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新疆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述论

2021-04-14 21:50:59王旭送
西部蒙古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蒙文焉耆蒙古族

王旭送

(新疆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内容提要] 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成立后,不仅致力于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而且积极支援抗战,热心公益事业,关注民生,扶持本地农业、林业发展。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成立,不仅提高了本地蒙古族民众的文化素质,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34年8月1日,新疆成立了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经茅盾、张仲实等人的倡导,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领导下,新疆逐步成立了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文化促进总会,各地均设分会,旨在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1935年1月5日,新疆蒙古勒文化促进总会成立,嗣后调整为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总会。1937年,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成立,直接受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总会的领导,下属和靖县、和硕县蒙古族文化促进分会。

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成立以后,不仅致力于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其它领域亦有不俗的表现,在民国时期焉耆蒙古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时任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秘书的张绍忠先生撰有《焉耆蒙族文化促进会的一段回忆》一文,进行了相关介绍。①张绍忠:《焉耆蒙族文化促进会的一段回忆》,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焉耆回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焉耆文史资料》第2辑,第28~30页。左红卫的《论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兴办近代学校教育》②左红卫:《论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文化促进会兴办近代学校教育》,《西部蒙古论坛》2015年第2期,第33~37、126~127页。、达丽的《论民国时期新文化教育在焉耆蒙古族中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寺庙教育的影响》③达丽:《论民国时期新文化教育在焉耆蒙古族中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寺庙教育的影响》,《西部蒙古论坛》2016年第1期,第15~21、126页。,玛德丽娃的《论“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历史功绩》(蒙古文)④玛德丽娃:《论“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历史功绩》(蒙古文),《中国蒙古学》2011年第1期,第100~110页。等,亦有相关论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贡献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踊跃支援抗战

七七事变后,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情绪更加高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妇女协会等积极发动抗日募捐活动,支援抗日前线。1938年的募集寒衣运动,1942年的文化劳军运动,等等,新疆各族人民均踊跃参与其中。在焉耆地区,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在这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冬季尚犹身着单衣。为此,在共产党员黄火青的倡议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成立了募集寒衣委员会,颁布了《募集寒衣条例》。1938年10月17日,民众反帝联合会其它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募集十万件寒衣运动,随后全省各地募衣献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位于迪化(今乌鲁木齐)的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总会对募集寒衣运动尤为配合,积极动员各级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做好募寒工作的宣传,使蒙古族牧民深刻了解抗日战争情形,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其中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仅仅一个月时间,就募得银钱一千一百二十三万八千两。①忠德:《募集寒衣运动——焉耆蒙族捐款》,《新疆日报》1939年1月8日,第3版。

文化劳军运动是抗战后期全国慰劳总会举行的一个重大活动。1942年,全国慰劳总会联合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中美文化协会等30多家机关团体,组织成立了全国文化劳军运动委员会,发动海内外民众进行文化设备募捐的劳军运动。文化劳军运动委员会成立后随即发动“各友邦人士及海外侨胞”“归国侨领金融界工商界交通界殷实绅耆及一般社会人士”②《文化设备捐募劳军运动(简称文化劳军运动)实施办法》,厉声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民众抗日募捐档案史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广泛进行文化设备募捐活动,以提高军中文化水准,激励士气。

文化劳军号召甫一发出,立即得到了新疆各界的积极响应。1942年10月12日的《新疆日报》刊发社论《热烈响应“文化劳军”运动》,积极宣传:“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鉴于‘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流鲜血,拼头颅,为着捍卫祖国的独立自由而驰骋于沙场,而在精神方面,他们更是过着孤智寡闻的生活,所以前方文化食粮的供应问题在安居后方的我们,更不能不予以极大的注意。’因此特发动各族文化会由本月十八日起至廿六日演剧、放映电影,为文化劳军而募捐,售票得款全数作为‘文化劳军’捐款,已参加之单位有:反帝会(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引者)、女子中学,以及维、满、塔塔尔、乌、蒙、回、汉、哈、柯、□各族文化会。”③《热烈响应“文化劳军”运动》,《新疆日报》1942年10月20日,第1版。可见,从事文化劳军募捐活动的主要是各族文化促进会。

社会各界从事文化劳军募捐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各族文化促进会的俱乐部,为此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代电各文化会,要求“各团体为‘文劳’借用俱乐部,不得索取任何费用,为国为民须抛弃自利观点,群策群力以收‘文劳’宏效。”④《反帝总会代电各文化会、各团体为‘文劳’借用俱乐部,不得索取任何费用,为国为民须抛弃自利观点,群策群力以收文劳’宏效》,《新疆日报》1943年1月15日,第3版。

包括蒙古族在内的焉耆各族文化促进会,积极参与文化劳军募捐活动。1943年1月12日《新疆日报》发表《“文化劳军”在焉耆》一文,对1942年12月焉耆地区的文化劳军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清早在浓雾笼罩着的山城,马路上拥挤着来往不绝的车辆,这时候文化工作者,已经开始工作了。汉文会、回文会、工商会、维文会、蒙文会五个会长,有的拿着票,有的拿着登记簿,亦散布在街头、巷尾。”①琴:《“文化劳军”在焉耆》,《新疆日报》1943年1月12日,第3版。

焉耆地区开展的文化劳军募捐活动,主要采取“演剧及放映电影”的方式,“拟售票一万张,每张价洋一元。计演剧十二天,电影四天。”对于“游牧地方游牧民众仍以放映电影售票募捐”②《焉耆区为文化劳军捐款募集经过事致省政府的代电及省政府的指令、训令》,厉声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民众抗日募捐档案史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即对于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蒙古族游牧民,采取的是放映电影的募捐方式,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头上。截止1943年1月3日,焉耆地区共进行了两次募捐活动,共募得17079.94元,其中第二次为7079.94元。参与第二次募捐活动的单位共有22个,其中蒙文会募得1428元,仅次于公安局,③《焉耆区为文化劳军捐款事致省政府的代电及省政府的指令》,厉声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民众抗日募捐档案史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2~183页。成效可谓显著。

二、致力地方教育事业

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成立之后,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举办小学、提高普通民众文化水平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1.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

民国时期,焉耆地区教育落后,师资匮乏,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1941年2月28日,焉耆地区教育局为“提高该区各校教员质量,推广和普及教育事业”,在教育局召开各族文化促进会联席会议。汉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四个文化促进会的委员长及教育局各科科长等30余人出席。会议决定“由各文化会成立焉市教员深造训练班班期,男二班,女一班,定名为‘焉耆区教员训练班’。以何局长、热委员长、鄂委员长为正副班长,该班一切经费需用全由各文化会担任。”④冷清:《焉耆各文化会决定成立焉耆区教员训练班——函知各县选送男女教员,现正着手开始筹备工作》,《新疆日报》1941年4月10日,第3版。

1942年4月1日,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经焉耆教育局批准发函至和靖县长,要求将阿文炳(即阿拉)、巴文道、巴建新、蔡连城、尼延龄、道文等6名蒙古族毕业学生分配至和靖县蒙文会学校从事教育工作。⑤吐娜主编:《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1~52页。这6名蒙古族学生可能就是“焉耆区教员训练班”毕业的学生。

1946年,焉耆教育局在焉耆一街(老银行处)设立了一个蒙古族师范班,由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从各区选送的学生中择优录取20—30名学生,师资则由蒙文会的干事担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蒙文会给予食宿方面的补助。此班学生学成之后,均从事教育和社会其它工作。⑥张绍忠:《焉耆蒙族文化促进会的一段回忆》,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焉耆回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焉耆文史资料》第2辑,第29页。

2.开设全日制小学或帮助小学解决实际困难

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在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总会的指导下,积极兴办具有近代意义的蒙古族会立小学。1934年,在各民族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上,土尔扈特部汗王满楚克加布受到了嘉奖,并获得金质奖章。会后,满楚克加布率先在和靖成立了第一所蒙古小学——汗王府小学,招收了350多名学生。汗王府小学的办学经费通过农牧民捐献金银、牲畜解决;修建教室费用则由喇嘛庙、王府出钱,共修建了三十余间,每间三十平方米左右;在校生住校的一切开支及教师的工资由王府支付。时任汗王府小学的校长是甘肃人王充仁,蒙古族教师有贡伯、西力克、布尔卡、巴土巴以尔等,他们均毕业于迪化蒙哈学校,汉族教师有苏炳茂等。①布娃:《旧土尔扈特南路盟的教育概况(1933—1986)》,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和静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和静文史资料》第1辑,第70~81页。1937年,满楚克加布汗王被盛世才秘密关押后,王府经济困难,又无人管理,汗王府小学难以为继,遂分别下放,以旗为中心单独修建小学。和靖设治局改设和靖县后,汗王府小学改名为县立多民族小学。

1935年,焉耆县在“喀什巷赛来依浪院内办了地区第一小学”,该校设“汉回班3个、蒙文班1个、维文班2个,共6个班250名学生。”“蒙古族学生一律实行住读,他们的衣食住行、文具教育费用,全由蒙文会承担。”②祖龙买买提、吴华译:《忆焉耆的教育事业》,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巴音郭楞文史资料》第4辑,第37~38页。1936年,和硕特蒙文分会主任巴力杰在塔哈其艾力司土布呼创办了1所小学,内设1个蒙古语教学班,在校生有50多名。③和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硕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6页。1937年7月15日,和硕蒙文会委员长陶里泰呈报设治局批准,设立了和硕设治局立初级小学,校址在塔温觉肯蒙安茶汗附近(正街下尾东面),有教室5间、宿舍5间、教员室2间、礼堂2间、茶房、食堂各1大间。小学成立当年招收学生30人,迪化师范毕业生和硕蒙古族卡曼担任校长。④胡海滨、张广亮:《解放前和硕县教育概况》,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硕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和硕县文史资料》第1辑,1993年,第91~92页。

1942年12月5日,焉耆教育局发电文要求“各会立小学归公”,“会校如呈准收归公办后,应将会校一切校具全数归公接收,列册呈报备查”,“会校如仍继续占用原有校址,是否与文化会按月发给房租一节,应与当地文化会商酌,在各文化会帮助政府发展文化教育原则下,尽量减少政府负担,并在可能范围内,各文化会仍照旧免收房租”⑤《焉耆教育局为各会立小学归公办法致和靖等县的代电》,引自吐娜主编:《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4页。。此后,焉耆各族文化促进会所设学校逐渐转为公立学校。

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除了积极兴办全日制小学外,对于当地其他蒙古族小学遇到的实际困难亦慨然相助。如,为解决和硕特蒙古族小学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1940年1月17日,焉耆县长携焉耆行署教育课长、教育局督学莅临现场,“召集该校各学生家长,区长、乡长、头目等六十余人开会,并决议:在该地设立乡公所或蒙文会,帮助该校解决困难。”⑥夫:《焉耆县长赴和硕滩视察蒙族学校》,《新疆日报》1940年12月14日,第3版。可见,解决当地小学的办学困难是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另外,为了提高民众素质,确保学龄儿童能够入学,1944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学龄儿童及失学民众强迫入学办法》,规定:县、乡(镇)设强迫入学委员会,调查学龄儿童人数,并通过劝告、警告、罚款等方式强迫学龄儿童入学。⑦安树芬、彭诗琅主编:《中华教育通史》第7卷,京华出版社,2010年,第1540页。该办法颁布未久,焉耆下属各县纷纷设立强迫入学委员会,而包括蒙文会在内的各族文化促进会是重要的参与者。如,1944年5月初,和硕设治局在中心学校召开国民教育强迫入学委员会,在出席者当中,回文会、蒙文会主任委员名列各学校校长、教职员工及教育局长之前,①石页:《和硕成立强迫入学委员会》,《新疆日报》1944年5月18日,第3版。足见蒙文会在推进本民族学龄儿童入学上发挥重要作用。

经新疆各地蒙文会的努力,新疆蒙古族学校及学生数有了很大的改观。民国时期《大公报》记者陈纪滢曾到新疆采访,1938年12月7日在《大公报》刊发《新疆十四民族各代表访问记》记载:“现全疆有蒙文学校二十四所,私立三十所,学生二〇一九人。经政府送往苏联塔什干留学学生有七人。比前五年,学校及学生数目,都增加一倍。”②陈纪滢:《新疆十四民族各代表访问记》(五),《大公报》重庆版,1938年12月7日,第4版。新疆蒙古族教育有如此之发展,与新疆蒙古族文化促进总会及焉耆等地方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努力分不开的。

3.设立民校,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由于焉耆地区民众文化水平较低,为普及教育,在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提议下,焉耆教育局积极推进社会教育,广设民校(业余学校)。1941年1月23日的《新疆日报》以《焉耆民校遍设城乡,问字代笔处广泛设立——民众学习情绪极高涨》为名,对焉耆广设民校、问字代笔处进行了专题报道:“教育局自推进社会教育工作以来,曾发动焉市各区会立小学校作扩大下乡宣传一次,召开晚会一次,并指示各会立小学及文化会设立问字处、代笔处、时事择录牌及各种文字之漫画标语,故每日民众前往问字者不下二十余人,又各文化会在河南、六十户、十里渠、四十里城等处均设民众夜校一班,并在和靖的七个星、八轮台等处各设蒙民夜校一班,在焉市各文化会设民众夜校十三处,择录牌、问字代笔处均已普遍设立。由于以上各种方法之运用,现民众求学之情绪极为高涨,入学者亦极踊跃。”③冷谈:《积极推进社教——焉耆民校遍设城乡,问字代笔处广泛设立——民众学习情绪极高涨》,《新疆日报》1941年1月23日,第3版。

到了1942年,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所设民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和靖县为例,据1942年2月28日《新疆日报》记载:和靖县“冬学运动经社交推行委员会,不断努力宣传,已收获极大效果。先成立民校十处,已开课的有九校,计胡沁衙门民校一处,坎裁二处,拉卜楞一处,决能吐尔根一处,把布古尔一处,达尔倾库来一处,八棵树一处,县城一处,以上各校花费均由蒙文会担负”。④异民:《各县冬运胜利迈进》,《新疆日报》1942年2月28日,第3版。1941年,和靖县蒙古族民众夜校仅有七个星、八轮台两处,而到次年时已经达到十处,而且各地均有分布,有此成绩,和靖县蒙文会功不可没。

4.在偏远牧区设立短期小学、识字组

焉耆的蒙古族游牧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根本无法设立固定学校,无法集中蒙古族适龄儿童就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焉耆地区教育局发动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在偏远牧区设立短期小校,以解决牧区蒙古族适龄儿童就学问题。1941年7月5日的《新疆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和靖县所属大山游牧地带,不易集中蒙族儿童,设立固定小学校。但大山蒙族文化最为落后,尤其青年儿童均皆失学,教育局有见于此,便发动蒙文会在大山游牧地带设短期初小,施行流动教学,该会开会讨论后,决议在大山成立短期会立初小,施行流动教学,并请教育局派教员二员,前往协助办理,至经费及教员薪俸等款均由和靖县蒙文会担任。教育局现已派布尔尕、鄂陆新二员前往大山进行游牧教学。”为了解决短期小学师资缺乏问题,焉耆教育局还要求“暑假回家之高年级蒙生,组织为大山教学队,前往大山,进行教学,使蒙族同胞都能识字,以减少蒙族文盲,近闻各该校,均已放暑假,学生业已组织为教学队返乡教学。”①志冰:《焉耆教局发动蒙文会设立游牧短期小学翻印蒙文课本分发各校》,《新疆日报》1941年7月5日,第3版。

此外,为提高牧民的文化水平,和靖县蒙文会还与社会教育推进委员会一道在大山深处的游牧区创办识字组十队:“每队设教员三人至五人,以各校教员及高级学生充任,识字课本已由蒙文会大量印出,并予负责教授。”②异民:《和靖县组织游牧识字队》,《新疆日报》1941年7月1日,第3版。

5.加强宗教人士的文化学习

过去焉耆蒙古族出家喇嘛的主要活动就是念经祈祷,基本不重视文化学习。夏力甫大喇嘛在担任和靖县蒙文会委员长期间,为了响应扫盲号召,“发动库连喇嘛,除念经外,每日加授蒙文两点钟,以资提高各喇嘛的文化水准。”③屏民:《和靖蒙文会发动喇嘛读书》,《新疆日报》1942年3月5日,第3版。此举对于提高僧人的文化素质大有帮助。

三、热心公益,关注民生

除了踊跃支援抗战,致力地方教育事业之外,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还热心公益事业,关注民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民国时期,焉耆地区没有一处娱乐场所,所谓的民众俱乐部只是一具空壳。对此,包括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在内的焉耆各族文化促进会积极筹措修建民众俱乐部所需资金。1940年7月4日的《新疆日报》刊载《焉耆各文化会集资修民众俱乐部》一文,对焉耆各族文化促进会集资修建民众俱乐部一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自从南疆视委会④南疆视委会:全称南疆视察委员会,系盛世才执政时期于1939年12月13日成立,委员长王宝乾,副委员长芦毓麟,由技术专家和政干班学员组成,共170余人,对于南疆视察过程中所遇亟需兴废之事,可随机解决。拨给该会一千元做为发展该部工作后,始开始工作,并于该部召开各法团联席会一次,讨论修建俱乐部问题,当时参加人数计各族文化会全体委员三百余人……各族文化会亦均自动发言赞成集资帮助修建。”⑤芥:《焉耆各文化会集资修民众俱乐部》,《新疆日报》1940年7月4日,第3版。会后包括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在内的各族文化促进会积极筹措资金,焉耆民众俱乐部很快于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举行落成典礼。⑥《焉耆民众俱乐部落成》,《新疆日报》1940年12月17日,第3版。

又,1941年初,和靖设治局改为和靖县,县政府成立时办公地点系借和靖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地点。为了配合县政府正常运转,经和靖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全体委员决议,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办公地点贡献给和靖县政府作为永久办公地点。而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则搬至前盟长公署办公。⑦《和靖蒙文会将旧址捐县府办公焉行署呈请政府嘉奖》,《新疆日报》1941年1月10日,第3版。

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还关注民生,为了帮助当地蒙古族群众发展生产、方便生活,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39年和硕蒙古族文化促进会举办了赈贷活动,“贷给贫农籽种、牛对,在提倡以富农帮助贫农之下,本年该地种面积,比往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同年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筑一千余丈新渠一道,修旧渠多道”。为了发展林业,同年春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动员民众植树壹万余棵”。为了便于民众出行,同年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建修桥梁,计建修色玉古玉吉两苏牧桥梁七道”。为了改善和硕设治局办公场所,优化工作环境,1939年,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动员“民众自动捐款修设治局房舍二十八间”。①《和靖蒙文会以突击精神完成大部文化工作》,《新疆日报》1939年10月8日,第3版。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作为焉耆地区唯一的蒙古族群众性文化团体,在支援抗战、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在农业、林业及公益民生等领域亦作出了不菲的业绩。但是我们也看到,焉耆蒙古族文化促进会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第一,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工作人员均系各个机关的首长、公务员及商界精英,都有本职工作,在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系兼职,“他们每天都是很忙,每个人都有好几处的工作,简直掉换不开,皆有顾此失彼之势。”②张绍文:《在进步中的焉耆》,《新疆日报》1940年3月20日,第2版。由于蒙古族文化促进会工作人员是兼职,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可能都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蒙古族文化促进会的工作有时候可能就无暇顾及。

第二,各族文化促进会学校过分强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影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如,1941年3月19日《焉耆区教育局就某些校长调职事宜致三县的代电》载:“现在蒙古族小学教科书,均已出版,各蒙古族、维吾尔族学校一律改授本族文字,和靖县小校长王充仁、尉犁铁干里初小校长马义良,不通蒙古、维吾尔文语,自开职务,不甚宜,且与校务发展不无窒碍。”③《焉耆区教育局就某些校长调职事宜致三县的代电》,引自吐娜主编:《民国新疆焉耆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6页。和靖县的小学校长王充仁因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被调换了工作单位,这样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

猜你喜欢
蒙文焉耆蒙古族
蒙文少儿出版物题材特征分析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46
蒙文信息处理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清朝颁予杜尔伯特达赖汗之满蒙文承袭诏书(英文)
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 00:35:12
焉耆北渠村采风(外四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1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
地震地质(2015年3期)2015-12-25 03:29:14
焉耆盆地酿酒葡萄冻害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