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梦丽 张蓓
摘要: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第一战。主流媒体凭借资讯的权威性,为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传承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时间、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消息来源、纪念场所、叙事模式及报道配图七个维度对人民日报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开展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通过多种题材的报道建构集体记忆,通过历史与当下两条叙事线索进行报道,叙事模式以英雄叙事为中心。文章探究人民日报是如何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集体记忆的建构的,展现主流媒体在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内容分析;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G2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5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抗美援朝老兵口述资料辑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0327080Y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俄罗斯《独立报》在《中国纪念朝鲜战争烈士》一文中这样写道:“这场战争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但中国不仅自己没有忘记它,还试图不让美国忘记。”[1]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差异,中国军人为国家人民而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流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等手段讲述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传递抗美援朝战争的声音,构建关于战争的集体记忆。研究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相关报道具有时代意义。
目前,关于主流媒体建构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聚焦主流媒体对于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建构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基本处于一片空白,这既是文章选题的创新点,也是重要的选题背景所在。
一、理论视角与文献回顾
“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最早由哈布瓦赫提出,指的是“一個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2]。集体记忆是一种群体性记忆,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加以构建[3]。在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中,主流媒体起着重要作用,其通过新闻报道影响社会认知,构建集体记忆。
国内关于战争集体记忆建构的研究多集中在抗日战争等。对于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研究,因所存资料少、研究难度大,数量寥寥。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抗美援朝”+“集体记忆”,得到的文献结果仅为“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搜索结果的三分之一,可见相关研究的匮乏。
国内现有的关于抗美援朝集体记忆的构建,主要通过电视剧、纪录片等艺术形式展开研究,研究时间集中在战争的纪念年份。例如,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通过全景式的“宏大叙事”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描述[4],清晰再现民族记忆中抗美援朝的英雄群像,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体认[5];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6],运用多样的创作手法让纪录片的叙述变得可信,重新唤起了民族的集体记忆[7]。国外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构建的艺术形式也较为丰富,如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小说等形式。从目前的有关文献来看,虽然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建构的研究已有人涉足,但对于主流媒体报道在集体记忆建构方面的作用的研究却基本空白,这也是文章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分类、语义判断及形成可供统计分析之用的量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以系统、客观与量化的方式研究与分析传播内容,以测量及解读内容的研究方法[8]。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解读主流媒体建构社会集体记忆的新闻生产逻辑。
(二)样本选取
人民日报是权威宣传平台、官方发声渠道,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人民日报中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念话语,研究我国主流媒体对于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建构方法。
检索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中的新闻语篇,界定数据范围为“人民日报”,文章标题中需含有“抗美援朝”,文章发布时间为2020年1月至12月,共得到文章61篇,并以其为研究样本。
(三)类目建构
从报道时间、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消息来源、纪念场所及叙事模式六个维度对人民日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展开分析。
第一,报道时间。2020年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年,因此,文章选取2020年中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将12个月份分别赋值1-12。
第二,报道体裁。新闻体裁有多种类别,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特点。文章涵盖消息(快讯)、通讯、图片新闻、评论、其他五个指标,依次赋值1-5。
第三,报道主题。涵盖国际国内纪念活动、历史回顾、精神传承、展现当代军事实力四个指标,依次赋值1-4。因报道主题可能存在两个及以上,所以该变量为多选。
第四,消息来源。一般取自新闻线索的提供者,文章大体将其分为相关学者、政府、国家领导人、群众、战争亲历者、媒体六个指标,分别赋值1-6。因消息来源可能存在两个及以上,所以该变量为多选。
第五,纪念载体。判断是否出现了有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念馆、纪念物件等载体,分为有纪念载体和无纪念载体两个维度,分别赋值1和2。
第六,叙事模式。涵盖五种叙事模式,分别为倡导和平、勿忘国耻、突出党政权威、以英雄为中心、激励现世奋斗五个指标,分别赋值1-5。因叙事模式可能存在两个及以上,所以该变量为多选。
三、研究结果
(一)报道时间
媒体对某一事件报道的数量体现了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度,体现了该事件的重要性[9]。2020年10月23日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因此,人民日报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集中在10月,共有46篇,占当月总报道量的75%。报道多集中在纪念活动前后,在纪念活动前起造势、宣传的作用,在纪念活动后起总结作用。
(二)报道体裁
不同的新闻体裁在呈现新闻事件上有不同的效果[10]。在报道新闻时,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新闻体裁可以使新闻更丰富,报道更真实、客观,从而进一步帮助大众理解新闻事件。在报道抗美援朝战争时,人民日报使用了多种新闻体裁,辅助构建集体记忆。
在报道体裁统计中,消息和通讯占比较大。其中,通讯数量最多,占比42.6%,这些出于不同角度的报道提升了报道的客观性,通过客观的记述建构集体记忆。其次是消息类报道,占比26.6%。消息是对事件的简要记录与描述,内容短小,简单易读,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评论类文章也较多,占比26.6%。媒体通过评论文章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进行解读,引导人们铭记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三)报道主题
人民日报对战争的报道主要分为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关注过去,通过对战争的回忆构建集体记忆。例如,2020年11月1日题为《英雄气概感天动地重温抗美援朝战场文物背后的故事》的报道,通过一辆坦克、一把军号、一个苹果的故事,带领人们重温抗美援朝战场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的精神。另一主题是关注当下,焦点是如何传承抗美援朝精神。2020年10月24日题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的报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表评论,重申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现实意义,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奋勇前进。
就报道主题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而言,精神传承类占比最大,为54%。其次是国际国内纪念活动,占比37.7%。第三是历史回顾类主题,占比26.2%。占比最少的为展现当代军事实力的报道,仅占6.6%。这些数据显示,主流媒体报道更多地将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作为建构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议题,以此重塑人们对于抗美援朝的印象,帮助人们更完整地认识历史。此外,关于纪念活动的客观记录,可以让大众以更客观的视角认识抗美援朝战争。但是展现军事实力类报道处于一种比较缺失的状态,这显示出主流媒体对报道主题的选择稍显失衡。
(四)消息来源
关于消息来源数量和出处的描述性统计能呈现出官方话语突出的特征。61篇新闻语篇中出自国家领导人、政府和战争亲历者的消息均占36%。这一组数据显示,主流媒体往往会以国家领导人、政府的相关消息为报道来源,以增强信源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主流媒体以战争亲历者的经历为消息来源,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在场感,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重视官方话语外,主流媒体同样意识到了民间话语的重要性,出自相关学者的消息占24.5%,出自群众的消息占16.4%,这些民间话语能补全官方话语的不足,建构更为完整的抗美援朝战争记忆图景。但主流媒体对民间话语的采纳同官方话语相比尚未形成规模,因此,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建构呈现出高权威性、贴近官方话语、草根性不足的特点。
(五)纪念载体
主流媒体在建构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对纪念载体的利用仍显不足,这里所指的纪念载体为纪念场所和纪念物件。61篇新闻语篇中有70.5%的文章未涉及纪念场所,即媒体在建构集体记忆之际并未重视承载着抗美援朝战争印记的纪念场所或纪念物件。依托纪念载体的18篇报道中,纪念载体多为纪念勋章、纪念馆、纪念活动等,载体形式较为局限,这表明主流媒体的报道在纪念载体方面呈现出物质载体缺失的特点。
(六)叙事模式
从叙事模式方面来看,以英雄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占总样本的67.2%。例如,2020年10月23日题为《气壮山河的凯歌永载史册的丰碑——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的报道以第七批回国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为切入口,详细讲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介绍了多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志愿军的崇高敬意。然后依次是倡导和平模式,占52.4%;激励现世奋斗模式,占45.9%;勿忘国耻模式,占13.1%;突出党政权威模式,占9.8%。这组统计数据结果与推文主题相吻合,61篇报道大多采用英雄叙事模式表达精神传承是符合叙事逻辑的。同时,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倾向于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增添英雄主义色彩,即从英雄人物入手,透过英雄事迹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抗争精神。倡导和平模式同样是媒体关注的叙事重点,这与我国追求和平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对这61篇报道的文本进行统计,得出词云统计图,从中可以看出在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为“精神”“伟大”“胜利”“和平”。这4个词在61篇新闻语篇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709次、598次、310次、300次,这与我们所统计出的叙事模式的规律相吻合。在报道抗美援朝战争时,媒体以英雄叙事为中心,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艰苦奋斗,同时,呼吁和平,激励现世艰苦奋斗。
四、结语
人民日报使用各式各样的体裁,以丰富的形式,通过纪念时间内的强化报道,建构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在尘封多年后,重新被媒体提及,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这段历史重新被重视。
主流媒体对于抗美援朝战争集体记忆的构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呼吁人民群众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二是激励社会各界奋勇前行——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书写抗美援朝的历史,有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全体人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同时,中国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战胜国,报道此战争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凝聚力。
抗美援朝已成为历史,新的历史将由现在的人们书写。主流媒体将抗美援朝战争报道的重心放在当下,强调抗美援朝精神的现世意义,体现了我国立足现实谋发展的报道理念,也在激励与引导现在的人们学习抗美援朝精神,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姜浩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美援朝[J].新民周刊,2020(37):8-13.
[2]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1.
[3] 李红涛,黄顺铭.“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37-54,126-127.
[4] 陶冶,杨健凌.集体记忆碎片的重整:浅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全景叙事[J].中国电视,2021(5):34-38.
[5] 宁茜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集体记忆”中的时代主题[J].视听,2021(5):8-10.
[6] 赵谦.历史讲述与文化记忆:评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J].当代电视,2020(12):35-38.
[7] 罗锋,王岩.关于“中国”的视觉样本:2020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评析[J].中国电视,2021(2):20-25.
[8] [英]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5.
[9] 陈婧.《人民日报》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探析(1995—2018)[J].东南传播,2019(1):93-95.
[10] 林林,任怡静,马苗.广播电视新闻实务教程(影視传媒专业系列教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234.
作者简介 圣梦丽,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张蓓,博士,副教授,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伦理与法规、传播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