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与近代价值

2021-04-15 01:12苏永骏黄贵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制体操师资

苏永骏,黄贵

(南京晓庄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清末中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旧式教育已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需要,许多仁人志士在学习日本与欧美一些国家的幼儿教育后,主张教育救国,提出了“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儿”[1]。当时清末幼稚园有教会幼稚园、官办蒙养院、公立蒙养院以及私立蒙养院等几种形式,教会幼稚园完全套用传教士派遣国的幼儿体育教育模式[2]。为推进幼儿体育教育发展,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把体操课列为必修课,在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与旧式体育迥然不同,表现出简单模仿日本幼儿体育、发轫于蒙养院体育、以当时先进的西方近代体育取代旧式体育的基本特征。清末幼儿体育教育发展对于我国开启幼儿体育的近代化过程,促进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开始注重幼儿体育的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理论与实践仍可为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一、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幼儿教育制度与机构

清末由政府颁布的教育规章制度主要有《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两个学制。晚清政府于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由张百熙拟定,包括《蒙学堂章程》等6个章程,将整个教育分为3阶段共7级,3阶段分别为初等教育(3级)、中等教育(1级)与高级教育(3级),其中初等教育分设蒙学堂(4年)、寻常小学堂(3年)与高等小学堂(3年),蒙学堂年限最长。《蒙学堂章程》规定儿童入学年龄为6~7岁,并可延至10岁,其课程不仅有读经、舆地、史学,还有体操、修身、习字与算术等[3],但由于这个学制比较粗糙,虽然颁布但并未实行。晚清政府于1904年颁行的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等人拟定的《癸卯学制》,包括《蒙养院章程与家庭教育法章程》等7个章程。癸卯学制时期是指从清末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此时是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4]。《癸卯学制》也将整个教育分为3阶段共7级,3阶段分别为初等教育(3级)、中等教育(1级)与高等教育(3级),其中初等教育分设蒙学院、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蒙养院章程与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3~7岁之儿童,开设游戏、乐歌等必修课在内的7门课程[5]。

(二)幼儿教育办学宗旨

清末自实施新政以来,特别是《癸卯学制》颁行之后,蒙养院的办学宗旨为:“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保育教导儿童,务必留意儿童之性情及形止仪容,使趋端正。”[6]由此可见,蒙养院注意培育幼儿健壮的体格并将体育置于首位,促进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与成才,这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幼儿体育已成为蒙养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必以造就人才为旨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体育、德育而后为完备。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级,也是教育的启蒙时期,非常注重调护、发育幼儿身体,培养幼儿健壮的体魄和创造精神。根据不同年级幼儿身体条件对其体育锻炼提出不同要求,在体育方面的要求随着年级提高而逐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幼儿体育教育目标的递进性与系统性。

(三)幼儿体育课程设置

1904年后,随着《癸卯学制》颁行,蒙养院开设游戏、乐歌、谈话、手技、算术、数方、自然等7门课程,与体育相关者2门,分别为游戏和乐歌,并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以游戏为体育之基,蒙养院游戏分为2类:一类为随意游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各自运动,如投篮竞赛、套圈等游戏;另一类为同人游戏,即引导多个儿童共同参与游戏,培养儿童的群体观念,如拔河等游戏[7]。乐歌一般是用歌词去发育儿童的精神,用音响节奏去使幼儿舞蹈,运动筋脉,并以歌意去启发幼儿一唱三叹的感情。蒙养院体育课教学比重较大。当时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幼儿体育广泛开展,每周一般是2~3个课时。由于开明人士和归国留学生对欧洲和日本近代教育理念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积极兴办私立学堂,倡导在蒙养院开设体操课,注重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同时十分向往欧洲和日本的国盛民强,提倡尚武精神,因此非常看重体操课,有些蒙养院体操课每周6个课时,与国文、算术同。

(四)幼儿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癸卯学制》规定的蒙养院教学内容:第一、二年为整齐步伐,第三、四年为演习体势体操略具体势,为时无取其长。多以游戏为主,配以乐歌振发精神,运动筋脉。《癸卯学制》颁行后的蒙养院体操课安排相对于壬寅学制中对蒙学堂体操课教学内容为“整齐步伐、学习体势”的规定而言,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各项身体素质,促进幼儿个体生长与情感陶冶,并在集体游戏中使幼儿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8]。蒙养院强调要注意幼儿身心的能力,在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喜好之事物上,渐次启发涵养之,不宜操切而害其身体,与初等小学之授以学科者迥然有别。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每日授课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9]。但由于师资缺乏,幼儿体育教师多为兼任,这些教师只知道一些“立正、稍息、开步走”及队列练习。尽管后来为缓解体育师资缺乏的困境开办了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但仅为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蒙养院师资的需求。因此,直到1911年体育教师仍多为兼任,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照旧。

(五)幼儿体育师资

清末幼儿体育师资有以下几种来源。一是来华的传教士。传教士来华之前,必须接受包括体育知识与技能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鸦片战争后,来华的传教士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各种活动,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助力,受到中国人的极力排斥,活动困难重重。于是,他们把重点转向幼儿,将幼稚园引入中国[10]。19世纪80年代,外国教会在我国福州、宁波等沿海城市创办幼稚园。中国近代最早的幼稚园就是由西方教会创办的,来华的传教士则成为教会幼稚园的体育教师。这可以说是清末最早的幼儿体育师资。二是从日本引进体育教习。清末幼儿体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师资配备甚至场地设施等都是对日本幼儿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复制。《癸卯学制》颁行后,蒙养院数量急剧扩大,为了蒙养院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日本引进体育教习。三是清政府培养了一批幼儿体育专业教师。晚清政府创办了一些体育专修学校,各省城师范学堂基本都附设了体操专修科,也培养了一批幼儿体育专业教师[11]。及至晚清,官办蒙养院、公立蒙养院以及私立蒙养院的体育教师基本都由幼儿教师兼任。四是归国留学生、军事院校毕业生,他们也是幼儿体育师资的重要来源。

(六)幼儿体育场地设施

《癸卯学制》对幼儿体育场地有严格规定,“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至儿童登降有危险之虞。蒙养院当备保育室、游戏室及其它必需之诸室。保育室面积之大,当合每幼儿五人占地六平方尺。庭院面积之大,至小者当合幼儿一人占地六平方尺”[12]。将校舍建于平地,是充分考虑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减少幼儿登高嬉戏带来的危险。对于保育室、庭院面积的规定,要求幼儿在蒙养院期间有一个相对宽阔的活动环境,以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清末蒙养院体育设施指游戏物具,即玩具。玩具是幼儿的伴侣,而游戏则是幼儿的生命,这一时期幼儿的玩具主要为木马、秋千、跷跷板等比较简单的户外游戏设施。清末蒙养院设备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与幼儿教育经费而异。省立幼儿园内,游戏室、教育玩具、游艺物品以及恩物等应有尽有;各县公立及私立幼儿园虽较省立幼儿园为次,而幼儿应用品、游艺应用品、恩物亦足资玩赏,且不时量力购置,故以全省而论,幼儿园之设立其量虽少而设备尚属完备[13]。在近代教育中,幼儿体育场地与设施如同幼儿发展的两把扶手一样,把幼儿一步步地引向他们生活的世界。

二、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简单模仿日本幼儿体育

清末蒙养院体育从课程目标、内容,到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师的聘任、课堂组织形式,甚至连体育课上的口令也用的是原封不动的“日语发音”[14],几乎是对日本幼儿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复制。《癸卯学制》颁行后,蒙养院如雨后春笋般猛增,而体育师资培养严重滞后,体育教习相当匮乏,此时幼儿师资多从日本引进。这使得原本就占很大比重的近代体育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被迫简化,更趋单一。蒙养院在不断吸纳日本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产生过忽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问题,而且出现对外来体育文化全盘照搬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未能自觉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外来体育与本土体育的有机融合。

对日本幼儿体育的简单模仿在清末蒙养院十分普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政策与教育制度束缚。由于日本主张的“和魂洋才”与清政府主张的“中体西用”相近,故其学制易被接受[15];加之日本与中国都使用汉字,因此中国乐于借鉴。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经过30年努力而基本编定的与新学制配套的幼儿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教法,引入其近邻中国较为便捷,因此,模仿日本幼儿体育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二是幼儿体育师资的来源限制。当时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日本教习或保姆,她们将西方先进的幼儿体育教育引进中国并在蒙养院付诸实践,因此清末幼儿体育教育具有浓厚的东洋特色。

(二)发轫于蒙养院体育

蒙养院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发端或前身,它的萌芽与发展对学校体育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学校体育的研究与探讨必然要追溯至蒙养院体育。蒙养院破立结合,以西方近代体育取代旧式体育,在我国幼儿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影响。但毕竟处于幼儿体育的发轫阶段,其发展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也不高。相对于当前丰富多彩的幼儿体育教学内容而言,蒙养院体育以整齐步伐、体势体操与游戏等为主的教学内容显得单一乏味;其军事化的口令与队列练习之于如今活泼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又显得呆板枯燥[16]。

在蒙养院体育实际开展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蒙养院在极力引进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内容时,一度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采取忽视与否定的态度。蒙养院强调整齐步伐、体势体操以及队列等练习,宣扬“尚武”精神,也致使军国主义泛滥,严重影响幼儿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17]。蒙养院师资起初是蒙养院中学习幼儿保育法合格的乳媪节妇,1907年后主要是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她们接受一定的近代体育学习与培训。但当时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幼儿师资培养机构蒙养院或设在敬节堂、育婴堂中,或设在女子师范学校。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清末幼儿体育发轫于蒙养院体育,具有明显的弊端与不足,但蒙养院体育之于旧式体育,在开启近代幼儿体育、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人才方面却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

(三)以先进的西方近代体育取代旧式体育

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许多仁人志士纷纷探求救国救民之道,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发动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试图通过教育救国、体育救国,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拟定《蒙学堂章程》和《蒙养院章程与家庭教育法章程》,具有保国强民意义的幼儿体育在幼儿教育领域倍受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蒙养院体育无论是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还是从教学内容方面,都突破并取代了旧式体育。首先,幼儿体育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是学习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结晶之一,展现仁人志士们的体育救国抱负。其次,蒙养院体育相对于旧式教育具有先进性。而蒙养院开办之宗旨与科举应试教育截然不同,是以发育身体、强民体魄、强种保国为目的[18]。再次,蒙养院体育内容相对于旧式体育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中国旧式体育教育侧重养生,以静养为主。而蒙养院的教学内容为游戏和乐歌且以生理学、解剖学等近代科学为基础而设计或选择的,较之旧式体育教育是一种跨越式发展。

三、清末幼儿体育教育的近代价值

(一)开启了幼儿体育的近代化进程

清末中国在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同时,也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清末体育也由旧式体育向近代体育过渡,开始体育的近代化过程。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加之甲午战争失败后我国大片领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教育改革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最终导致清政府于1901年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19],并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蒙养院体育的诞生正是此次教育改革重要成果之一,也是近代新旧体育交替的产物,并随着蒙养院的大量出现而得到较快发展。

蒙养院体育课的目标、内容、课时安排及教学组织形式等虽然是模仿他国,但与旧式体育已迥然不同,其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器物层面改革、维新运动通过制度层面改革挽救国家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尝试教育救国、体育救国。蒙养院体育的出现反映了社会民众渴望改变民族积弱现状的时代呼声。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各界爱国人士对国衰民弱更是痛心疾首,他们认为学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而使人人可为兵”,“今之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因而振臂疾呼“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20]。强烈的社会呼吁促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蒙养院体育应运而生,开启了幼儿体育的近代化过程。

(二)促进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

在我国古代,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勤有功,戏无益”[21],幼儿很少从事游戏等体育活动。随着近代国门被洋枪洋炮轰开,西方体育传入我国。受其影响,人们逐渐发现游戏、体操等体育运动项目在培养幼儿体智德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幼儿体育观开始转变为近代幼儿体育观。清末,体操、游戏与乐歌等已成为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教士、日本体育教习、归国留学生等幼儿教师在开设体操科的同时,也将西方近代体育引入中国。

体操科是教会幼稚园、官办蒙养院、公立蒙养院以及私立蒙养院的必修课,该门课程的开设促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广泛传播。首先,促进了西方先进体育思想的传播。蒙养院体操科教学以及其师生“习体操以强体魄”的身体练习宣扬了“尚武”精神,给有着2000多年“重文轻武”积习的国人带来一股清风,树立“尚武强身”的新观念;并使“尚武”精神有了现实载体,扩大“尚武”精神传播的范围,使“尚武”精神深入人心。其次,促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内容与方法的传播。教会幼稚园完全套用西方的近代体育内容与方法,蒙养院则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到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师的聘任,甚至课堂组织形式几乎都是原封不动照抄日本体育课教学模式。

(三)肇始幼儿体育师资培养

清末教会幼稚园的体育教师由来华传教士担任,而官办蒙养院、公立蒙养院以及私立蒙养院主要从日本引进体育教习。但《癸卯学制》颁行后,蒙养院数量激增,而我国体育师资自主培养严重滞后,幼儿体育教师严重短缺。考察各国幼稚园师资后,发现皆由“女师范生为保姆以教之”[22],但由于当时禁女学之风盛行,不容开办女子师范学校,只能在敬节堂、育婴堂中设立蒙养院,乳媪节妇在其中学习幼儿保育法,如果合格即可成为幼儿教师。体育课由她们兼任,但由于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却难以胜任体育教学。

1907年,清政府废除女学禁令,修订补充《癸卯学制》,颁布《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开办女子师范学校,开设体操课程,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须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各部均齐发育、动作机敏为宗旨;认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除,力矫弊习”[23]。凸现清政府对女子放足的力倡与体、智、德并重发展的关注。这些经过严格、正规的近代教育培训的女子师范毕业生,其体育知识与技能强于乳媪节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幼儿体育的发展。

此外,还有归国留学生、军事院校的毕业生能担任幼儿体育教习,但远远供不应求。因此,对幼儿体育专业师资培养的需求愈发强烈,主要通过创办体育专修学校与体操专修科等途径来培养。1904年,湖南省抚宪衙门学务处指定武备学堂兼办体操研究所(体操学堂),以游击衙门箭道为场地,这是全国第一所培养专业体育师资的学校[24]。清廷学部号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附设5个月毕业的体操专修科,也培养了一批幼儿体育专业人才。

综上,清末幼儿体育教育,开启了幼儿体育的近代化过程,促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肇始幼儿体育师资培养。当下,应保持和提倡清末政府和留学生效法日本幼儿体育教育的精神,以本国的传统和现实为基础,以世界性为目标,不断地推进我国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制体操师资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体操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思维体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思维体操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