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红
摘 要:“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切实打造高效的新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真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自学能力;写作精神;创新思维;分析能力
2013年开始,福建省宁化县各中小学校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是由“课前学生的前置先学”“课中教师的目标引学”“课中学生的合作共学和教师的释疑导学”“课中学生的运用活学”四个环节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其宗旨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着力于提升学生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积极投身到本县的课堂模式改革中。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悄然地发生了许多改变: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也更加敏锐,文本分析也更加到位,发表的见解也更加正确,视野更加宽广。
在前置先学、合作共学、运用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去追究课堂热闹,培养伪能力,而是要切实打造高效新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真素养。要通过学生的独学、共学、活学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真才实干。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在课前的“前置先学”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笔者将前置先学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认真地寻找资料,或借助网络,或借助手头的一些参考书,将前置作业独立完成。例如,在教授诗歌或文言文时,笔者会布置学生借助文下注释或资料书,读顺、读通诗歌或文章。为了在课堂展示中给本组获得加分,大部分学生能在读顺、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在课堂上学生会自发地进行背诵竞赛。这样你追我赶很快就把繁多的背诵任务完成了。
有时笔者还会这样布置先学任务: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学生会通过上网搜索或查找资料书籍去趣读作者的生平故事,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提前感受到作者的个性魅力。例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被贬官的乐观豁达、李白四处漂泊的孤独、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抑郁苦闷、李贺呕心沥血中的哀愤孤寂……这些诗人的经历及特点都是学生在前置先学中归纳出来的。
在课堂展示时,学生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呈现。这固然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但这只是对先学内容作浮光掠影的转述,并不一定能掌握、理解、运用所搜集的资料,也并不一定能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我能力。因此,要能更进一步,扎实地让学生在“先学”中不仅学到了,而且学会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对先学内容中重要信息的提取、识记。因此,笔者在布置前置先学任务时,提出更高要求,就是学生在展示先学成果的过程中,必须脱稿,将自己在先学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展示给同学。这就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融合先學内容,使先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前置先学中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 在课中的“合作共学”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导·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展示团结协作的风采。例如,笔者在教授《黄河颂》这首诗歌时,课上设置了一个朗诵比赛环节。在制定评分细则时,首先要求每个小组全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背诵。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小组成员优势,多样展示朗诵的再给予奖励分。为了给本组加到奖励分,有的组员提前下载好了朗读的配音,为本组的朗诵营造了良好氛围。还有的小组制作PPT,为朗诵做了精美的背景。有的小组边朗诵边解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再加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但是,对于组内虽然有个别同学较优秀,但其他同学却缺乏合作精神,没有同步发展的小组,教师则要提出要求,做出批评。只有教师在平时课堂中反复地强化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协作能力。
学习小组在“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也不断磨合,探索本组合作的有效方式。例如笔者在进行名著《水浒传》的读后分享展示课中,要求每个小组先共读同一章节,然后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主讲人和板书负责人。有的小组是这样安排的:一名学生负责提炼重要内容,一名学生进行人物分析,一名学生负责将要点进行板书。并且当其他小组有质疑和建议时,展示的小组合力共同进行解答。这样有效的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当然,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时刻引领学生紧紧围绕语文的特点以及语文的言语形式进行探究分析,保证语文味,而不可杂入太多其他元素,致使合作学习偏离语文正轨。
三、 在课中的“质疑讨论”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高效课堂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让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能力养成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筛选诸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力求培养学生倾听、思考、质疑和评价的能力。
在“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展示完合作探究成果后,全班同学会针对展示内容做出提问、补充、质疑或评价。而这个环节正是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台下的学生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敏锐地抓住展示内容的优点和不足,在同学展示结束后,提出质疑,或补充并做出评价,教师则是在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或回答不够到位的情况下进行“释疑导学”。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围绕“孔乙己是如何死的?”这一问题,上台展示的同学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孔乙己死于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一是认为“孔乙己的死和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有关”。台下的同学补充:“孔乙己自恃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好喝懒做的性格悲剧也是导致孔乙己死亡的重要原因”。学生质疑、补充,并且多角度解读文本,最后对于《孔乙己》这篇文章的主题理解也更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