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长斌,李明宇,张景伟,李瑞鑫,王 含
(1.郑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 漯河 462300)
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接近一个学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师生,都经历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民在线教学时代。这中间,有迷茫、有期待、有焦虑、有困惑,也有喜悦和收获。然而,随着高校相继发出返校复学通知,大部分学生开始回到久违的校园,线下教学逐渐恢复正常。是不是可以放弃陪伴半年之久的线上教学,继续沿用线上教学模式了?吴岩在5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毫无疑问,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必将成为新常态。
在这种新常态下,作为教学主战场和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适应新形势带来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该如何改革?正如吴岩司长所介绍的“金课”那样[1],课堂教学也要“去水增金”,建设“金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为“金课堂”?如何建设“金课堂”?“金课堂”对于课程建设、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等有哪些好处和作用?如此诸多问题,均值得深思。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查[2],57.3%学生对在线教学满意度较高,认为可以跟上教学进度。然而,大规模在线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硬性规定在线直播教学的“一刀切”做法不可取。为了在线教学而在线教学,为了凸显责任而凸显责任,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失去了教育初心。在没有进行“望闻问切”的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直接开出了看上去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结果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疗效大打折扣。在线教学的确是能够解燃眉之急的救命稻草,但却不是万能的,缺乏对教育目的深思和对教学条件、师生诉求的深入调查,结果往往导致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于采用录播、直播还是“慕课”+在线指导等何种形式,应当取决于师生的教学意愿和最终的教学效果,而不是采用文件政策硬性规定,一刀切地全部要求采用直播形式。
2.某些在线教学的具体要求过于教条,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从反馈情况看,有的学校对在线教学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而最突出的一个,就是“指定”在线授课平台和资源库,在线教学被局限于某个单一品牌上,而不是让教师或学生结合实际,自主决定该选择哪些在线教学资源。还有必须按照课表时间上课,每一堂课时长必须讲够45分钟,必须采用直播教学方式。作为导演和联合主演,教师被捆住了手脚,被动地说教,如何能吸引观众和听众的兴趣呢?教师如果没有了创造性,如何能教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呢?如何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成为在线教学长期关注的焦点。
3.在线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弱化了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并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教师忙于应付在线教学课堂准备和知识点讲解,基本上无暇顾及其他,更不要说在课堂上融入德育元素了。此外,在线教学无法有效地对学习过程实施监督,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疫情期间,授课方式由面授改为网课,学生非但没有适应这种状况,反而仍然停留在“我在家,那就是还在放假中”,能不学就不学,视线上教学如敝履。在线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的,而实际上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并不理想。
4.在线教学的课程资源后劲不足,线上线下衔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根据运行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倾向于采用“课件+语音”直播形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学生也乐于接受,不过它实际上仅仅是将线下课堂教学移植到了线上进行,只适合应急阶段使用。鉴于许多教师初次转变教学方式,对在线教学的认识和能力储备不足,除在线授课环节外,对课程在线建设的准备和投入有限,在线教学资源整合不到位,导致在线教学手段和内容单一,教学活力和吸引力呈下降趋势。此外,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线上和线下衔接提上日程,如何在今后的混合式教学中尽可能地完善并发挥在线教学优势,是即将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5.教学平台和技术保障体系不完善,缺少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局部功能漏洞。有别于线下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在线教学质量不但取决于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师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保障。从在线教学运行反馈来看,对在线教学效果影响最不利的是网络教学平台的不稳定以及教学互动的缺失或不足。此外,在线教学多在家中进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且存在流量竞争,导致教学平台稳定性较差。因此,如何建立符合高校学科专业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和有效沟通国家开放资源平台的机制,整合平台资源,实时跟踪监控教学运行并建立平台保障预案,非常迫切。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高校陆续发出返校复学通知,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等特殊教学环节从“云端”走向线下。学生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学期的线上学习后,能否快速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教学从独立存在,到平行开展,再到混合式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何确保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和深度融合,以便发挥二者的最大优势?实际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在很多方面是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是内在关联的。因此,推进线上线下同向同行和同频共振,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是做好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关键。
1.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与实体课堂同时并存,既要发挥实体课堂“面对面”与“互动式”的巨大优势,又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时空分离”与“精准控制”的有利特点,实现二者的平稳过渡与有效衔接。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做好心理引导,让学生尽快摆脱焦虑情绪,适应脱离电子产品的纸质课堂,例如开展复学第一课以及抗击疫情主题班会等活动;二是厘清衔接起点,学生返校后集中进行课程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三是资源方法互通,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线下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而互动式教学不但适合线下,同样也是线上教学的有效方法。
2.确保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线上教学有助于延伸和拓展课外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边界和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线下教学则弥补了线上教学无法面对面互动的缺陷,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情况,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二者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明显的交融关系。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提高融合意识和能力,坚持两手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利用线上教学布置学习任务,完善教学资源与考核评价,利用实体课堂开展互动式与个性化线下教学;二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利用线上资源完成预习和复习,开展线下独立思考和实践,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解决疑难问题。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导演角色[3],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决定了线上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也直接影响线上线下融合程度。教师没有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教学只能线下教学这种“单线程”运行和“单声道”发力,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真正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演奏好课堂教学这首协作曲。目前,针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应急性培训已有很多,然而多数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法起到深层次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只有递进式、长期性和针对性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混合式教学水平。
4.实施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精准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做到精准了解。精准学情分析也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使得混合式教学得以实现,利用雨课堂等平台开展问卷调查和学情大数据分析使得精准教学得以开展。混合式教学侧重于教的智能化结果,精准教学侧重于学的过程性习得。由此可见,精准教学更符合OBE(面向对象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基于混合式教学实施精准课堂教学,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掌握,更要注重学习思维的养成[4];二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过程,更要注重学生思想教育意识的养成;三是不能过于强调成熟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养成。
吴岩司长认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做好“人才-学科-专业-课程”等四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提出[6],统筹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可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关节。实际上,课程与课堂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课程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要通过课程来实现[7]。课堂是学校教学的核心,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代名词。因此,课堂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8],建设“金课”[9],必须首先建设“金课堂”。
图1 “金课堂”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吴岩长认为“金课”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1],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根据课堂与课程的联系,可将“金课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三金”,即:(1)金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创新思维;(2)金教师:做点燃学生心中火焰的火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3)金学生:具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自我塑造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坚韧的执行力,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与“金课”类似,“金课堂”也是指水分少、含金量高的课堂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10]:高阶性、对话性和开放性。实际上,“金课堂”的基本特征包括许多方面,例如:智能性、多阶性、挑战性、研究性、创新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等,其根本要求是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11],其核心特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
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课堂模式[12]。鉴于其教学理念的原创性、易用性和先进性,被誉为“魔力课堂”。该模式旨在将课堂还给教师和学生,由单一主体变为双主体,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由教师讲授知识,另一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并在两者之间穿插引入内化吸收环节。对分课堂不是简单地将“讲授+讨论”几何相加,而是将教与学两大理念有机整合,以学习产出为导向。与传统模式相比,对分课堂将重点从怎样教升级为怎样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延时讨论和内化吸收的质量,充分体现了“金课堂”的高阶性,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类似,讲究以学生为中心,变“满堂灌”的“单声道”为“交互式”的“多声道”,课堂上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为主,教师则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翻转课堂能否取得理想效果,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全面考验,包括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等,核心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精心的课前准备可以有效捕捉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点,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高效的课堂参与可以检验课前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为课后反思留下足够的空间;而课后反思则是根据前述两个过程反馈,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总结,可为下一个课堂教学循环提供科学精准的改进参考。
3.翻转课堂+对分课堂
以上两种课堂教学模式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然而,对于以混合式教学为基础的“金课堂”,二者也存在各自的不足。例如,翻转课堂需要有效的线上学习监督机制,而对分课堂在讨论时需要教师的适度引导。此外,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鉴于此,有必要建立“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的耦合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协同效应,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中“课前准备+课中参与+课后反思”的全过程性探究,同时利用对分课堂中的延时讨论机制,这也更符合“互联网+教育”[13]的先进理念以及线上线上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特点。
精准教学[14-15]的核心在于依托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数据挖掘、精准学情定位、精准教学实施和精准反思评价,并运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前提:精准学情掌握。在实施精准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例如雨课堂等)收集大数据,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精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信息,包括已学课程及其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精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偏差进行综合识别评价;最后,以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点,一生一策,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辅导和过程监测预案。这为实施精准教学、开展因材施教和培养个性发展奠定了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
2.过程:精准课堂施教。在精准课堂实施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如何做好课堂导演,在精准课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走向精准调节课堂的气氛和节奏,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教师应熟悉“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能够开展有效提问、互动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他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此外,教师应引入过程监测手段,例如设置随机测验等,实时跟踪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学习状态;根据监测反馈结果,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等,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精准干预,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靶向辅导。
3.反思:精准教学评价。任何教学成效都需要评测反思,精准教学也不例外。课下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是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评测手段。这种结果性评价方式,不但考查范围仅限于对知识点的掌握方面,给出的标准答案也禁锢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而精准评价则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侧重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和多角度考察。首先,精准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及其成效开展全过程检验,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进行评测,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等。其次,精准评价是对教师精准教学过程及其成效的全方位检验,评价教师是否开展了精心设计、是否做到了价值引领等。因此,从总体上看,精准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目的是不断改进完善精准教学,实现精准教学效益最优化。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金课堂”作为一种建设目标,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升级,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基于“金课堂”目标,对课堂教学理念和内容进行升华。
1.以“金课堂”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夯实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关键。而课堂则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只有高质量的课堂,才有高质量的课程;只有“金课堂”,才能塑造“金课”。如何提高一流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辩证看待教和学之间的关系,牵好教和学的牛鼻子[16]。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模式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随之改变。检验一切课堂“含金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者的习得效果,也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后疫情时代,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金课堂”注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倡导学生从读“书”向读“网”转型,变硬知识传授为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变输入性评价为输出性评价[17]。最终,通过课堂改革带动课程改革,以“金课堂”夯实一流课程建设。
2.以“金课堂”为主抓手和突破口,构建精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构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基础上,将所有课程耦合起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多重协同效应,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载体是各类课程,核心是将思政教育以沉浸方式融于课堂教学中。基于“金课堂”模式构建精准课程思政教学,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树立精准课程思政意识,做好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准挖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嵌入点。二是在课堂教学中精准引入时政热点,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随堂测验等大数据分析,精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成长状态,及时跟踪存在的思想偏差,必要时进行精准干预。
3.以“金课堂”为切入点和主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和讨论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是当前高等教育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重要目标。“理不辨不明”,通过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和激烈讨论,不但会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更深刻,而且有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想法。线上线下融合的“金课堂”教学模式为问题导入式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教师可以在线上课堂以案例形式布置各类思考题,利用线下课堂开展有效提问和讨论教学,同时适时和适当给予解惑答疑。谢和平院士曾给“学霸”做出过新定义:独立思考、创新创业、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因此,创新意识培养应是“金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4.以“金课堂”为支撑点和着力点,将核心素养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然而,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目标体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是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金课堂”目标下,教师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兼顾共性与个性需求,千方百计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对不同知识点,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对于难度不大的知识点,放手让学生在线自学;稍有难度的知识点,组建互助学习小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组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等。
5.以“金课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和出彩的机会。通过自主课堂,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还可以培养他们思考、分析、表达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自主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重在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生成、课堂拓展、课堂评价、课堂总结中得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堂”,教师如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个性化辅导,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能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从深刻认识后疫情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出发,系统总结了当前线上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分析了如何做好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同频共振与深度耦合。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出了“金课堂”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并对“金课堂”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金课堂”导向下的精准教学进行了剖析。从夯实一流课程建设、构建精准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贯穿核心素养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后疫情时代“金课堂”建设目标下的几个思考进行了系统论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