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初期刊物《先驱》中的青年宣传动员研究

2021-04-14 23:49张钱奇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先驱工人革命

杨 菁 张钱奇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派出了许多党员去加强对各地团的早期组织的领导工作。《先驱》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汇集了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的思想。《先驱》不仅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还大篇幅介绍国际革命运动,最后指导中国青年学生开展革命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一、《先驱》的概述

(一)创刊背景

从民初的社会全貌来看,维护帝国主义利益和代表封建势力的北洋集团,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1]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并未改变。

这一时期的工人和农民的受教育状况很糟糕,大多数陷于无知的状态。中国传统的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教化,长期缓慢自然渗透形成的。[2]工人和农民非常保守,不善于接受新的思想,也不善于变革。

与此相对的是青年学生,自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学生表现出的不畏强权、敢于变革、敢为先驱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共产党人赞扬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分子,是最近的将来中国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的领导者。[3]他们在高扬五四运动科学和民主旗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群众斗争,促进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于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共产党人意识到青年学生是变革的先驱,因此,在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成立,陈独秀便指派小组内最年轻的成员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之后,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在共产党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也相继组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组织。

(二)文章概况

《先驱》创刊于1922年1月15日,创刊初期由北京地方团组织编辑出版,从第四期开始由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在上海编辑出版,共出版了二十五期,于1923年8月15日停刊。原定为半月刊,而终因种种障碍,以致常不能按期出版。因主编时常更换导致《先驱》的编排和主要栏目不固定。共有七期是专门的纪念号,分别是:第四期“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号”、第五期“国际青年共产运动号”、第七期“五一纪念号”、第八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号”、第十一期“国际少年日纪念号”、第十三期“苏维埃俄罗斯五周年纪念号”、第十八期“少年国际大会号”。栏目编排存在于除纪念号以外的前五期,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研究,为后续指导青年学生开展宣传动员的革命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先驱》前后开办了这些板块:“评论”“言论”“研究”“译述”“杂感”“论著”“通信”“诗”“来件”“讨论”“特载”“转载”“批评”“政治短评”“短评”“传单”。其中,主要板块有:(1)“评论”“言论”栏目,发表的文章有《革命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所应取的态度》《革命与进化》《评中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莫名其妙的滑稽宣言》《我们所应有的三种精神》《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基督教与社会改造》等,发表的文章以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中国这些主义者的妥协态度为主。(2)“研究”栏目,出现在前三期,文章有《俄国的新经济政策》《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续)》《共产党宣言的后续》等,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为修正改良派曲解、俄国新经济政策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带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性。(3)“转载”“特载”栏目,主要刊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文件,例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政策的宣言并答复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少年国际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对于时局的宣言》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思考。

“国际青年共产运动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号”“少年国际大会号”三个纪念号及后续各期侧重于指导青年学生开展对广大劳动群众宣传动员的革命实践。三个纪念号刊登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的纲领、原则、章程、决议案等,如《国际青年共产党党纲》《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关于政治宣传的决议案》《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少年国际刊物决议案》;后续各期又刊登了《对于青年团的意见》《今后中国的青年应当怎样运动》《从单纯的学生运动到普遍的群众运动》《中国的青年运动究竟应该怎样》《对于全国劳动界大会的希望》《上海日华纱厂罢工所得的教训》《告做劳动运动的人》《讨论中国社会革命以及我们目前的任务》,以及施存统连载多期的《本团的问题》等文章。

二、《先驱》的主要内容

根据《先驱》的发刊词,其任务是“努力唤醒国民自觉,打破因袭、奴性、偷惰和依赖的习惯而代以反抗的、创造的精神”[4]。唤醒国民最重要的一点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对国民进行政治动员。但是受教育对于政治动员来说是先决条件,在列宁指导俄国革命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提出:“只要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5]深受列宁革命思想影响的中国共产党人深知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纯粹的文字,是行不通的。在五四运动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学生就被共产党人寄予了很大希望。这个时期的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正确方向:从只是面向青年学生扩大到工农兵群众。[6]《先驱》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它的宗旨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动员,号召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达到启发国民觉悟的目的。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在《先驱》发行的年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思潮。这些思潮对中国青年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社会主义青年团初期团员的成分就很复杂: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无政府主义者也有,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也有,工团主义者也有,莫名其妙的也有。[7]为了能使青年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宣传者,《先驱》有专门的两个栏目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批判其他思潮。

《在共产党宣言的后序》一文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就是经济生产说,揭露了“支配阶级掠夺被支配阶级的事实”,根据“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定起争斗和抵抗”这样的事实,成就了马克思“颠扑不破的阶级争斗说”。同时介绍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马克思认为,“国家乃是一个阶级(支配阶级)用以压制别阶级的强权机关”[8],故国家最终应该是消亡的。文章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披着这个终极理念传到了中国,并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

为了揭露无政府主义空想的本质,《先驱》在创刊号中就对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程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在马克思看来,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须要经过三个时期:由资本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共产主义半熟期、共产主义完成期。而且,三个时期里所采用的手段各不相同,这是立足在唯物史观上的学说。“无政府主义者奋斗终身,为的是无政府主义徒有美妙的终极理想忽略了当前的实际事实。”[9]

除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社会流传着基尔特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共产党人与中国的基尔特主义者张东荪等人进行激烈的辩论:“社会主义是代替几千年以来的私有财产和阶级对抗的一种制度”“社会现有的旧习惯、旧心理不加改变是行不通的,只有革命的方法才能打破旧习惯、旧心理”。[10]而中国的基尔特主义者不提倡革命,不主张国家经营产业,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陈独秀在《告做劳动运动的人》一文中特别指出,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在表面上是主张劳动者权利的,而实际上是延长资本制度生命的。[11]充满着妥协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会极大影响青年学生乃至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先驱》希望青年学生能与妥协者做一个切割。

(二)开拓国际视野,介绍苏俄革命运动

为了能更好地解释革命运动,《先驱》介绍了大量的国际革命实践,尤其对苏维埃俄国做了多篇幅的介绍。《先驱》的“研究”栏目着重分析了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回应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对于俄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质疑。

除此之外,《先驱》用一个专门的纪念号“苏维埃俄罗斯五周年纪念号”更详细地向青年学生介绍了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革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有《劳农俄国的政治》《苏维埃所做的事业》《苏维埃所遇到的困难》《劳农俄国的代表人物》《六种对于苏维埃的非难》等一组文章,力图让俄国成为中国革命的范本。除了俄国以外,英国、法国、德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也均有涉及,有《英国共产党与劳动党》《法兰西工人运动的最近趋势》等文章,希望青年学生能够团结农民和工人,下定决心,鼓起勇气,“随同俄罗斯的先觉同志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奋力同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斗争”。[12]

但也要注意到,中国和俄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有差别的。士畸发表的《什么是青年运动》讲道:“学生运动并不能代表中国的青年运动。学生运动不过是青年运动的一部分工作。”[13]他认为青年运动该是以青年工人运动为主,这是以俄国的青年运动作为参照标准。而这是偏离中国实际的,在工人缺少普遍教育的情况下,单靠工人是行不通的。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号”的《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提到了:“现在中国大多数青年工人皆陷于无知的状态之中。”[14]施存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中央第一任书记,他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青年运动不起于无产阶级的青年而起于非阶级化的青年学生”,这是因为“中国产业的幼稚和无产阶级的微弱”。[15]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青年学生需要避免的误区,不能对俄国经验照搬照抄。

(三)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

为了让青年学生清楚他们正在进行什么样的事业,《先驱》的发刊词就提出了本刊的首要任务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形,而求得一个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青年学生在号召工人和农人革命时,必须要让广大群众知道他们被压迫的事实。《先驱》的文章研究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道路等的问题。

关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先驱》提出了半封建的概念。国内武人军阀割据,操纵国会和内阁,皖系、直系、奉系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因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16]关于半殖民地这个概念,《先驱》发表的文章也有详细的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资本主义,一面以中国为他们剩余生产品的消费市场,一面以中国为供给他们贱卖原料和低廉劳动力的出产地,拼命地向中国人民榨取,以致中国坠入半殖民地的地位。[17]帝国主义的侵略分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帝国主义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大肆开办工厂,挤压着小手工业者的市场。在政治方面扶植着不同的军阀,军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孕育出来的”“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支配”,是“走狗”,[18]同时,帝国主义公然在国际会议上瓜分着在中国得到的利益。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共同压迫着中国广大群众。

在这样恶劣的状况下,中国的政治已经不是换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可以解决的,必须要革命。为解决这样的问题,1992年4月1日刊登的《先驱》第五号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全颠覆封建主义,促成中国真正独立;第二步是推翻有产阶级的政治,把政权掌在自己手中。[19]之后199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也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先驱》对中国实际问题的考量使得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迅速成熟起来,也为共产党人制定正确的革命方针提供了思想上的准 备。

(四)号召青年学生勇担重任,团结广大群众

青年学生面对国家兴亡的危机应该勇担重任,《先驱》所刊登的多篇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希望能引起广大青年学生的注意。五四运动后,青年学生遭遇几次挫折,一些学生的革命热情就逐渐冷淡了下去,社会上也逐渐有学生应该好好念书,不要管闲事这种呼声。《对于青年团的意见》一文对这样的行为进行了“学生的求学心太甚,对于社会上做事差不多全没放在脑中”这样的批判。并提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农民都睡在酣梦里,很少有觉醒者,工人中觉悟者也不及百分之一,除了学生又叫什么人做事呢?”[20]《今后中国的青年应当怎样的运动》一文也明确提出了青年具有很大的责任:“老人的世界已经过去了,将来的世界是需要我们青年人来创造的。我们青年的责任小吗?这个责任,除了我们青年人,还有什么人能担,更有什么人配担呢?”[21]文章认为,在社会革命势力之中,工人和农民代表着经济,兵士代表着武力,而青年学生代表着智力。青年学生虽不能做社会革命的主体,但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单单依靠青年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是《先驱》对学生运动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争论后得出的结论。敬云针对青年学生不团结工农的现象指出:“我们一年来运动的成绩除去得到一部分学生的同情外,千千万万的青年工人几不知有我们团体名字。我们与群众隔离, 不能在民众中伸张势力,不能引导民众,我们忽视我们的正当工作, 我们的损失是没有比这个还大的。”[22]《从单纯的学生运动到普遍的群众运动》一文讲道:“学生诸君!你们更须明白你们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没有地位,只做单纯的学生运动一定没有成效!你们一面固须组成坚固的学生联合会做你们的根基,他面还须切实联络农、工、商各种民众一同做推翻军阀政治的运动!一种革命运动,没有多数民众做后援或者参加,断断不会成功的!”[23]文章认为,单纯的学生运动很难引起社会的质变,青年学生的任务是开展革命实践,团结广大群众,号召多数民众参与中国革命。

(五)指导青年开展革命实践,进行广泛宣传

青年学生该如何开展革命实践呢?恽代英在《讨论中国社会革命以及我们目前的任务》一文中提出,在产业不进步地方,搜找出一二出类拔萃的革命青年学生与工人,进行普遍宣传。[24]考虑到当时中国农民和工人存在文化不高的情况,恽代英认为,过于理论化、书面化、缺乏生活化的宣传会导致农人和工人不知所云。这样的认知和早期共产党人的留学经验或者参加俄国共产党组织的世界会议的经验有关。樵子先生在《对于青年团的意见》中写道:“我们在俄国会场中,因为不懂外国语,实在比坐牢还要苦得多。我因此想到农民工人的不入青年团,定以此故。”[20]而且樵子先生根据他的生活经验,农民和工人虽然表达能力不够好,但是他们有充足的社会经验,而社会经验中蕴含的至理是不容错过的。

《先驱》发表的文章告诉青年学生在对工人和农民进行宣传动员时,要注意语言上的艺术。要抛弃空洞乏味的说教,代之以农民工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必须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使得大多数工人和农民都可以听懂。需要把从党的机关报、刊物中汲取的知识通过小册子、传单、标语等告知给农民和工人。特别需要告知农民和工人被压迫、被剥削的实质和原因,试图启发并养成政治觉悟和批判力。针对表达能力不好的工人和农民,要鼓励他们多说话,不能因为他们表达不好,就不让他们说。工人和农民由社会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需要引导他们说出来,并做好总结。不能存在会场上一直都是党员或者团员进行演讲的情况。

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除了缺乏教育以外,还有严重的乡土观念。李达在《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一文中指出:“像这种分地域的事很多,实是劳动界大团结的一个大障碍。”[25]李达认为,在召开劳动大会时,不能存在歧视和不平等。在实际行动上的宣传,即进行为工人和农民谋取利益的劳动运动时,不能有地域之分,争取的利益需要一视同仁。同时要切身了解农民和工人的处境,提出切实的条件,例如,增加工钱、减少时间、禁止夜工,不然“要求的条件能普及到各会员的太空洞了,所以个个工人不能完全出来奋斗”。[26]《先驱》发表的文章提出,在组织罢工运动时要把罢工看作是一种军事上的行动,要提前了解敌人的虚实,计算自己的实力。同时要有自己的基金,不能让工人蒙受损失,甚至丢掉生命。

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为了能让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宣传方式——文字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必须启发民智。因此,普遍的教育工作是《先驱》希望青年学生能够承担起来的。在《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青年工人农民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里》和转载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都提出了要普及青年工人和农民的义务教育。在连载多期的施存统《本团的问题》中有多次提到教育问题。此外,维焕介绍了俄罗斯青年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希望能引起中国青年学生的重视,他提出:“开演讲会,建学校,设文学、戏剧音乐、合唱等研究所。”[27]认为青年学生需要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文化组织,举办工人补习学校、识字班等,把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帮助工人学习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先驱》的意义与价值

《先驱》体现了从青年学生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模式,这是基于时代背景的正确选择,青年学生相较于工人和农民来说更容易从文字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应该由共产党人和青年学生一起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通过其他更生活化的方式传递给广大群众。《先驱》充分肯定了青年学生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青年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是敢于变革的,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就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人民遭受到不公待遇的现实,就能够领悟到那时中国已经快到了不变革就灭亡的紧要关头。不愿中国亡国灭种的青年学生就应该在世界革命潮流之下集结起来,勇敢地进行革命斗争。同时,《先驱》强调了青年学生需要按照中国实际情况开展革命实践,不能对俄国革命照搬照抄,宣传马克思主义应该使用灵活的方法,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回顾中共成立初期的宣传动员工作,共产党人十分重视青年学生在革命实践中对广大工农群众的引领作用,希望青年学生做中国革命的先驱,团结广大工农群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下与那时的情景虽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都是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期,只不过那时是面临民族独立,而今面临民族复兴。为了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青年学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与职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指出了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判断。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学生更应该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与职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其宣传工作也无法从其他国家复制。但是,《先驱》从青年学生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模式仍然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青年学生作为最善于学习的新生力量,最能把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可以借鉴《先驱》的宣传特点,并与新媒体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当今的中国实践,努力把握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局势,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每个青年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同时教育青年学生主动净化网络环境,弘扬主旋律,形成正确的政治取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先驱工人革命
循着先驱足迹 跟党走向未来
勇闯火星之登陆先驱
肿瘤预防事业的先驱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粉红革命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