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畅 徐俊生 舒园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缺乏人文关怀、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方法手段等问题。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有利于解决贫困生面临的问题,也有利于帮助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强化资助育人,应该建立资助育人体制机制、完善资助育人内容和提升资助育人方法。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 高校资助育人 新路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学生资助促进‘寒门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ZA002)阶段性成果;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项目,“高校后疫情防控与大学生生命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2021-GX-4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61-02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近来年,随着“奖、贷、助、勤、补”五位一体联动助学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逐步实现。但是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数量众多、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彰,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除了给予助学金资助外,还设置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临时补助等帮扶手段。在多种维度综合性资助模式中,不仅让学生享受经济支持,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做兼职劳动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补贴生活。经济帮扶的制度完善的同时,很多贫困学生在思想上也需要教育者的关怀。比如在贫困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显现出较强的“等、靠、要”思想。
(二)重物质资助轻思想政治教育
1.感恩教育不足。贫困大学生在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后,大多数都对国家、社会和爱心人心怀感恩之情。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资助环节中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往往都是通过班级统一开展,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不懂得知恩图报。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后很少或根本不联系资助人,打击了资助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信心;还有学生接受资助后,花钱大手大脚,追求享受;还有学生在助学贷款到期后仍然赖着不还。在资助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弱。
2.诚信教育不够深入。贫困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学习方面,学习不够认真,考试中有抄袭作弊等现象;第二,在生活方面,因为本就家庭条件不好,部分贫困大学生就通过恶意撒谎向家长骗取生活费,或者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来骗取奖助学金;第三,在就业方面,通过营造虚假的材料和与事实不符合的工作经验来骗取工作。当前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比较泛化,并未深入学生内心深处。
(三)高校資助育人缺乏有效方法手段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但是由于高校学生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节当中的缺失以及思想问题的顽固性,导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不够明显。
1.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偏少。高校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部分落在辅导员肩上,一是辅导员管理班级过多、事务繁忙,单独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思想上不够重视,由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戒备心理,一些辅导员认为贫困大学生会加重老师和同学对他不同的看法,故而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2.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影响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虽然现在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补贴,对贫困大学生在经济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随着物价上涨,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依旧困顿,他们的生活压力依旧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就业压力,202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1000万。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下,贫困大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更加迷茫。
二、高校强化资助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资助育人有利于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精准视域下,党和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目前高校学生获得的资助比较多,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带来的一定的负面效应与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使少数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偏颇等严重社会问题。通过资助育人,一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资助,另外可以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资助育人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是多元的,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其层次性,应解决好“高标准”与“低水准”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对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层次架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进一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深入研究,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紧密度。
(三)资助育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资助育人可以把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利于建立专门资助专员,这样可以充分地说明、解释,避免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形式”“轻践行”,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从而引起高校贫困学生的共鸣,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高校贫困学生的头脑。
三、改进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路径
(一)建立高校资助育人体制
1.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由于高校学子宿舍主要分布于校园各个角落,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建立以寝室为单位的学生自查机制,由寝室长每周进行一次心理汇报,再由学生干部进行集中收取,最后汇总到学校相关工作部门,从而建立有效的贫困学生心理档案,能及时地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对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2.因人而异开展教育。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就会导致个体差异化严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充分考虑贫困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别,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可以组织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帮助贫困生答疑解惑,对于不同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要采取以小团体的方式或者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帮助其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合群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贫困,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身贫困现状。
3.建立信息反馈。对于进行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疏导的贫困大学生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疏导是否达到效果,同时还能及时对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学生进行第二次教育或疏导。建立信息反馈,一是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反馈,利用学校网络系统建立信息反馈,使学生能够自行反馈。二是通过走访调查。对贫困大学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合理安排时间,抽出空余时间对其进行上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沟通交流去了解其心理、学习状况。
(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内容
第一,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有感恩之心,让他们了解到有爱心的人是会为他人着想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他们是为社会的进步作贡献。其次,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对国家或社会个人的救助存有感恩之情,不定时给资助人汇报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以及后期的规划,这样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最后,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对给予帮助的人感恩,比如写信、贺卡、制作小礼物等,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第二,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建立和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制定学校的诚信记录,可以作为学校评奖助学金的依据之一。其次,学校对证明材料要逐一核实,平时要多与贫困家庭的家长多联系,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生的生活情况。最后,学校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组织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
(三)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方法手段
1.拓宽资助育人渠道,增加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第一,培养资助宣传团队,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通过学生自己报名或者辅导员自行选拔组建资助宣传团队。由辅导员个人和学院对其开展相关方面的技能培训,达到标准后投入辅导员助理团队工作当中去,帮助辅导员处理相关资助方面的工作。第二,加深对贫困大学生个体认知。通过与贫困学生交流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思想问题的源头,加深对学生个体的认知;然后再通过同寝室的同学进行侧面了解,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贫困生个体的整体认知;最后通过与父母沟通,辅导员可以了解到贫困大学生最真实的家庭状况及贫困生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这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2.将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育人成效。高校要结合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将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与当前社会现状结合起来,制定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围绕切实强化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理想信念展开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助力贫困大学生找到工作。并通过岗位实习和实践活动,指导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心理抗壓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让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理去面对,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肖慧.基于协同思维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73-75
[2]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