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1-04-15 00:41谭时康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高校

摘要:在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微电影创作教学被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开设微电影创作课程,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影像创作能力,适应当前影像发展的潮流,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但从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开展现状看,许多学生存在专业背景、技术基础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群体中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高校要在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针对微电影创作教学存在的误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209-03

微电影创作对当前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包括对学生视听语言、后期剪辑、摄像、剧本创作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培养,因此学生需在微电影创作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在传统微电影创作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逐步体验微电影从构思到文本设计再到最终形成的整个过程,但随着新时期互联网和影视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微电影创作教学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行业标准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一、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影像技术相关能力

高校微电影创作教学涉及许多领域的技能训练。一部微电影从构思到完成会经过前期策划、拍摄以及剪辑、特效合成等诸多环节,因此学生通过微电影创作课程学习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制作技术。例如在微电影文本创作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性学习掌握剧本写作和策划等重点技能。

尽管微电影的文本内容比普通电影更加短小,但其仍然要遵循电影文本创作的一般规律,必须拥有完整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微电影时,要首先对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对白以及环境等进行详细的构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升[1]。

(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微电影的创作一般会涉及多工种的配合和协作。例如主要制作人员可以分为导演、演员、摄像、场记等。不同的创作团队可能由于自身经费和故事规模的不同,在相关工种的数量和类型上存在差别。但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实现不同人员的协调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微电影课程教学的学习同样也是一个锻炼学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过程。

当前,许多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团队都是以共同兴趣和同学关系为基础而构建的,其功利色彩一般不强,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方式实现成员之间的高效协作是保持成员团结性和向心力的重要课题[2]。

(三)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尽管微电影的创作内容相对较少,周期也较短,但它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同样具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微电影的“微”一方面有助于作品在最终阶段被广泛传播,但另一方面也对拍摄人员的手法、内容、题材选择等有了更多限制。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从最为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灵感,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要将这些内容有机融入微电影的创作中,赋予电影更多美与感动。

此外,微电影的影像构图、场面调度往往比一般电影更单调和抽象,这也要求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加严谨地设计故事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3]。

二、当前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

(一)课程实践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大

当前,许多高校的微电影创作课程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传统电影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更加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述,因此学生在这一环节往往会产生许多惰性化知识内容。

惰性指的是学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即时应用所学知识,惰性的产生与教师的讲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等因素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在微电影创作教学中,学生往往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许多学生在进行微电影的主题构思、演员选择、分镜头设计以及后期制作等多道工序时,不具备相关经验,无法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性内容与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只是知识的简单照搬,以至于最终作品的质量普遍较低,达到的微电影创作效果并不理想[4]。

(二)学生微电影作品质量不高

高校微电影创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往往更加生动有趣,尤其是相对于单调枯燥的理论性内容,学生更愿意拿起摄像机进行自我表达。但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问题,进而暴露自身经验不足的缺陷。以摄像课程的学习为例,学生们通过课程教学掌握不同镜头景别运动、色调构图应用的专业能力,但由于学生更注重技术性的展现,学生的摄像作品缺乏整体构思,艺术水平也较低。

还有在微电影的写作学习中,学生无法从整体角度把握内容的整个面貌,往往只是对故事大概内容进行三言两语的描绘,有的学生甚至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缺失了对对白场景和分镜头等的构思,导致实际拍摄过程中常出现演员对白缺乏逻辑、被迫临时改词等现象,最终造成许多学生作品形式花里胡哨,但其本质性内容却异常空洞[5]。

(三)無法与市场接轨

高校开设微电影创作教学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自身专业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微电影创作技能,最终为市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微电影人才。大学是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大学微电影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整个微电影市场的前景和创新性发展。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的开展尽管具有创新性、小投入、灵活性等优势,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受到教学环境以及制作经费不足等问题的限制,甚至在最初选材阶段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以致最终的微电影作品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众所周知,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在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想要创造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微电影作品,必须要实现专业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但由于许多教师对微电影教学与市场的结合不够重视,许多高校学生微电影创作理念低能和幼稚,影片与市场相脱离[6]。

(四)创作理念存在偏差

在当前高校学生的微电影学习和拍摄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注重技巧创新,忽视理性提升”的理念偏差问题。高校学生处在思维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本就善于创新,同时也比较活跃,尤其是艺术性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敏感性更强。但在微电影的拍摄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性的艺术思维,还应具备扎实的拍摄手法、精彩的文本内容以及熟练的剪辑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对微电影的所有构思必须建立在经验积累和能力的理性提升上。但在实际创作中,由于学生操作理念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创作技巧的理性提升过程比较枯燥和乏味,因此更愿意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以至于许多高校学生对微电影拍摄的理性理解普遍不足,最终很难拍摄出具有较高水准的微电影作品[7]。

(五)微电影创作分工不够科学

微电影的创作是一个集体协作的过程,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或单一领域的知识很难完成最终的作品。在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小组分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角色划分,具体到微电影制作团队中,也往往会将所有人员划分为编剧、摄像、导演、剪辑、灯光、音响等不同角色,以便发挥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实现更高效率的团队协作和达到更好的团队创作效果。但在小组角色分工过程中,学生之间往往沟通不及时或角色划分不明确,导致相关人员无法被分配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工作,甚至出现部分小组成员滥竽充数、作壁上观等现象。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许多学生制作小组还会采用团队成员轮值的管理模式,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容易导致作品出现风格混乱等问题。

三、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将德育、美育融入其中

为了更好地发挥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高校可以在教学设置中融入更多美育、德育的内容,实现微电影创作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德育化转变。教师可以在课件的制作阶段进一步明确本次教学的美育、德育育人重点,借助微电影创作课程的教材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性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影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内容,充分挖掘德育元素,使学生能充分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还可以通过播放纪实类纪录片,加深学生对微电影创作艺术使命感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树立更高的职业理想,为影视媒体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8]。

(二)加强微电影创作的商业定制和制片管理

传统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一般会为学生设置许多剧情类的微电影拍摄项目,这些拍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创作的各个环节,熟悉创作过程中的重点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能力。但随着当前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商业定制电影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微电影创作教学一定要与当前市场发展趋势契合。

首先,为了进一步增加微电影的盈利途径,高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定制微电影创作能力,以便在将来的市场化环境中更好地为众多品牌或商品讲故事。因此,高校需要逐渐加大商业定制微电影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其次,学生还要具备足够的制片管理知识,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了解行业的规范和标准,更好地实现对前期准备、影片拍摄以及后期处理等各个阶段的科学管理[9]。

(三)引入情境学习相关理论

按照情境学习的相关理论,教学情境可以基本分为物理、环境、互动等几种类别,并且通过情境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学情境是学生一切认知内容产生的基础,微电影创作教学也应该积极突破原有教学理念,在教学环境中构建与微电影相关的各种现实情境,加深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认识,提高其实际创作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某个微电影的片段,與学生共同营造出微电影欣赏与讨论的强烈氛围。教师也可以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对微电影的叙事、镜头、脚本、蒙太奇等内容进行教学,进一步摆脱传统口头讲述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机械性记忆和惰性知识内容。

(四)多渠道拓宽教学视野

当前,许多高校的微电影创作教学内容都与摄像、编辑、后期处理、文本创作等实践性内容相关,但新时期的微电影创作涉及的题材和内容在不断拓展,往往会涉及许多其他专业领域的理论性知识。因此,微电影创作教学也应当不断打破传统课程理论知识框架,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涉猎更多其他领域。例如在摄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摄像原理、景别、机位运动、色彩构图等理论性知识,还应该为学生讲授不同影像画面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影像画面的风格流派以及对故事叙述产生的影响,实现学生对微电影创作的深层次理解,最终微电影创作水平得以提升。在新时期的微电影创作中,剪辑不应该单单是简单画面的串联和连接,而应该利用更高层次的美学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将素材串联起来,因此新时期的微电影教学还应培养学生除剧本写作、镜头拍摄等技能之外的能力[10]。

四、结语

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微视频的时代,许多人更加习惯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获取相关信息以及进行自我表达。在此背景下,微电影也逐渐变成一种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因此微电影行业也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微电影创作往往涉及许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思路,遵循当前市场的发展规律,将情境教学等教学理论融入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从而为未来微电影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水平的微电影创作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林芳,熊越.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探析[J].传媒论坛,2020,3(22):161-162.

[2] 赵艳明.高校微电影创作与核心价值观传播[J].青年记者,2016(20):68-69.

[3] 黎斯琦.微电影创作课程中教学教改实践探索[J].人生与伴侣,2021(2):28-29.

[4] 覃思源.基于“进阶型”课程设计的教学研究与探讨:以《微电影创作》为例[J].中华手工,2021(2):148-149.

[5] 张杰.“德育”“美育”融入《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3-65.

[6] 白丽娜.市场发展趋势下《微电影创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42-43.

[7] 涂保铭.项目制教学在影视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究:以《微电影创作》课程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3):165-166.

[8] 郭腾飞.高校“微电影创作”课程实践教学困境与路径优化: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J].视听,2020(11):220-222.

[9] 陈烨伟,韩玮.微电影创作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0(12):190-192.

[10] 王书浩.微电影创作的大众化趋势在高校影视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8(10):215.

作者简介 谭时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高校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