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桦 杨 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构成,是爱国主义在新疆的体现,蕴含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忠诚担当。在新的奋斗起点上,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有助于凝聚起中华各族儿女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巨大合力。
胡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胡杨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传承革命精神的血脉基因,汲取兵团精神的宝贵养分,并在新时代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繁荣边疆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独特民族禀性和民族意志,是团结一个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形成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但始终存在着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即爱国主义。“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奋斗史、创业史。”②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磨难中崛起的民族。就是因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乏以民族大义为重、国家利益为重的一批人,他们甚至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1958年10月,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创办了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学校条件简陋,师生们边学习边劳动,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当课堂,手拿笔、肩扛锄、大地写文章。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燃烧在胸口的爱国之火永不熄灭,以爱国之火点燃奋斗热情,激励着一批批塔里木大学人像胡杨一样“且把风沙当伴侣,又将酷暑洗征容”。心中的爱国之情激励着塔里木大学人,勇担使命、守卫疆土,为南疆育人育才,履行对党忠诚、恪尽职守的真挚誓言,为南疆经济与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把爱国主义具体化,使爱国主义触手可及,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塔里木大学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胡杨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的革命实践与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积淀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昂扬斗志,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凝魂聚气的精神血脉、攻坚克难的基因密码。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是激励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胡杨精神是在爱国主义精神中孕育,在革命精神的滋养中形成的。三五九旅这支英勇无比的部队与今日的塔里木大学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1958年,塔里木大学成立,“昔日三五九旅旅长王震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昔日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抗大学员林海清担任学校的校长,学校的一些员工曾经是三五九旅的战士。”③这些战士在塔里木大学充分发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办学,铸就了胡杨精神。人民军队在新疆的伟大实践是胡杨精神的红色血脉和历史记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履行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伟大使命中煅造出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兵团精神,创造了将戈壁变良田、把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他们把责任化为行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系,胡杨精神是兵团精神的具体体现,不断丰富着兵团精神的内涵。1958年,塔里木大学建校之初,学校没有一栋可供举办开学仪式的建筑,只能在胡杨树环绕的空地上举行典礼。自然环境恶劣、物质条件匮乏,困难重重,但塔里木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守边、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没有教工住宅和学生宿舍的情况下,师生们自己动手挖地窝子当宿舍,在困苦的环境中创造条件、艰苦创业、勤俭办校,默默坚守,奉献自己的血汗滋养这片土地,培养了一批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坚守一方,造福一方,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这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塔里木大学的生动彰显。奉献于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兵团精神,在困难中砥砺初心,磨炼意志,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有一种薪火相传,始终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动力源,这就是胡杨精神。胡杨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高尚品格,彰显了浓烈的爱国情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胡杨精神的内在品格,表现为不断强化自我,坚强生长。任凭沙暴肆虐、干旱和盐碱侵蚀,依然顽强挺拔。胡杨的种子非常小,随风飘散到各地,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但种子一旦扎根,生命力就非常顽强,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顽强生长。胡杨这种自我成长、自我适应、自我挑战的姿态,展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兵团人的内在品格中熔铸、镶嵌着胡杨精神,像大漠中的胡杨坚韧不拔,为未来的发展积蓄着力量。这种坚韧顽强的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条件下又不断与时俱进。今天的塔里木大学已经历经60多年的磨砺成长,从建校之初仅仅开设了5个班的学校,到如今已发展壮大成为一所以农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60多年来,塔里木大学结合南疆发展需要开设与当地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成为推动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
“扎根边疆、甘于奉献”是胡杨精神的外在体现,表现为坚守一方、造福一方。一代代兵团人将胡杨的优秀品质外化于行,纵使风沙肆虐也吹不灭心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信念,像胡杨般屹立不倒,反而把根扎得更深。永担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中将爱国情转为报国行。塔里木大学坐落于南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旁边,是一所传承了南泥湾优良传统、蕴含革命基因的红色高校。老一辈兵团人和塔里木大学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新疆教育事业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正是他们的扎根与奉献,培养了一代代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政治素质硬的新时代维稳戍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续默默奉献与坚守,促进新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今,一批批年轻的兵团人再接再厉,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胡杨品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建设贡献力量。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携手建设新疆、繁荣新疆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世人称赞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孕育了胡杨精神。胡杨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接续奋斗,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砥砺奋进。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胡杨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继续书写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胡杨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将爱国情、爱党情、爱社会主义情三者统一于实践的最好诠释。爱国主义是各族中华儿女灵魂深处最柔软、最温馨的情愫。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炽热真挚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兵团第一代军垦人对党和国家的赤诚誓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栉风沐雨、笃定前行,书写了几代兵团人爱党爱国、扎根边疆的英雄篇章。老一辈的兵团干部职工将这种拳拳赤子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用热血和青春铸就对祖国的忠诚。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感受胡杨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加深全社会对胡杨精神、兵团精神的多维度理解,赓续红色血脉;有助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感悟红色精神中对兵团的历史满怀敬畏,对老一辈军垦创业者更加敬重,对兵团未来事业更加充满信心。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激发起新时代各族儿女乘风破浪、继续筑梦的内生动力。
马克思在“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中科学论述了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在实现共产主义伟大征程中,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可脱离现实,想问题、办事情要时刻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大力弘扬胡杨精神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科学、生动、鲜活地认识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将真理之力转化为报国之行,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征程,对于培养具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价值指导意义。回望历史,正是对共产主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正确认识,老一辈兵团人和塔里木大学人斗志昂扬、锐意进取,开荒造田、治沙治碱,边学习边劳动,在沙漠戈壁中用青春与热血筑起了理想信念的铜墙铁壁。他们坚信,只有在勤勤恳恳的劳动与实践中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胡杨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继续激励新疆各族人民忠诚履行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用行动将对党和国家的誓言具体化。坚定信念、瞄准目标、勇敢前行,继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凯歌。
胡杨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最高利益、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携手奋进、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其精神内核蕴含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绝不是说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④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集体是个人发展的沃土。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广大青年想要成就大事业须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智慧。在奋斗中释放自身的才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光热与力量,在奉献中为青春涂上最鲜亮的底色,将会收获更加丰盈的人生。
胡杨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扎根祖国边疆,在艰苦的条件下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形成的精神力量。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传承优秀精神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不忘本来,方能面向未来。近年来,塔里木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凭借一股冲劲和韧劲,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提升创新能力这一主线,创新“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的科研合作方式,科研目光聚焦南疆,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南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胡杨精神中包含着在科研领域勇攀学术高峰、敢于突破科研技术难题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弘扬胡杨精神,有助于培养更多敢啃硬骨头、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科研力量基础。要在全社会和科研领域树立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敢于迎难而上的气魄。胡杨精神自强不息、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品格,激励各族儿女在新的奋斗起点上,以积极奋进的心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以新的方式与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与困难,继续开创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这片热土上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乘风破浪的奋斗历史中孕育形成了胡杨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绝对离不开自强不息的冲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不论是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卑不亢的姿态继续前进,还是在长征途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逆境中重获新生,再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敌我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以小米加步枪击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大炮,无不靠着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和对现实情况的充分调研与分析,由此而生的那一股自强不息的冲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这股冲劲和韧劲源于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凭借这股韧劲锻造、淬炼了中国共产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成为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制胜法宝。同时,科学、正确的判断使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上表现出对革命前途光明的信仰和对当前道路上困难的无所畏惧。胡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将自强不息的冲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发扬在祖国屯垦戍边事业和边疆教育事业中的光辉写照。
在全社会大力传承、弘扬胡杨精神,有利于全体干部群众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加强提高抵御挫折的勇气和智慧,培育善于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及将逆境和挫折转化为前进动力的能力;有利于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基层、边疆的热土,激励年轻干部用汗水浇灌理想之花,让理想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有利于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新时代戍边干部,汇聚起各族中华儿女建设新疆、建设祖国的巨大合力。
注 释:
①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年9月25日,第1版。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3页。
③万诚毅:《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之精神构建》[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26~2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5页。