、外在地整体融合辨析;而党内政治文化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党内,是党对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历时态的纵向审视,所凝结形成的价值表达。二则,政党文化关涉多党制、选举制的西方政治语境,其以谋求政治权力为实践指向;而党内政治文化指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语境,其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行动导向。

综上可知,党内政治文化既不同于政治文化,也不同于政党文化,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文化样态。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意指,中国共产党在统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建设理论逻辑、党自身建设发展历史逻辑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反映广大党员在开展党的政治实践、参与党的政治生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态度、精神风貌、情感意志以及观念信仰的价值集合。其中,“理论逻辑”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建理论的根本遵循;“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持续地开展政党文化建设所作出的梳理总结;“实践逻辑”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写照。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9]党内政治文化坚持了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立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能够为强化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主题释义:党内政治文化认同

“认同”源于拉丁文idem一词,字面含义是指“共同认可;一致承认”[10],其深层意涵特指“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和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认同作为概念强调的是认同的共性,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11]。常见的认同类型主要有性别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等。党内政治文化认同既能够视作政治认同的下位概念,意指主体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对政党及其成员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理想信念等的认可与支持;亦可以视为文化认同的下位概念,特指党员主体在文化认同的层面,对政党共同体所坚守的政治立场,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以及政党的属性功能、党性特质、价值取向等的熟稔与服膺。

认同作为一种动态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过程的结果,是理解的发展过程和内化过程的有机统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认同就是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理解的发展和内化过程,即党员在开展党的政治实践、参与党的政治生活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内政治文化所呈示出的,赋有政治性、先进性,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的思想理念、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等的认可支持与共建共享。申言之,“认可支持”反映出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动态理解过程,党员因党内政治文化的本体性内容而认同,即党员在思维上对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认知,其主要指涉“党内政治文化”命题是否合理合法的维度。“共建共享”呈示出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自觉内化,党员因切身感悟到党内政治文化所含蕴的公道正义而认同,是党员在行动层面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诉求进行的忠实践履和内化,其重点观照“党内政治文化”产生的实际影响。因此,党员主体对党内政治文化进行判断,主要看其是否合理合法与公道正义。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合法性认同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2],合法性问题是阶级利益集团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唯有合乎法理的认同,方能探讨其他层面的认同。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合法性层面。本文围绕党内政治文化的本体、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展开过程,论证党内政治文化的合法性认同。

(一)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本体证成

研究某一事物,肇始于正确地理解并把握该事物的内涵。至于该事物的定义,往往也是从内涵中提炼生成的。厘清党内政治文化的本体构成,以回答其内涵是什么;同时,对由此衍生的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功能,以及其所观照的对象进行探讨,旨在系统地阐明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本体内容。

1.本体维度:党内政治文化本身意涵完整。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复合型的概念,其本身意涵完整且逻辑自洽。如前所述,习近平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即由指导思想、基础内容、源头活水、主体要义和鲜明特质五项要素共同构成。

注 2.3 以上定理和命题给我们提供了2个是完备空间但不是紧空间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借助定理2.3—2.6,可以确定以下度量空间的完备性。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澄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根基,即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文化内容。比如,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发展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远大追求,等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为党内政治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

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表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民族底蕴,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精粹为资源的文化样态。譬如,“两袖清风、廉洁奉公”的从政品德,“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做官法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为民情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融入党内政治文化当中,帮助后者涵养民族气节、厚植民族情怀,赋予党内政治文化以鲜明的民族底色。

第三,“以革命文化为源头”申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诞生源头,即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凝结形成的革命文化作为始源。党的革命精神谱系是革命文化的集中呈现。例如,党成立初期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使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承继党史百年的红色基因与价值谱系,它们为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指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观照的价值呈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主要涵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等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文化样态,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内容,凸显了党内政治文化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质。

第五,“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阐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性,即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特质,这是甄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其他各类政党的政治文化最显著的标识。党性作为思辨的概念,体现于如下有关方面: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奋斗初心和历史使命,党的阶级立场和价值主体,党的最高理想和远大追求,等等。反映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从整体视角概括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属性,这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党性的相关规定,而且是淬炼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2.功能维度:党内政治文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离不开文化、价值观的润泽。党的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引领、培塑党员干部观念言行的柔性力量,能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层次地作用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涵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13]五项基本内容。相较于拥有严格程序安排的政治生活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特别是刚性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文化的柔性品格及其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效能,对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根本性和深层次的作用。面对党内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考量是由于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在党内的滋生蔓延,或使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被遮蔽和消解,导致部分党员的言行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有鉴于此,通过“建文化、强观念、正人心”的治本举措,实现“净生态、扬正气、促言行”的治党目标,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吁求。

具言之,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不同性质的政治文化进行“破立并举”的实践,既要及时地清理和整肃党内存在的错误政治文化,铲除其生发的思想根脉,又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深层净化被错误政治文化侵损的思想土壤,潜移默化地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让党的主流价值观深入党员干部的思想心灵,让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充盈于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党内政治生态的深刻重塑。本质而论,党内政治文化旨在为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文化、价值观的“自律”内容,譬如中华传统政治美德,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文化,以及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党内政治文化本质硬核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它们从观念的高度对党员的言行举止提出抽象性的要求,是党员参与政治生活须恪守的价值准则。总之,通过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引领和言行培塑的效能,满足深层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要求,充分显扬党内政治文化含蕴的管党治党功能,证明对其合法性认同的价值所在。

3.对象维度:党内政治文化观照的对象具有广泛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4]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组织及其成员“思想观念”的凝结,反映出潜藏在党内政治文化背后的物质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旨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除此以外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反映政党利益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是体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文化,更是彰显广泛的人民性和阶级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党内政治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人民群众必定会对党内政治文化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15]。由是观之,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对党员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其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提振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使党风民风在双向交流中得以互为补充,相应地作用于人民群众的价值世界。是故,从广泛的对象维度确证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边界。

(二)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实践路向

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实践路向,关涉党员主体对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它是构成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围绕主体、媒介和实践三项因素逐个证成。

1.主体因素:能力素质良好的党员队伍是人力保障。习近平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16]党员作为参与政治实践的主体,既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者、享有者,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实践推动者。从理论上审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新时代社会主体的需要由线性单一的物质文化层面向多维立体的美好生活层面转变,人们的需要在对象、结构、价值等方面出现新变化”[17]。美好生活需要,内嵌着人们对文化、价值观的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置身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崭新历史方位,党内绝大多数同志能够相应地做到顺势而为、因时而进,在观念文化层面自觉阐扬并主动践行共产党人应有的价值理念,用其纠正、规范和培塑自身的言行实践,使党的队伍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本色。要言之,无论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还是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实践,它们始终离不开党员的具体作用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党员队伍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

2.媒介因素:传播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是介质保障。习近平强调:“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18]党内政治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在执政党层面的相应呈现,离不开传播载体提供的介质保障。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传统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推荐为技术支撑的应用软件,广泛地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典型的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的“三微一端”。此外,还有各大门户的网站、贴吧、论坛、社区等媒介。这些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发生变革。故此,惠益于数字文明的勃兴,党的文化、价值观能够凭借日臻完善的新技术、新载体、新介质,实现及时快捷和图文并茂地传播,使之对党员主观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为增进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合法性认同提供了传播介质的保障。

3.实践因素:探索增进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路径是行动保障。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9]。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落脚点面向具体实践,旨在增进党员对其合法性认同的现实效度。具言之,确保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合法性认同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须重点关注后者的话语表达和教育方式,提升表达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一方面,要求党建工作者变革对党的政治文化的宣传方式,减少口号式、标语式的表述,代之以生活化、情感化、亲近化,大众所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言说方式,重点解决政治文化表达抽象死板、不接地气及脱离群众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党建工作者在积极开展党章学习、党课培训、党员讲座、党性教育等基本的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观赏红色影片、组织仪式教育、开展纪念活动、参与服务实践等生动的教育途径,不断丰富党内政治文化的教育形式,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互动统一,为增进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合法性认同提供具体的路径。

三、党内政治文化的道义性认同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建设深层次的要求。党内政治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文脉文运的保障。同时,党的政治建设所产生的现实效果,是党员评判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公道正义的重要理据。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的道义性认同根源于党员对党的政治建设效果的切身体悟,即党员感受到党内政治文化对党的政治建设产生的实际影响。党的政治建设包括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这四项主要任务,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道义性认同体现在这些方面之中。

(一)坚定党的政治信仰: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道义性认同的主观呈现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0]。坚定党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站稳党的立场、坚定执行党的路线。当前,“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21],广大党员的精神风貌呈现为主流向好、整体向上的态势。但是,党内仍不时地披露个别同志理想信念丧失、精神家园迷失的问题,各种不信马列信鬼神的庸俗政治思想,不信真理信金钱的腐朽政治思想,甚至歪曲、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政治思想在党内仍然时有浮现,“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2]。故此,解决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亟待发挥党内政治文化所具有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积极开展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以文治党和以文兴党的实践。通过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侵蚀党员的错误政治文化进行坚决斗争,发挥党内政治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导引、观念熏陶、言行培塑等积极作用,在价值观念层面剔除侵扰党员政治信仰的因素,使党员的政治信仰如磐石般坚定。这是党内政治文化道义性认同在政治信仰层面的体现。

(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道义性认同的客观体现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3]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帮助党更好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坚持和完善党的政治领导的过程中,形式多样的“低级红”“高级黑”,对党中央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是破坏党的政治领导的负面典型,需要广大党员予以高度重视。这些负面典型的出现,从主体的观念维度分析,是由于部分党员“面对转型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拒绝、放弃正确思想而接受错误思想”[24],即他们在认识深处摒弃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代之以庸俗腐朽的政治观念。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特别是作为其硬核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能够有效地帮助党员形塑健全的政治人格,使他们正确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具体而言,一是“忠诚老实”要求党员以忠诚之心对待党组织和党内同志,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自觉抵制“两面人、两面派”的伪忠诚行径。二是“公道正派”要求党员在思想上秉持公正义理,在实践中趋避个人私利,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做到公平客观、不偏不倚,保障政治公正最大限度地实现。三是“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求党员在政治实践中紧密联系实际,细致全面地分析问题,坚决克服脱离实际、大而化之的政治言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四是“清正廉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政治本色,要求党员积极参与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涵养浩然正气、传承优良作风,充分彰显他们作为清廉模范的作用。

(三)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党员增进党内政治文化道义性认同的关键途径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25]以党的政治能力强弱衡量党的政治建设实效。一方面,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是党组织政治能力强弱的直观呈现。党内政治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谱系,共同印刻在党的肌体之中,是有效彰显党组织的政治属性,生动诠释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的文化内容。同时,党内政治文化通过日用而不觉的方式,不断完善党组织的指导理念和执政实践,使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充盈于党的组织之中,以阐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文兴党、以文强党”的执政自觉。

另一方面,党员的政治能力强弱是衡量党的政治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文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置身于其中的实践主体。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党及其成员的实践产物,是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生成的思想观念、精神信仰、价值理念的凝结与反映,其对提升党员的政治能力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在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熏陶下,广大党员对党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坚信不疑,他们自觉夯实理想信念之基,主动筑牢精神家园之柱,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呈现者和建设者,帮助他们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26]。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员阐扬党内政治文化道义性认同的根本策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党的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关涉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成效。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既有赖于刚性的党内法规的约束,亦离不开柔性的党内文化的润泽,但从本质上讲,更需要发挥好党内文化所特有的教育教化作用。因为,党的法规条例作为管党治党的“他律”约束,属于硬性的手段,以党员被动接受的方式,指出他们在政治生活中可为与不可为的内容。不同于此,党内政治文化从党员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出发,围绕他们在参与政治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和精神情愫,以文化价值观日用而不觉的形式,改造党员的主观认识与思想世界。通过把党的政治价值观深入党员的思想,让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充盈于党内政治生态,有助于从根源上扭转党内政治生活的不良倾向,推动党内政治生态获得由本及末、由内而外的净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之于党的政治建设亦然如是。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亟须进一步深化“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研究。今后,增进广大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合法性与道义性认同,需要建构为党内政治文化认同提供学理支撑的研究体系,塑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与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党建工作环境,发挥各级各类党组织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宣介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叙事逻辑及其彰显的合法性、道义性特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合法性特质,不仅体现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本体、对象和功能三个方面,而且须考量宣介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媒介和实践三项要素。党内政治文化认同的道义性特质,呈示于坚定政治信仰和党员主观认同的统一、坚持政治领导和党员客观实践的统一、提高政治能力和党员增进认同的统一、净化政治生态和党员阐扬认同的统一等四重向度。在新时代,应强化广大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合法性与道义性认同,确保广大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标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合法性党员政治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Westward Movement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