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国际新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2021-04-15 00:41刘曌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现状

摘要:新形势下,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势在必行。国际媒体是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介绍真实中国的中流砥柱,其中国际新闻节目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更要发挥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文章分析中国英语国际新闻节目目前的国际传播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国际新闻节目未来的发展策略,以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英语国际新闻节目;现状;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39-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全球化的今天,媒体是向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介绍真实中国的中流砥柱。”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充分表达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构建文明对话的话语体系。我国国际新闻节目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更要发挥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作用。

二、英语国际新闻节目的国际传播环境

(一)国际传播政治环境

虽然现下已是全球化时代,但是意识形态问题在国际媒体传播中依然处于首要位置。换言之,各方媒体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间的竞争。全球政治环境自冷战结束后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总体方向是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对话与交往。然而国际政治形势依旧严峻,“局部热”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依旧存在。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参与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以一些西方大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会与偏见也水涨船高。2021年“抵制新疆棉”事件以及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抹黑,足以说明中国现在面临的政治环境依然不能小觑。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也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而被歪曲。

处于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媒体更要承担起外交的重要责任,为中国改善自身形象、建立国际话语体系创造有利的国际政治传播环境。

(二)国际传播经济环境

经济全球化是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融合与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了互相依托、彼此融合的大市场,中国身处其中,面临的不光有机遇,还有前所未有的挑戰与竞争。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媒体同样也面临着跨国媒体集团与我国媒体的资源争夺和市场竞争。

经济实力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通常来讲,一个国家的传播实力与经济实力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往往支撑不起一个强有力的传播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面临的形势是媒介传播中的各种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市场资源等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与聚集,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1]。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媒体巨头往往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媒体想要冲出重围,在国际传媒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已渗入方方面面,它不仅作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各国媒体的发展。如今,虽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为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但是想要在国际传媒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中国媒体面临的挑战依然大于机遇。

(三)国际传播技术环境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形式的媒介传播也应运而生,全球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传媒格局发生变化,传播环境深度重构,各国传媒集团纷纷采取转型策略,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2]。

半岛电视台在西方大国媒体独大的环境中,突出重围成为阿拉伯世界甚至是在全球都极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同样,“今日俄罗斯”秉持向世界呈现“没有偏见的俄罗斯国家形象”的理念,再一次异军突起,与CNN、BBC等世界媒体巨头一决高下。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中国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也开始慢慢扩大。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Statisa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6月,全球共有45.7亿活跃互联网用户和39.1亿活跃社交媒体用户。其中,世界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拥有26亿名活跃用户。在Facebook上,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以及新华社等中国媒体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中国环球电视网排名第一,用户超过1亿[3]。

以中国环球电视网为例,自2016年年底开播以来,其紧跟融媒体发展步伐,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融媒体中心,整合北美、非洲各地分台,以及俄语、西班牙语等各语种新闻频道,实时获取全球新闻媒体关注焦点,及时传递中国声音,积极拓展海外传媒市场,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主动走出去,中国环球电视网已成立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多语种新媒体运营团队,与传统电视媒体相融合,实现电视端、客户端、社交媒体的多平台内容共享,融合发展,形成独立独特的融媒体传播模式,扩大影响力,成为日益走进世界舆论场中心的中国力量。

但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主流媒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相比,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不论是国际受众覆盖面,还是媒体公信力,都不能与之匹敌。“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发生改变,国际话语权依旧掌握在西方大国和国际媒体巨头手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持非客观态度,对中国发表不公正评论。此外,“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言论仍然甚嚣尘上。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却还没能获得与之地位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三、英语国际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国际新闻频道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积累探索与创新发展,其在新闻播报的内容、主题、选材等方面已经摸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一套模式,但在实际传播过程和效果呈现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众定位不清晰、传播内容不明确、传播影响力较小,这三者彼此相通,相互关联。当受众定位明确,聚焦于特定群体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会逐渐清晰,受众因内容的愈加丰富也会不断增加,传播影响力也随之扩大。

(一)受众定位不清晰

中国英语国际新闻节目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其目标群体自然是以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为主。但是目前英语国际新闻频道的观众主要是国内英语爱好者、华侨华人以及少数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观众。只有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中国英语国际新闻节目才能在市场上有效传播。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国际新闻频道不断改革发展,打造全新的国际传播形式,改变国际传播理念,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传播内容不明确

受众定位不清晰与传播内容不明确是互相作用的。当节目内容宽泛,主题模糊,不具有针对性,对外传达出的信息过于烦冗时,受众接收相关信息的最终效果定会大打折扣。重要的新闻信息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可以得到有效传播,应当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活动。

我国国际新闻内容制作时应秉持这样的原则——在对外传播时,应始终坚持以文化交流为主,以在价值观层面求同存异为目的进行传播活动,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与国际社会沟通交流,向世界介绍、呈现真实的中国。

(三)传播影响力较小

英语国际新闻节目的传播影响力较小主要表现为国际收视率与海外市场占有率均偏低,这一点与受众定位不清晰、传播内容不明确直接挂钩。国际新闻的新闻事实和新闻受众被国家界限割裂,同时也会受到国家因素的影响[4]。国外观众对中国的认识多年以来一直被西方主流媒体主导。

同时,受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群众对中国媒体客观性产生怀疑,因而对中国媒体仍时有抵触心理。因此,要想做到像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那样超越观众的意识形态,让国外观众可以公正、客观地倾听中国的声音仍旧任重道远。

四、英语国际新闻节目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力求具有中国价值的国际表达方式

国际新闻的传播以往大都是由西方大国媒体主导,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国纷纷开始抓住机会,加强对外媒体的传播,建立话语体系,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应当始终坚持以具有中国价值的国际表达方式传达中国信息,否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未考虑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接收新闻的习惯以及新闻的叙事方法等,急于通过语言向世界表明中国立场、展示中国态度,这样过于僵化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另一种是过分迎合国际传播习惯,却不能真正传递出中国诉求。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应当立足于中国思想与国际话语的共同点、中国方案与国际问题的利益重合点,以国外受众能够接受并且明白的方式表达,从而实现在国际社会上对中国国家形象和价值取向的真正展示。中国媒体在2019年大阪G20峰会中的报道就很好地抓住了中国方案与国际话语的共同点,有效地传递出中国声音。中国针对当时国际社会面临的贸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问题,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中国媒体以“中国方案贡献全球治理”为主线,做出系列报道,引发国际社会的呼应,有效引导国际舆情聚焦中国方案,成功地展现中国价值,传递中国思想[5]。因此,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应当始终坚持对具有中国价值的国际表达方式的思考。

(二)加强对目标受众的研究,重视受众需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受众群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与接受能力,从而进一步确定传播内容的主题与方向,稳步增加受众群体,扩大中国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中国媒体要深入研究国际受众对我国外交进程以及各项事务的感知情况,及时掌握国际舆论变化新态势,灵活调整对外传播策略,向世界展现中国对国际冲突、国际热点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思考。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更新迭代,国际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新闻传播朝便捷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社交媒体在整个国际话语体系中发揮的作用愈加明显,受众群体已经渐渐从新闻内容、信息传播的第三方接收者转变为内容制作的参与者,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自由、共享、传播速度快、接地气、互动性强等特征,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内容共制、信息共享,加强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注全球各地受众的留言反馈,注重受众需求的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分析。

(三)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平衡报道内容

国际传播想要引导国际舆论,使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声音被听到,就必须凸显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如何让国际受众相信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是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一大难点。我国过去的国际新闻总是倾向于一味地夸赞中国,回避敏感话题或负面报道,致使国外受众对报道的客观性存疑,认为其宣传成分过多。因此在坚持新闻客观性的同时,也要运用多视角讲述事实,以增强新闻客观性。积极回应国际敏感事件,呈现中国态度和中国观点,力求评论客观公正,最大程度传递出新闻价值。同时也要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报道、恶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新闻报道作出积极客观的回应。

国际新闻要善于将观点藏于事实背后,用事实说话,温和地向国际观众传递信息。中国环球电视网主持人刘欣曾表示,“事实是观点立足的地基,地基越稳固,观点分量越重”。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为世界各国在国际传播中建立话语权创造了契机,中国媒体要抓住这一机遇,立足全球视野,重构对外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用国际观众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国际新闻节目要始终坚持中国立场,从国际视野出发报道国内外的新闻事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向世界传递中国思想。更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冷冶夫,刘新传.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声屏世界,2007(10):6-8.

[2] 李玲.融媒体时代下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国际传播实践[D].沈阳:辽宁大学,2018.

[3] 王润珏.社交媒体空间的国际传播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J].对外传播,2020(9):59-62,1.

[4] 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3-15.

[5] 邓德花.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阪G20峰会报道为例[J].传媒,2019(10):83-86.

作者简介 刘曌,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播音。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现状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